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80首所有古诗(要内容)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句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2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4.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6.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8.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0.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哪得几回闻?
3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3.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4.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5.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7.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8.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9.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0.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2.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3.塞下曲唐卢纶
(其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4.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5.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46.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7.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8.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0.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1.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2.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3.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5.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6.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7.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8.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9.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0.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1.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63.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湖上有水仙王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5.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6.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7.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9.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2.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4.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75.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6.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77.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8.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79.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80.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七言律诗怎么写
怎样写七言律诗
七律诗是所有古典诗词里最独特,最完美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压韵对仗有序;格律严格,字数适中,表达内容完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七律写起来较难.难就难在它既要每个字都有格律的限制,又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第一句可压韵可不压韵)压韵的要求,还要求颌联和颈联每个字都对仗.看起来比较难写,但写作七律也不是没有技巧.
笔者通过学习写作七律掌握了些许方法:1.首先要构思好写什么内容,这和写别的文章没什么区别.2.先构思好两个对仗联(颌揣,颈联),使用什么样词句,用什么压韵.这点很重要,一首七律能不能写好,某种意义上讲全在这两个对仗联上,一定要严格把握这一环节,绝不能迁就,每个字都要细心斟酌.这两个联的内容为一首诗灵魂部分,要描写细致,叙述明了,论述充分.说明透彻.3.根据内容再来写首联就比较容易了,因为首联不要求对仗,但它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为内容承接服务的,还是容易把握的.4.尾联和首联差不多,不需要对仗,较容易写.但要比首联更有难度,它是整个文章的总结部分,要有气势.它的内容一般为作者抒***怀部分,更要精炼些.5.要注意容易犯的错误:没有构思好就动笔写,天南海北凑词措句,结果是句子偏离了中心思想;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仗不严格,貌似对仗,实际并没有真正的对仗等等;还有好多喜欢写委婉的哀愁,怨恨等诗,但此类风格容易犯无病***的错误,比如,写尽了愁呀,怨呀,但致命的是没有写原因.造成了无病***.给读者的感觉的是做作.
当然诗作是多方面的诗人爱好,才写出了丰富多彩的诗来,爱好不同,只要写出好的七律来......
七言律诗怎么写?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格律是旧体诗词创作要过的第一关,没有了格律,律诗就不成律诗,绝句就不成绝句,词也就不成词了。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诗词的人很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有许多人认为格律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如果词汇严重匮乏,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诗词发展史上的作用。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现代的歌曲,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
二、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胆共2000多个体。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有的作者,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今天填一个,明天填一个,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于是,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不过,想逃过我的眼睛是很难的!)
因此我建议:禁止使用少见词牌!尤其是罕见词牌!非要使用,必须附带古人例作和词谱!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
七律怎么写?
写好七律诗,关键是掌握格律,还有就是平时词汇的积累。
七律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第二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怎样写七言律诗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有关太阳的七言律诗怎么写
七律·太阳
炎睛炯目世绝双,生在何时道不详。
愿把身躯燃烈火,甘倾热血耀灼光。
一轮转日当空挂,八大行星受惠忙。
若道无私谁最是,擡头请看这骄阳。
怎样才能写好七言律诗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求七言律诗的各种写法
先说押韵:七言,一般有两种形势:四句或八句。若是四句:124一定要押韵,3激押可不押。(如杜牧的《赤壁》)若是八句或八句以上:124568要押,37可押可不押,后面只需上口即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相当于两首诗拼起来)也可2468押下,(相当两句当一句)但由于七言字多,用这种方式的很少,还是五言多。除了四句的,八句或以上的还总是凭语感,很多不按常理出牌,但总有一个韵脚,却不一定是124568式的,会有适当变化。如(《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黄鹤楼》崔颢)而对丈工整,适当运用即可。
七言律诗大全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转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代吴惟信《苏真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徐元杰《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
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
王令就《春游》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陆游《山城踏青》
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
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言律诗大全竖着怎么写
古人习惯:自右向左竖着写。
唐诗三百首
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诗人年表相当全
http://gongjushu.cnki.net/kns50/navicrfd/ShowDetail.aspx?Table=CRFDOTHERINFO&ShowField=Content&TitleField=Title-ShowTitle&Field=OTHERID&Value=R20060701500A000004
骆宾王619?-687
杜审言645?-708
王勃649-676
宋之问656?-712
沈期656-714或715
陈子昂659-700
贺知章659-744
张九龄678-740
唐玄宗685-762
王翰687?-726?
