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晨读读书法~果子妈妈分享
️️晨读内容:
开始只读三样
1、《易经》
2、《诗经》
3、《庄子》
选择原则:《易经》《三大文集》循环诵读,
添加首选没有诵读过的经典。
从三样开始往上添加,
每样经典诵读长短,以系统计划里的一段音频为准,《三大文集》以十分钟内为准。比如《易经》:第一周和第二周诵读内容分别为第一卦和第二卦。从第三周的诵读内容为3-5卦,第四周6-8卦。以此类推,读完64卦读系卦传。
晨读方法掌握后循序渐进的添加成五样:1、《三大文集》2、《易经》3、《诗经》4、《庄子》5.《唐诗三百首》
晨读方法:星期一到星期三,一人领读一人跟读。从星期四开始全组人员开始接龙诵读。
一
用手机上麦诵读,比较方便,晨读顺序容易弄混。
方法:用手机诵读
主持人用语言或者手打出诵读顺序。
比如:1果子妈2亮泽妈3星星妈,
前三天,按照顺序,第一个人领读,第二个人跟读。此处要求严格,领读人和跟读人,只有正过音,才能知道在哪里断句,在哪里停顿。
当跟读人出现错误,领读人再重复领读一遍跟读人即可发现自己的错误,当领读出错的时候,跟读着保证自己正确,领读人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
第一个领读,第二个人跟读。紧接着第二个人领读,第三个人跟读。紧接着第三个人领读,第一个人跟读,这样循环,每个人都能担当领读和跟读。如果你不提前正音,你就不敢领读,或者你会耽误大家时间,自己就会不好意思。
领读时,根据情况灵活而定:比如《易经》每人领一卦,《诗经》每人领一首,《庄子》没人领一页,《唐诗三百首》每人领一首,较长的诗,每人领一页。
到星期四,第七天开始,大家接龙诵读。《易经》每人一个豆点点(就是一个爻辞或者一个象辞)。《诗经》和《唐诗》一人一首,其他的都是拿小书诵读,一人读一页为准。
这样大家都不能走神,或者不专心,不然就找不到接龙的地方,或者不提前把每本书翻好,在两本经典交汇处,就不能快速接上。
方法二:用电脑诵读(要求更高)
诵读内容是一模一样。
只是要求大家抢麦。
1抢主持人,2抢领读嘉宾,3抢跟读嘉宾。
要求主持人,用电脑快速打出对前一轮人的点评和鼓励,包括读错的字的纠正。
手慢和犹豫的没有正音的嘉宾可能一早晨只能听别人读,发不了声音。
同时学会电脑排麦,和使用F2说话。
所有人的麦都要调到按F2说话,这样无论去哪个房间听课,保证不和主持人和嘉宾老师,发生麦冲。
比如:主持人宣布跟读《易经》后,请抢麦,麦上,只允许有两人抢到。第一个位置的是领读,第二个位置的是跟读,其他人在麦下跟读。
诵读时,你要一手按住F2一手去指读,口对麦克风,眼睛去看经典书。你读完即可松开F2。何时说话,何时点F2。
比如:主持人宣布接龙读时,允许多人抢麦,按照抢麦顺序接龙。就是用手机上麦的会看不到麦序,影响家人们诵读速度。
这样大家就学会了控麦,主持,场控,就完全OK了。
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有些人生病的时候或烦恼的时候,拿过一本诗来翻读,偶尔也朗吟几首,便会觉得心上平静些,轻松些。这是一种消遣,但跟玩骨牌和纸牌等等不同,那些大概只是碰碰运气。跟读笔记一类书也不同,那些书可以给人新的知识和趣味,但不直接调平情感。读小说在这些时候大概只注意在故事上,直接调平情感的效用也不如诗。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节奏的,同时直接诉诸感觉,又是最经济的,语短而意长。具备这些条件,读了心上容易平静轻松,也是自然。自来说,诗可以陶冶性情,这句话不错。
但是诗决不只是一种消遣,正如笔记一类书和小说等不是一样的。诗调平情感,也就是节制情感。诗里的喜怒哀乐跟实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不同,这是经过“再团再炼再调和”的。诗人正在喜怒哀乐的时候,决想不到作诗。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静了,他才会吟味那平静了的情感想到作诗,于是乎运思造句,作成他的诗,这才可以供欣赏。要不然,大笑狂号只教人心紧,有什么可欣赏的呢?读诗所欣赏的便是诗里所表现的那些平静了的情感。假如是好诗,说的即使怎样可气可哀,我们还是不厌百回读的。在实生活里便不然,可气可哀的事我们大概不愿重提。这似乎是有私、无私或有我无我的分别,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已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已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本书是清乾隆间一位别号“蘅塘退士”的人编选的。卷头有《题辞》,末尾记着“时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乾隆癸未是公元一七六三年,到现在快一百八十年了。