蒙克《呐喊》(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62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蒙克《呐喊》的一些知识点,和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

蒙克《呐喊》(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盛行的时代,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组画的构思、创作中,这时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感,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惊恐、绝望,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他承受了很多别人难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呐喊。

《呐喊》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

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

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作者简介: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出生于挪威,童年时,父母双亡。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学院学习,但因患病而退学。1881年,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1885年,前往巴黎。

1892年,蒙克接受邀请,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的画展,他的绘画作品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风格的综合派原始画风。

蒙克的《呐喊》描绘了什么内容

《呐喊》是蒙克的组画《生命》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面容似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受到惊吓而大声狂喊。画家用近似版画的形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形象。蠕动蛇虫般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不安感觉。

蒙克的《呐喊》究竟有何寓意名画背后的故事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angst)的画作,是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然而这一画作是怎样达到这一高度的呢?阿拉斯泰尔·苏克(AlastairSooke)将为您讲述此画背后的故事。

沸腾的天空,如著了火一般:红、黄、橙三色的烈焰布满了天际。天空下面,站着一个雌雄难辨的人。只见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纹的蓝色外套,蓝色的外套很像要汇成急流,流入他身后深蓝的河流一般。那人光秃秃的脑袋就如一个头骨,一双拉长了的手托在脑袋的两边。

那人的眼睛因恐惧而大开,他爆发出了骇人的尖叫!除了远处的桥上的两个人以及峡湾中的那条船尚属正常外,画面中的所有事物,都弥漫着一股原始的、难以阻挡的恐惧。

这就是出自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之手的名画《呐喊》(TheScream),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仅次于达·芬奇(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的《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Lisa)。

存在性焦虑

蒙克来自一个穷困潦倒的军医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次子。他出生于1863年,于1944年去世。本次在纽约新美术馆举行的展览,旨在探讨蒙克与20世纪初发生在德国与奥地利的先锋派表现主义艺术运动(avant-gardeExpressionistartmovement)的关系。尽管本次展览主要展示的是蒙克艺术生涯后期的作品,却仍为1895年版《呐喊》留有一席之地。1892年,蒙克首次到达柏林(Berlin),非常快就在那里名声大噪。

在德国,蒙克度过了疯狂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几年。在那几年间,蒙克在一家名为小黑猪(theBlackPiglet)的酒吧中,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以及作家,其中就有其密友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Strindberg)。也是在那段时间,蒙克创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后最为有名的几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TheVampire)以及《麦当娜》(Madonna)。这两幅画日后都成为了《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这一史诗级半自传式组画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饰带》组画中,蒙克将关于爱、性以及死亡的强烈情绪,化作了世界性的象征。而最初版本的《呐喊》,即1893年版《呐喊》,也是此系列22幅组画中的其中一幅。

在德国的那段时间,蒙克创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后最为有名的几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以及《麦当娜》(图源:《吸血鬼》1895/爱德华·蒙克)

1892年,蒙克创作了《呐喊》的前身——《日落下的黯然:绝望》(ScreamcalledSickMoodatSunset,Despair)。该画的构成与《呐喊》极为相似:不管是画中血色的天空、蓝绿色的湖泊及风景,还是桥上的三人。尽管该画在那个时代已算是比较创新,然而相比较而言,该画在画风上还是不如《呐喊》一般颠覆传统。《呐喊》是蒙克的一个突破,表现出强烈的存在性恐惧,完全压倒了前者所流露出的那种温和的忧愁。

在蒙克日记中,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日记中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蓝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一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呐喊》大概是蒙克的自画像,也有大概是其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的秘鲁木乃伊(图源:爱德华·蒙克)

蒙克的姐姐索菲(Sophie)在他13岁那年去世。《呐喊》中的人物,大概是蒙克对自个得知姐姐去世时表现的自画像。而一些艺术史学家也表示,《呐喊》中的人物来源大概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的秘鲁木乃伊。

在纽约新美术馆的展览中,《呐喊》被安排作为游客观赏的最后一幅画。策展人劳埃德表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呐喊》中的一切都展现了表现主义的精髓」。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蒙克《呐喊》和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