王之涣688-742
孟浩然689-740
李颀690-751
刘方平?
张旭?开元天宝年间
邱为?天宝初始登进士
王昌龄690-756
綦毋潜691-756
王湾693-751
祖咏699-746?
高适700-765
王维701-?
李白701-762
崔颢704?-754
常建708-765?
刘长卿709-780
杜甫712-770
岑参715?-770
张继715?-779
裴迪716-?
皇甫冉717-770
元结719-772
司空曙720?-790?
钱起722-780?
韩翃?大历年间
皎然?大历年间
柳中庸?大历年间
张藉?753年落第
顾况725?-814?
戴叔伦732-789
韦应物737-792
卢纶748-800?
李益748-829
孟郊751-814
权德舆759-818
王建767?-830?
韩愈768-824
白居易772-846
柳宗元773-819
贾岛779-843
元稹779-831
杜秋娘?唐德宗时期
张祜785?-849?
杜牧803-852?
许浑?—858?
陈陶812?-885?
温庭筠812-870?
李商隐812或813-858
朱庆余?826进士及第
李频818-876
薛逢?841进士
马戴?844进士及第
郑畋823-882
韦庄836?-910?
秦韬玉?僖宗时年
张泌842?-914
杜荀鹤846-904
崔涂854-?
张乔?懿宗咸通中年进士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隋时为秘书郎,入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贞观年间,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卒谥文懿。唐太宗曾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编有《北堂书抄》160卷。《全唐诗》存其1卷。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省)人。隋末随李密起义,密败,降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敢于直谏,史称诤臣,卒谥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多为郊庙乐章及奉和应制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补》补诗3首。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炀帝大业中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入唐,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后为太乐丞。不久辞官归隐,隐居东皋,号称东皋子。诗风清新朴素,语言平淡自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驱。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王梵志】生卒年不详。卫州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人。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年间,其家境初颇富,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家业败落,皈依佛门。其诗歌敦煌写卷有其三十多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校辑》,据28种写本寻诗336首,并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此后苏联所藏王诗始公布于世。张锡厚又得王诗六十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其诗风平易浅显,常寓生活哲理于诙谐幽默之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诗坛颇有声誉,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寒山】诗僧。姓名、生卒年、籍贯皆不详。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自号寒山子。《宋高僧传》卷19、《景德传灯录》卷27有传。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自称写诗六百余首,《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补》补诗2首。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渊次子。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武德九年(626)继位,在位23年。政治上卓有建树。诗、文、书法较为擅长,又热心倡导,对唐代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全唐诗》存其诗九十余首。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举进士,官弘文馆学士等。武后麟德元年(664),被告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诗多应制奉命之作,婉媚工整,时人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将六朝以来诗歌的对仗归纳为“六对”“八对”之说,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全唐诗》存其1卷,20首。
【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献文帝时改为长孙氏。太宗长孙后之兄。武德九年(626),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辅佐太宗夺取帝位,迁左武侯大将军。贞元元年(627)转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七年,改转司空。十一年封赵国公。十六年进位司徒。十七年,朝廷画二十四功臣于凌烟阁,无忌为之冠。加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褚遂良悉心奉国,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诬流放黔州,自缢而死。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补》补诗4首。
【骆宾王】(62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高宗时曾任长安主簿、侍御史。后得罪入狱,出狱后被贬临海县丞,弃官而去。睿宗光宅元年(684),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其幕僚,写了《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终,一说被杀。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歌在语言、技巧方面承前启后,对改革唐初靡丽的诗风起过一定作用。有清人陈熙晋所辑《骆临海集笺注》。
【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四十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续补》补诗3首,诗序1首。
【卢照邻】(635?~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曾作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长期为病痛所困,终不堪忍受自投颖水而死。“初唐四杰”之一。其诗突破宫体诗风,以七言歌行最佳。原集散佚,后人辑有《幽忧子集》。《全唐诗》存诗2卷。《旧唐书》卷190有传。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洛州巩县(今属河南)。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后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武则天时为膳部员外郎。中宗时,因与张易之交游,被流放峰州(今福建永定)。不久又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学士,后病死。有《杜审言诗集》1卷。