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两字,也许是选者的姓名。孙洙的事迹,因为眼前书少,还不能考出、印证。这件事只好暂时存疑。《题辞》说明编选的旨趣,很简短,抄在这里: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五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里可见本书是断代的选本,所选的只是“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就是唐诗中的名作。而又只是“择其尤要者”,所以只有三百首,实数是三百一十首。所谓“尤要者”大概着眼在陶冶性情上。至于以明白易解的为主,是“家塾课本”的当然,无须特别提及。本书是分体编的,所以说“每体得数十首”。引谚语一方面说明为什么只选三百余首。但编者显然模仿“三百首”,《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篇算上,共三百一十一篇;本书三百一十首,决不是偶然巧合。编者是怕人笑他僭妄,所以不将这番意思说出。引谚语另一方面叫人熟读,学会吟诗。我们现在也劝高中学生熟读,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但现在无须再学作旧体诗了。
本书流传既广,版本极多。原书有注释和评点为,该是出于编者之手。注释只注事,颇简当,但不释义。读诗首先得了解诗句的文义;不能了解文义,欣赏根本说不上。书中各诗虽然比较明白易懂,又有一些注,但在初学还不免困难。书中的评,在诗的行旁,多半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偶尔也品评工拙。点只有句圈和连圈,没有读点和密点──密点和连圈都表示好句和关键句,并用的时候,圈的比点的更重要或更好。评点大约起于南宋,向来认为有伤雅道,因为妨碍读者欣赏的自由,而且免不了成见或偏见。但是谨慎的评点对于初学也未尝没有用处。这种评点可以帮助初学了解诗中各句的意旨并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本书的评点似乎就有这样的效用。
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详细的注释。道光间,浙江省建德县(?)人章燮鉴于这个需要,便给本书作注,成《唐诗三百首注疏》一书。他的自跋作于道光甲午,就是公元一八三四年,离蘅塘退士题辞的那年是七十一年。这注本也是“为家塾子弟起见”,很详细。有诗人小传,有事注,有意疏,并明作法,引评语;其中李白诗用王琦《李太白集注》,杜甫诗用仇兆鳌《杜诗详注》。原书的旁评也留着,但连圈没有──原刻本并句圈也没有。书中还增补了一些诗,却没有增选诗家。以注书的体例而论,这部书可以说是驳杂不纯,而且不免繁琐疏漏附会等毛病。书中有“子墨客卿”(名翰,姓不详)的校正语十来条,都确切可信。但在初学,这却是一部有益的书。这部书我只见过两种刻本。一种是原刻本。另一种是坊刻本,四川常见。这种刻本有句圈,书眉增录各家评语,并附道光丁酉(公元一八三七)印行的江苏金坛于庆元的《续选唐诗三百首》。读《唐诗三百首》用这个本子最好。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唐诗三百首》,根据蘅塘退士的原本而未印评语。又,世界书局石印《新体广注唐诗三百首读本》,每诗后有“注释”和“作法”两项。“注释”注事比原书详细些;兼释字义,却间有误处。“作法”兼说明作意,还得要领。卷首有“学诗浅说”,大致简明可看。书中只绝句有连圈,别体只有句圈;绝句连圈处也跟原书不同,似乎是抄印时随手加上,不足凭信。
本书编配各体诗,计五言古诗三十三首,乐府七首,七言古诗二十八首,乐府十四首,五言律诗八十首,七言律诗五十首,乐府一首,五言绝句二十九首,乐府八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乐府九首,共三百一十首。五言古诗和乐府,七言古诗和乐府,两项总数差不多。五言律诗的数目超出七言律诗和乐府很多;七言绝句和乐府却又超出五言律诗和乐府很多。这不是编者的偏好,是反映着唐代各体诗发展的情形。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作的多,可选的也就多。这一层下文还要讨论。五、七、古、律、绝的分别都在形式,乐府是题材和作风不同。乐府也等下文再论,先说五七古律绝的形式。这些又大别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五七言古诗属于前者,五七言律绝属于后者。所谓形式,包括字数和声调(即节奏),律诗再加上对偶一项。五言古诗全篇五言句,七言古诗或全篇七言句,或在七言句当中夹着一些长短句。如李白《庐山谣》开端道: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也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又如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开端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些都是五七言古诗。五七古全篇没有一定的句数。古体诗都得用韵,通常两句一韵,押在双句末字;有时也可以一句一韵,开端时便多如此。上面引的第一例里“丘”“楼”“游”是韵,两句间见;第二例里“留”和“忧”是逐句韵,“忧”和“楼”是隔音韵。古体诗的声调比较近乎语言之自然,七言更其如此,只以读来顺口听来顺耳为标准。但顺口顺耳跟着训练的不同而有等差,并不是一致的。
