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时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时候提出的)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000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历史背景:

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时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时候提出的)

1、政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外国殖民者强制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挑战。

3、思想: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倡向西方学习。

扩展资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师:动词,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

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

制:制约、制服。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1842年,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起初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1、“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2、“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是洋务派早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建军事企业时的口号,意欲增强国力,尤其军事力量;求富是后期七十阀代中后期在军事企业面临燃料资金等问题的情况下,创办民用企业时提出的。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消极历史作用:

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打破了之前清朝的传统认知。中国的近代大多数都是多灾多难的历史,那么主要的多灾多难,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并不发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是处于空前尖锐的时期。但是这个时候的清朝统治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一定的危险,仍然在腐朽中贪乐。

但是很明显,这个观点也仅仅就是提出来而已,因为借着当时清朝统治者的一些腐朽思想,是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为圆的这种思想的,故此当时的魏源被清政府严重警告,但是魏源释义成绩以制夷的思想,确实激励了当时中国一部分人的反抗精神,并且希望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当中。

能够真正地寻求到为中国发展的一条完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