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下一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下一句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节选如下: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白话释义:
虽然有时偶然间有所合,但这种“合”不值得珍贵。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扩展资料: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
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一句是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下一句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节选如下: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白话释义:虽然有时偶然间有所合,但这种“合”不珍贵。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俗语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2.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国的建筑物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旧时代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家大门外都有影壁墙,所以出了门就要向左或右行,扯皮的含义吹牛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小鸡肚肠的含义形容人小气人心隔肚皮的含义不能单靠表面轻易判断一个人。
以上内容存参考:百度百科—俗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一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下一句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速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夫随一隅之迹,而不知因天地以游,惑莫大焉。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白话释义:
用某个朝代的制度来治理多变的社会,这就好像外乡人乘船,船至江中,这位外乡人的剑掉入水中,他就赶快在剑掉落下的船舷部位刻上记号,等傍晚船靠岸后他就在所刻的记号处下水去找剑,这实际上反映了此人不懂事物已变化很多了。
只知道在掉剑的船舷旁打转,而不知道因顺自然遨游,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虽然有时偶然间有所合,但这种“合”不值得珍贵。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八年(前172年),封为阜陵侯。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举兵反叛,吴国使者到淮南联络,刘安意欲发兵响应。淮南国相说:“大王如果非要发兵响应吴王,臣愿为统军将领。”
淮南王就把军队交给了他。淮南国相得到兵权后,指挥军队据城防守叛军,不听刘安的命令而为朝廷效劳。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蛊捷率军援救淮南:淮南国因此得以保全。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等等,在其主持下编写《鸿烈》(后来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
文章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着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