【苏味道】(684~705)赵州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二人又与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作五律最多,成就稍逊于沈、宋。《全唐诗》存诗1卷。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为沛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后因渡海探父,溺水而死。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天下”,号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努力摆脱陈、隋、唐初流行的靡丽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近体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校书郎、崇文馆学士,卒于婺州盈川县令任上。他的诗长于五律。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有《盈川集》。
【刘希夷】(651~?)字廷之,一作廷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进士。《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卒年不可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章丘西)人。高宗上元三年(676),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曾作过中宗的侍读。中宗神龙二年(706),预修《则天实录》,封清河县子。与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合称“文章四友”。因撰写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笺而卒,追卫州刺史,谥曰文。其为文典丽,朝廷重要文献,多出自他的手笔。《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因媚附武后男宠张易之,被贬为泷州参军,后任鸿胪主簿。睿宗时流放钦州,不久赐死。他的诗以律诗见长,讲究音韵和对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和走向成熟有一定的贡献。有《宋之问集》。
【沈佺期】(656~715)字云卿,排行第三,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官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于律体定型,其功尤伟,时称苏(味道)李(峤)居前,沈宋比肩(《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佺期之于七律形成较之问作用更大,为王维之前唐代七律创作成就最著者。其所作虽多奉和应制,而每能心与境会,自铸秀句。张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隋唐嘉话》卷下)可见当时声望之高。其诗下启张说,得盛唐先声。明王廷相辑其诗7卷,名《沈詹事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4联。
【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南)人,高宗咸亨四年(673)进士。历官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太仆卿等职。中宗时为相,封代国公。先天元年(712)任朔方大总管。次年,因事流放新州,旋复为饶州司马,病死途中。诗风慷慨雄放。《全唐诗》存诗1卷,18首。
【陈子昂】(659或661~700或702)字柏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光宅元年(684)登进士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为官直言敢谏,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圣历元年因父老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陷害,冤死狱中。世称陈拾遗。他作诗主张继承汉魏传统,摈弃六朝柔靡浮艳的文风,强调比兴寄托,开一代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刚健。有《陈子昂集》。《全唐诗》存诗2卷,《新唐书》卷107有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年间(695)进士。曾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秘书监等。天宝三年(744),因病上疏请为道士,还隐镜湖。他性情豪放旷达,好饮酒,工书法,尤善草隶,与李白、张旭等八人友善,时称“饮中八仙”。他的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全唐诗》录其诗共19首。
【张若虚】(660?~720?)扬州(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词语俊秀而显名长安。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友情甚笃,俱以诗作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其诗仅存2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诗风近齐梁,一为《春江花月夜》,则是千古绝唱。事迹见《旧唐书·贺知章传》、《唐诗纪事》卷17。
【上官婉儿】(664~710)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婕妤,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上官仪之孙女。年14为则天后掌诏命。中宗即位,专掌制命,进封昭仪。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代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与武四思勾结,颇擅权势。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诛韦后,上官婉儿亦被杀。睿宗景云中,追复昭仪,谥惠文。婉儿颇有诗名,开元初,玄宗令集其诗文,编为文集20卷,张说为之序,今佚。《全唐诗》存诗3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又有与中宗等柏梁体联句2首。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昭容上官氏碑铭》。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人。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玄宗时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开元九年(721),又先后任右丞相、尚书左丞相。他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句1则。
【张旭】苏州吴(今江苏省)人。工诗。善草书。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草书尤为后世书法家推崇。相传,旭每醉酒,号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因此,世人称为“张癫”。曾任常熟尉。其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被时人并称“三绝”。
