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读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茶诗之页】:范仲淹的斗茶歌
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卒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囯公,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他与香溪范氏是宗亲,又与杜氏五高家族有交集,与我们兰溪可谓颇有缘份。他的名篇《岳阳楼记》至今脍炙人口,并有300多首诗词传世,其中的斗茶歌,时人认为可与卢仝的七碗茶诗媲美。
范仲淹的这首斗茶歌,题为《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谨录全诗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轻。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仲淹斗茶歌,从茶的产地和采制写起,重点写斗茶和自己对茶饮的感受。引经据典,大气磅礴;佳句叠出,畅快淋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不愧为茶诗之冠。
他写制茶“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写斗茶“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写品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真是茶香氤氲,饮之身心俱清,如醍醐灌顶,胜若登仙。又写屈子招魂、刘伶醉酒,卢仝放歌、陆羽传经,果然“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茶胜于灵芝,优于美酒,令酒价减半,药市黯淡,连商山四皓也停止了采芝,首阳先生也停止了采薇。于是这首斗茶歌也成了千古绝唱。
范仲淹的茶诗除了斗茶歌,还有《鸠坑茶》诗,是《潇洒楼》六咏之一,也是在桐庐任上作的。诗云:“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一并录在此处,供大家欣赏。
2018.12.23施福山于黄龙洞寓
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看古代“斗茶”二三事
在自然界的万千物象中,哪能缺少茶这样的精灵?正因为有了茶,陆羽为她写下了《茶经》而传世,卢仝为她写下《七碗茶歌》而歌唱,一向以俭朴儒者风范为名的范仲淹都写下了《斗茶歌》而为人传诵。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风尚,源于中国。到唐朝时,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这一期间,官府开始征收茶税,陆羽的《茶经》也成书。宋代时,中国主要产茶区南移到了东南沿海的福建,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政府实施茶叶专卖,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还都接受来自中原的茶叶并嗜茶成瘾,同时,民间“斗茶”之风也兴盛起来。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北宋时间的斗茶之风,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后来日本在我们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斗茶。那日本的斗茶和中国的斗茶又有什么不同呢?
北宋建国时便与茶结缘,这跟继承了五代南唐民间饮茶的遗风以及朝廷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都认为宋微宗是北宋饮茶、斗茶的创始者,上行下效,宋代因此茶风鼎盛,其实不然。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960-963)就沿南唐制度,在建安设置北苑贡茶。由此可见,从北宋开国到徽宗的几位皇帝其实都嗜好饮茶,而斗茶之风,更早在建安民间便已兴起。在蔡襄《茶录》中也曾提及过,当时称之为“试茶”。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贡茶。同时又特颁龙风团茶的模型,为造制龙风饼茶做准备,自此成为北宋龙凤贡茶的开端。而范仲淹就处于北宋中早期贡茶迈向兴盛的年代,面对宫廷与文人士大夫之间茶风鼎盛的状况,也不由地写下了为古今好茶者所传诵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仲淹的政绩以及文学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喜品茗试泉,是北宋“斗茶”论者的先声,却鲜为人知。以范仲淹的俭朴儒者风范,尚如此歌颂斗茶,感叹茶的魅力,实是因为斗茶风靡一世,无与伦比。以斗茶为诗题的《斗茶歌》,不仅早于同时代的梅尧臣、欧阳修、蔡襄等人有关斗茶的诗作,而且还是可列为第一篇专论斗茶的诗作。虽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赞扬斗茶的先论,但却不是意在鼓励斗茶风气,而是崇尚以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思想来作茶事。由此可见其儒家俭朴、清白而有德义的精神,以及体恤农民之苦并为国谋福的睿智。
唐朝时煮茶,多用茶釜(铁锅)。将碾碎的茶叶和少量盐放入锅中煮开后,用勺将茶汤分盛入盏中即可。宋代时,煮水不再用铁锅,改用长颈、带盖的汤瓶。团饼茶在丝绸小袋中捶碎熟碾,过筛后,茶粉直接放入盏中。汤瓶中水煮沸后,将沸水倒入茶盏,并用竹制茶宪不停搅拌,直到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为止。这就是宋朝最常见的点茶方式,待客礼佛一概如此。
在960年前后,宋朝官员陶谷写成《清异录》,其《茗蕣录》一门记录了当时品茶习俗的新变化: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
从茶百戏开始,一种新的品茶方式——“斗茶”(又叫“茗战”),便开始从建州地区流行起来。斗茶之风很快盛行到全国各地。文人、诗人、官员无不好斗茶,并因此发展了极为繁复的茶汤品鉴过程,其风之盛就像今天的品酒会。衡量斗茶的胜负,主要有三个评判标准:一是,茶质优劣;二是,茶色鉴别;三是,点茶技术高拙
