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附庸风雅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风庸附雅是什么意思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与大、小雅。
附庸风雅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ùyōngfēngyǎ,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示例:却偏要风庸附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扩展资料:
典故
原文
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兄,蓶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
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己者,酒半,特谈画,并出示所购<十八学士>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官做到部长,家里非常富有。他儿子酷好书画,购买收藏的名字名画很多。一个朋友家里有宋朝朝廷收藏的唐人(写的)《十八学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卖。吴俨的弟弟也很富有,可与他兄长相匹敌,只积粮食丝绸,然而文人总是轻视他。
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真要千金吗?”画主说:“是的。”于是按千金之数买下了它。后来安排酒席宴请他的兄长和其他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十八学士》来欣赏。
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其他的事了。当时人们传为笑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
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拼音】fùyōngfēngyǎ
【出处】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后指风流,儒雅。
1、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2、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3、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
【例句】
1、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觥筹交错,在白墙黑瓦之间,小桥流水中,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
2、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扩展资料
一、附庸风雅的近义词
1、温文尔雅[wēnwéněryǎ]
释义: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白话释义:这是名官员的儿子,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怎么会能够造反做贼呢?
2、温文儒雅[wēnwénrúyǎ]
释义: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二、附庸风雅的反义词
1、咄咄逼人[duōduōbīrén]
释义:形容眼神等使人害怕。形容气势光泽,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出处:晋·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白话释义:卫有个学生叫王逸少,非常擅长学习卫真的书法,而且学习发展很迅速。
2、俗不可耐[súbùkěnài]
释义:庸俗得让人无法忍受。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附庸风雅,汉语成语,拼音:fùyōngfēngyǎ,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后指风流,儒雅。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
清·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花园。”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说稗·临川梦》:“钱牧翁评隲陈仲醇,谓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清·黄小配《晚清文学丛钞·情变》第八回:“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因此种花之风,遍及扬州。”
相关说明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附庸”本指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国。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圆百里,伯方圆七十里,子和男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诸侯国,称作“附庸”,是一个名词。为什么叫“附庸”呢,“庸”的本义是用、需要,引申为受雇用,“附庸”就是依附别人,受其雇用的意思,取其象征意义,故曰“附庸”。
“风雅”怎么能泛指文化呢,原来,“风”和“雅”是《诗经》的两个组成部分。《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
“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风雅颂”或者“风雅”就用来代指《诗经》,“风雅”因此也用来泛指文化。
“附庸”和“风雅”连用,不知道起于何时,不过据清代同治年间的学者平步青记载,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就曾使用过这个成语。
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号称在小昆山隐居,却又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为时人所诟病,钱谦益谈到陈继儒的这一行径时,讽刺说这叫“装点山林,附庸风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附庸风雅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