近体诗的声调却有一定的规律;五七言绝句还可以用古体诗的声调,律诗老得跟着规律走。规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就是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都是仄声。五七言律诗基本的平仄式之一如次:
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使不懂平仄的人也能看出律诗是两组重复、均齐的节奏所构成,每组里又自有对称、重复、变化的地方。节奏本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律诗的平仄式也不外这个理。即使不懂平仄的人只默诵或朗吟这两个平仄式,也会觉得顺口顺耳;但这种顺口顺耳是音乐性的,跟古体诗不同,正和语言跟音乐不同一样。律诗既有平仄式,就只能有八句,五律是四十字,七律是五十六字──排律不限句数,但本书里没有。绝句的平仄式照律诗减半──七绝照七律的前四句──,就是只有一组节奏。这里所举的平仄式只是最基本的,其中有种种重复的变化。懂得平仄的自然渐渐便会明白。不懂平仄的,只要多读,熟读,多朗吟,也能欣赏那些声调变化的好处,恰像听戏多的人不懂板眼也能分别唱的好坏,不过不大精确就是了。四声中国人人语言中有,但要辨别某字是某声,却得受过训练才成。从前的训练是对对子跟读四声表,都在幼小的时候。现在高中学生不能辨别四声也就是不懂平仄的,大概有十之八九。他们若愿意懂,不妨试读四声表。这只消从《康熙字典》卷首附载的《等韵切音指南》里选些容易读的四声如“巴把霸捌”“庚梗更格”之类,得闲就练习,也许不难一旦豁然贯通。(中华书局出版的《学诗入门》里有一个四声表,似乎还容易读出,也可用。)律诗还有一项规律,就是中四句得两两对偶,这层也在下文论。
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去的路。所以需要注释。但典故多半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那些取材于经验和常识的比喻──一般所谓比喻只指这些。
313首唐诗微电影,完美融合国学启蒙+艺术审美+专业播音朗读
谁都知道唐诗的重要性。但问题是,在培养孩子国学素养的漫漫长路上,家长怎么找对方法,用对资源,让孩子感受到唐诗的美,真正爱上唐诗?!
国学素养、语言文字、艺术审美,这三种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居然在一个视频课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在这里,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亦是一幅幅山水田园画,串连起一个个生动唯美的故事。假如撇开诗词本身的魅力不说,光是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就像是给孩子上了一堂艺术启蒙课。
来来来,先感受下唐诗微电影温暖唯美的画风:
是不是美!哭!了!
随着画面的切换,跟着配音的代入感,讲真,有那么一刻,让人感觉梦回唐朝!仿佛自己穿越到1300多年前,和诗人们并肩在同一片天地,身临其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唐诗300首微电影》由30+位专业播音朗读。另外还配有童声跟读,这些配音的小朋友可是来自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小记者们。跟着同龄的小伙伴大声吟诵,不知不觉中就把诗歌“磨耳朵”+朗诵训练都完成了,一举两得!
还有还有,每集唐诗微电影的时长都在2分钟左右,这样的设置十分贴心,不伤眼睛,也很适合小朋友碎片时间观看。饭前、睡前、等车,随时随地都能看。
当然,如果你能抽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看,这份沉浸在诗歌中的亲子时光,温暖而美好,孩子收获的进步肯定会比你想象中更大。
第一次点开《唐诗300首微电影》,就被片头的气场震撼到了!这绝不是一部拿来唬小孩子,随意配上声音画面的《唐诗三百首》,而是一部全面视觉化的高质量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鉴赏性。
看这片头的气势就知道,好作品都是自带气场!