首先,从茶质优劣看,斗茶所用茶叶以采于建州的腊茶为上。当时北苑贡茶院出产的茶叶就是宋时茶中的上上品,名日“腊茶”。制作腊茶的工序繁复考究,包括采新茶、拣、洗、蒸、榨、研、压模造茶、焙、用婆罗洲的龙脑和膏封茶,最后盖上有装饰图案的封印。由于制作工艺极其繁杂,又有皇家贡茶的尊崇,腊茶一直是市面上待价而洁的奢侈品。据史书记载,一团饼腊茶当时曾卖到铜钱四十贯。11世纪,蔡襄也在《茶录》中记载,茶色以白为贵,“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以替人占相为业者)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
其次,茶色为斗茶要点之一,斗茶贵于白,即上品茶汤的标准是盏面有一层厚厚的乳花,乳花越鲜白越好。《茶录》中对于斗茶“茶色”就有记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也有记载:“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可见,斗茶以白色为贵,纯白又赢青白一筹。
最后,点茶技术的高低,也是影响斗茶输赢的重要因素。参加斗茶的文人雅士要在碾茶、筛茶、候汤(掌握汤水的温度)、点茶(令茶汤盏面起沫)等各个环节一展风采。
点茶以前,必须先热茶盏。用冷盏盛茶汤,茶不浮。点茶时,茶和水的量必须恰到好处。盏中放入细研茶末后,注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再拿汤瓶往茶盏中点水,由于很难观察到汤瓶中汤水是否煮沸及其煮沸程度,斗茶时通常通过听水声来分辨汤水的老嫩,当水煮到“如风入松,如水过溪”时就是恰到好处。要注意的是,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同时用茶匙旋转击打茶汤,使其泛起极小的泡沫汤花,称之为“乳聚面”;把茶末搅匀,汤花浮面紧贴盏面、盏沿(碗壁周围)不退的,称之为“咬盏”,为点茶中胜出者;如茶沫或汤花与汤分开,不咬住盏面,即成“云脚散”(水脚散),开始会在碗内留下一圈水痕。先出现这种迹象的便是输家。
所以,通俗一点来说,判断斗茶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谁通过搅拌,能使茶汤表面形成厚厚的泡沫,且经久不散。
另外,斗茶之风盛行也催生了新的茶具。唐朝时,人们最欣赏的茶汤呈浅黄绿色,越窑的青釉瓷和河北邢窑的白瓷最能呈现这一汤色的美。而到了宋代,上品的茶汤标准是盏面有一层厚厚的乳花,且乳花越鲜白越好。这就需要有合适的茶碗来衬托茶色,以建窑的厚胎黑釉茶盏最佳,如福建建窑兔毫盏、吉州窑木叶纹盏、剪纸贴花茶盏等就曾风靡于世。
其中又以紫黑釉兔毫盏最负盛名,茶盏内壁的兔毫纹是釉面里的细微气泡在烧制过程中破裂产生的窑变。烧制过程中,由于气泡破裂,融化了的含铁矿物质会产生流动并结晶,在茶盏内壁纵向形成黄棕色的兔毫纹。除了釉面黑,釉质光洁以外,人们喜欢用建窑茶盏斗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窑茶盏壁与底厚,易于保温;碗形和碗底大,易于茶匙搅拌起沫。
在日本,西大寺每年都会举行名为“茶盛”的盛大茶会,用以迎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凯旋的武士们。武士们回到家乡后,都会参加一种名为“物合”的搏戏打发闲暇时光。搏戏的内容五花八门,包括绘画、斗鸡、斗虫、插花、扇技、贝壳、香熏、铠甲等,而且往往伴有赌博活动。另一种颇为时尚的娱乐活动则是连歌会,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仁围坐在特殊装饰的小屋中,集体创作连歌。
在室町幕府时代早期,日本人受这些物合搏戏的启发,又在中国宋朝流行的斗茶影响下,也发展了自己的斗茶。日本斗茶是一种分辨茶味的比赛,其主要内容是区别本茶和非茶。具体环节就是:在十个茶盏中会盛四种茶汤,每三盏中盛有同一种茶汤,剩下的一盏称为“客茶”。参加游戏者只有一次机会将客茶区分出来。参加比赛的人中,能正确分辨不同茶汤的碗数最多者获胜。
随着饮茶之风日渐炽盛,幕府将军甚至下令拆除了天王寺宝塔尖上的九个风铃(铜制镏金),用来熔铸茶釜。1336年,佐佐木道誉(别名婆娑罗)在大原举办了盛大的斗茶会,参加比赛的名茶品种多达百余种,茶会上摆放着各式精美茶点。参赛者投下了各式昂贵的赌注,包括名香、精致的丝绸锦缎、金粉、盔甲、宝剑等等。获胜者通常会把奖品转赠给他心爱的舞者。面对如此毫无节制、纵情声色的比赛,新当权的足利将军不禁喟叹:
“人们沉溺于女色搏戏,还沉迷于斗茶会和连歌会中不能自拔,下的赌注之大简直无法估量。”
当时,连歌僧正彻还记录了当时的三类饮茶人:
第一类是嗜茶的雅客。他们的茶具总是一尘不染,摆放整齐,并以收藏各类茶具为人生最大乐事,包括建窑和天目窑茶盏、茶釜、盛水器等;
第二类是喝茶客。他们对茶具并不讲究,喝茶时无论什么碗都可以拿来一用。如果用的是宇治的茶叶,他们也会稍事评论:“这是第三茬新叶……从时令上讲是三月以后采摘的。”
还有一类则是所谓的饮(音“印”)茶人。这类人喝茶时从不讲究茶叶优劣,只要是茶叶,就可以拿来彻泡。他们喝茶多用大碗,只图喝个痛快,从来不去想茶好喝不好喝。
15世纪下半叶,应仁之乱(1467~1480)席卷日本全境,京都再度成为废城,一度流行的斗茶之风也无迹可寻了。
所以,对比一下宋朝斗茶和日本斗茶:
一方面,宋朝斗茶相比日本斗茶更添一丝文人雅韵。比如:宋朝斗茶时,往往会选取山间、庭院、道院、僧寺等能体现精致文化品味的特殊场所;而且,斗茶,以茶汤鲜白为贵,这其中更是寄托了一种古代文人雅士淡泊明志、追求清白坦荡的高尚人文精神。日本斗茶相比之下则更显粗犷,人们只是为了追求享乐,安逸放纵。
另一方面,从当时有话语权的政客对待斗茶的态度来看,宋朝时,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对斗茶之风虽作了一首《斗茶歌》,但实则是以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思想来作茶事,而非鼓励斗茶风气,彰显谋国为民之心境。而日本新当权的足利将军面对斗茶,只能发表喟叹,略有束手无策之意。
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吃的“斗茶”文化。
首先,从范仲淹的《斗茶歌》引出斗茶;继而详细的介绍了宋代的斗茶之风,斗茶不光有严格的标准,还能催生茶具的发展,这简直是一条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最后,日本在宋朝斗茶的影响下竟然也出现了斗茶。
那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宋代、日本的斗茶活动都很热闹,但我国宋代的斗茶更有文人雅韵风气。
建茶的建茶六绝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建县1800周年盛典之际,日本国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物晴三先生亲临建瓯,为他1995年元月莅瓯探访日本茶盏、茶道祖地时捐资兴建的建瓯宋代“北苑”龙凤团茶遗址“凿字岩”保护亭落成剪彩,从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国茶史上隐退已久的中国茶文化发祥地建瓯的瑰丽风采。