【苏颋】(670~727)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其父苏壤,封许国公。武后时登进士第,袭父封爵许国公。神龙中,历官至中书舍人。玄宗开元间为相,与宋璟共理朝政。擅长文辞,朝廷制诰多出其手,与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亦工于诗,多应制之作,然其中不乏佳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苏廷硕集》。《全唐诗》存其诗2卷。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京兆(西安市)人。玄宗开元七年(719),拜平卢节度使。后历任河西节度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河南尹、太常卿等职。事迹散见《新唐书·张仁愿传》、《国秀集》目录、《千唐志斋藏志·张颜志》、《郎官石柱题名考》卷7、《唐方镇年表》卷6及卷8。其诗《边词》知名。《全唐诗》存诗2首。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年间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迁中书令。为玄宗开元时期著名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其诗感情真挚,温雅清淡;晚年遭谗被贬后,诗风转为朴素刚健,寄兴讽谕。有《张曲江集》。《全唐诗》存诗3卷。《旧唐书》卷99有传。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谥曰明,所以又称唐明皇。光天元年继位,在位45年。前期励精图治,以张九龄、姚崇、宋璟为相,形成“开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国事日非,终于引发“安史之乱”。后因受肃宗监视,悒郁而死。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玄宗多才艺,善诗能文。王世贞说他“藻艳不过文皇(太宗),而骨气胜之”。“虽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见《艺苑卮言》卷4)《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补》补诗8首、诗序1首。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诬去官。后复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死于任所。王之涣性情豪放,与王昌龄、高适等人交谊很深,常以诗歌唱和赠答,每有所作,乐工则谱制成曲,名动一时。其诗今仅存6首。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后入长安求仕失望便漫游吴越。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曾召他做过短期幕僚。后归隐,病死家中。孟浩然仕途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老。他是盛唐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语言自然,意境清迥,具有恬淡闲远的艺术特色。其诗现存263首,有《孟浩然集》。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玄宗先天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今属河南省)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书成,调任洛阳尉。生平见《唐才子传》卷1,今人傅璇琮有《王湾传》。王湾入仕前,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次北固山下》一首(《唐才子传》)作《江南意》,有名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罕有之作,为张说所激赏,曾亲题于政事堂,令能为之士,奉为楷式。《全唐诗》存诗10首。
【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晚岁归隐,直至去世。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构,尤擅七律、七古二体。其诗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骨秀神清,无愧为盛唐名家。七律7首,形式规范,声调宏亮,风格朗畅,为该体发展成熟之佳作。《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补》补诗2首、断句2。
【崔国辅】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历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间因事贬为晋陵司马。其诗题材广泛,以五绝著称,语言浅近,婉转清丽,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原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1卷。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初(710)进士。曾任秘书正字、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后贬道州司马等。他为人倨傲不羁,饮酒游乐,善作歌词,并能自唱自舞。其诗今存14首,多为七言歌行,风格清丽。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805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今属山西)。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任秘书郎。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出为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风格凝练集中,言少意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180首。有《王昌龄集》。
【祖咏】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他是王维的诗友,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全唐诗》录其36首。
【綦毋潜】(692~755)字孝通,一作季通,排行三。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以名位不达,挂冠归隐。与张九龄、王维、李颀、储光羲、卢象、韦应物等交游唱和。其诗工于描绘幽寂之景,抒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评他的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2、《新唐书·艺文志四》、《直斋书录题解》卷19、《唐才子传》卷2。《全唐诗》存诗1卷。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寄籍蒲州(今山西永济)。21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出为济州司户参军。后被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累迁至给事中。安史之乱后,因曾被迫接受过伪职,受到降官处分。肃宗乾元二年(759)又升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的前期诗歌富有进取心,讥弹宦官贵戚,内容积极;后期经历变乱,思想消极,徘徊于仕隐之间,过着恬静优闲的生活,诗歌内容亦趋冷漠。他不仅工诗善画,而且在音乐和书法上也有独特的成就,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之于诗,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之青莲乡。青年时代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元年(742)因诗人吴筠及贺知章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为翰林院供奉。不久遭高力谗谤去职。安史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因争夺帝位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时李光弼征讨史朝义,他请求参加,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逝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高峰。他的诗歌在思想上和表现手法上,对唐代和后代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存诗900多首,有《李太白集》30卷。