再仔细研究一番,这部的作品让人惊艳,爱不释手,背后确实下足了功夫——
313首唐诗全面视觉,画面精美,增进理解记忆
我们知道,这几年语文课改变化比较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诗词的比重明显增加了。
根据(新部编)语文课本的要求,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需要掌握92首唐诗。由此,很多唐诗启蒙的相关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但细细比较之后,就能发现,市面上的唐诗课程,主要是音频或比较简单的动画形式。画面比较粗糙,整体风格也偏低龄化。
而《唐诗300首微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唐诗全面视觉化,画面精美、舒朗大气,让孩子增进对唐诗的理解,加深记忆。
而且而且,每一句诗对应的画面,既符合诗词意境,又兼顾到画面的故事性连续性。配乐上也是精挑细选,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
我们随便选取几集,来直观感受下: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20个字的一首诗,配上精美画面,就是一段精彩的独角戏。
作者上山,寻“隐者”却无缘相遇,留下了无限空白。透过画面,更人直观感受虽与“隐者”同在此山,但云深雾绕,实在是难能相遇。遗憾遗憾!
而作者用20个字,就将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情深意切,白描无华,难得难得!
其实,别说是各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如果抽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一定会爱上这部作品。
这是“诗圣”杜甫的著名代表作,也是语文课本中必须掌握的古诗词之一。
这么重要的一首诗,真的要全文背出来并不容易。作为七言律诗,这首诗比较长,也有不少生僻字(估计家长遇到了也会念错别字)。因此孩子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微电影中,孩子们能看到类似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情境,一下子让人有亲近感,而且很快能产生联想,增进对诗句理解和记忆。
第一个镜头中,战火烽飞金戈铁马,忽而骑马者手举捷报。镜头一转,一只沧桑的大手抚摸着战势地形图,将军老泪纵横。蒙太奇手法切换着镜头:一支作画的毛笔,一部漫卷的诗书,一壶斟满的清酒,一段还乡的旅程……镜头转换,节奏紧凑,让人跟着微电影的情节感受到当年杜工部得知唐军胜利的欣喜若狂,归心似箭。
孩子们在唐诗300首微电影汇总,透过视觉记忆法,加上反复吟诵,诗句自然而然就能脱口而出,再也不用苦哈哈的死记硬背啦。
看到这里,多少曾经吼过娃的老母亲也要“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举手!
专业主持人朗诵,唐诗选本最全面
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孩子家长来说,选择唐诗的课程尤为纠结。既想兼顾孩子的国学素养,呵护他们的兴趣,又希望能对接课标,多补充些国学知识硬干货。
恰好,这部《唐诗三百首微电影》都满足了。
为什么这么说?
一来,从选本上来看,这部微课采用的是中华书局出版、孙洙编著的《唐诗三百首》。包含77位诗人,313首名篇,更为全面。孙洙版的《唐诗三百首》,也是流传至今、公认最好的唐诗通俗读本。
二来,在内容制作上有专业团队打造,制作精炼。难能可贵的是,产品迭代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遵循孩子认知规律的鉴赏作品。
比如,从最初的1.0版本,唐诗微电影仅仅是纯朗读版。之后的2.0版本中增加了注释。同时还增加了投屏和重复播放功能,能贴合孩子的学习需求。
此外,在课程互动部分,还分别设有学习区和问答区,及时更新相关诗作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生词注释、译文等知识点。
比如,王昌龄的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有人就提问,芙蓉楼在今天的哪个地方?这一问,还掀起了问答区考据派的热议。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手动查资料探索。
三来,这套唐诗视频课程,邀请到专业的播音主持——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骆新、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王琦、中国诗歌协会朗诵专业彭鹭等30多位老师,用最美的声音、最美的画面,演绎最美的中文。
种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孩子的创造力从量变到质变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长时间的诗词熏陶、反复“磨耳朵”,孩子对诗歌的理解力,对美的鉴赏力可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在《唐诗三百首微电影》的制作方——ahaschool的用户内测群中,就有家长兴奋地反馈:自己的孩子从喜爱唐300微电影,到像着了魔似的反复吟诵。居然,今天在月下,产生了抑制不住的作诗冲动。实在是没想到!
事实上,一部部诗歌微电影的熏陶下,孩子的无限创作力会被激活。千古流传的《咏鹅》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所作。谁家的孩子七岁能作诗,实在叫人兴奋。
在孩子世界里,曾经在镜头中感受过滕王阁的壮美,感受到唐诗的丰富与厚度。当自己身临其境,真正站到王勃到过的滕王阁观景台时,那份自豪感和兴奋感油然而生,而这激发出的创造力也将会相当惊人!
高性价比,一杯奶茶换313首唐诗微电影
当你观看白居易的《登鹳雀楼》,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奔腾不息的黄河,滚滚波涛汇入大海,让人忍不住感叹:美哉壮哉!
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梦回唐朝,这部《唐诗300首微电影》视频课,您和孩子都值得拥有!
详情:https://www.wdesky.com/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