【丘为】生卒年不详。嘉兴(今属浙江省)人。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相友善。以孝敬继母闻名于世。96岁卒,时德宗贞元年间。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才子传》卷2。《全唐诗》存诗13首,多写田园风物。《全唐诗续补》补诗5首。
【宋昱】(?~756)玄宗天宝元年(742)任监察御史,二年因诠选事被贬。安史之乱中为乱军所杀。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杨国忠传》、《唐会要》卷74。《全唐诗》存诗3首。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初官太仆寺丞,迁尚书司勋员外郎。早期诗作流于轻浮。后期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诗风变为慷慨豪迈。有《崔颢集》。《全唐诗》存诗1卷,42首。
【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穷困,狂放落拓,不事生产,长期流浪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天宝八年(749),经雎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任封丘县尉。后随哥舒翰守河西,为记室参军。安史之乱后,得到肃宗李亨的称赏,官职累升,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最后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古诗常运用对偶语句,讲求韵律,读起来抑扬顿挫,婉转流畅,对后来的诗歌很有影响。有《高常侍集》。
【储光羲】(706~763)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官太祝,世称储太祝,后迁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其诗善于描写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情调,风格与王(维)、孟(浩然)相近。有《储光羲集》,《全唐诗》存其诗4卷。
【常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官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鄂渚之西。其诗善于描写山水;也有一些边塞题材之作。有《常建集》,《全唐诗》存诗1卷。
【张巡】(709~757)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及第。天宝中,由太子通事舍人为清河令,有治绩,秩满调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令。安史之乱中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有功,授金吾将军、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又称御史中丞,世称“张中丞”。雎阳城破,被执遇害,赠扬州大都督。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韩愈《师中丞传后序》。《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补》补诗1首。
【张谓】(711?~777?)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二年(743)进士。曾入封常清安西幕,从戎十载,立有功勋。乾元中以尚书郎使夏口,曾与李白于江城南湖宴饮。大历时为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全唐诗》存其诗1卷。
【刘长卿】(?~786至790)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初,为长州县尉。因性格刚强,多忤权贵,两度遭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五言近体,以“五言长城”自诩。有《刘随州诗集》,《全唐诗》存其诗5卷。
【钱起】(709?~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九年(749)进士。大历中,历官司员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善于写景状物,颇有佳作。有《钱考功集》,《全唐诗》存其诗4卷。
【李冶】(?~784)冶,一作裕。字季兰,中唐女道士。生于长江三峡一带,长期寓居江浙。专心翰墨,善弹琴,工格律,与刘长卿、皎然有唱和。德宗建中间于长安陷朱泚诗中有不敬朝廷语,贞元元年(784)德宗回长安后,下令扑杀。其诗以五言擅长。唐高仲武评她的诗“形气既雄,诗意亦荡”,“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中兴间气集》卷下)。《全唐诗》录诗19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寄居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中困顿长安近十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晚年离蜀,病死于由长沙到岳阳途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用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影响极为深远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现存诗1400多首,收入《杜工部集》。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年(744)进士。历官安西及北庭节度使判官、右补阙,又改授起居舍人、虢州(河南灵宝)长史等职,后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人称“高岑”。今存诗350多首,有《岑嘉州集》。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元氏)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官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中受伪职,乱平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起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之一,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诗多咏史、记游之作,辞采流丽。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全唐诗》存其诗1卷。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早年居终南山,与王维以诗酬唱。天宝后任蜀州刺史、尚书省郎。其诗擅于描写幽寂的自然景色,多存五绝。《全唐诗》存其诗29首。
【贾至】(718~772)字幼邻,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为单父尉,拜起居舍人。肃宗时为中书舍人、汝州刺史,因事贬岳州司马。后官尚书左丞、京兆尹、右散骑常侍。《全唐诗》存其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