近年来,曾先后探访和揭示过建茶绝世之迷的专家学者有:世界医务协会药茶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茶叶泰斗张天福教授,南京农大朱自振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张子华主任,中国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说,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归结起来,有以下“六绝”: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绝;二是建安斗茶天下绝;三是建盏茶具天下绝;四是凤山茶神天下绝;五是建瓯茶业天下绝;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绝。建瓯植茶,根据史乘考证,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期,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产茶,而且赞道“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闽龙启元年(938年),邑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悉数献给了闽王,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之北,故称“北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动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时名冠天下。
宋代周绛在其所著的《茶苑总录》中盛赞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亦有诗颂道:“建溪官茶天下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叙道:“庆历中,蔡君谟(即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龙凤团茶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无比寿芽等十三个品名、太平嘉瑞等六个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为它有以下四大优势:
优势一:贡御及时,先声夺人。自惊蛰前开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达京师。还形成了独特的喊山之俗:“调民数千,鼓噪山傍,以达阳气。”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优势二:工艺精良,规程严谨。采造规则极其考究,可谓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为了保证质量还制订了严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为采茶,二为拣茶,三为蒸茶,四为榨茶,五为研茶,六为造茶,七为过黄。
优势三:装潢考究,外表华丽。细色五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香篚,扁以银铒,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可谓什袭之珍矣。粗色七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束以红缕,包以红楮,缄以菁绫。元人周密《乾淳岁时记》对其华丽的包装盛誉道:“转遗好事,以为奇玩。”
优势四:造型美观,精品迭出。形态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印模有龙腾凤翔等,阴阳交错,图文并茂。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大量史藉资料表明,唐代后期,建瓯茶乡即出现了“斗茶”活动,当地人又称作“茗战”。斗茶发源于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于境内“北苑”御茶园的兴起,又进一步在御品的推动下,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愈加盛行。每到新茶制成之时,茶农便要将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场合,比试茶水的汤花,评判茶质的优劣和茶技的高下,从而演化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生产风俗沿习相承。这种斗茶习俗后经丁谓、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迅即发展成为鉴赏茶品、冲泡茶艺的盛会;更经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炼发挥,进而充实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据蔡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所述,建安“斗茶”,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研茶协盏。即第一步是要将茶饼碾碎成末,置入微热过的茶盏之中。二是调膏点注。即第二步是先要执壶注入适量的初沸开水,调和茶末似浓膏,然后轮番点注,比试汤色,以清白色为贵,黄白色为贱。三是击拂候汤。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面泛起汤花,再视茶面出现水痕的先后,先者为劣,后者为尊。四是细啜吟咏。即第四步是在胜负甫定之后,继而细啜慢饮,品评得失,吟诗赋文,尽享其趣。
建安的茗战,经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鉴赏茶品,冲泡茶艺,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建安的“斗茶”活动,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发端则源出于建安“斗茶”。以和、清、敬、寂等四规七则为核心的日本茶道艺术最初就是发端于建安的茗战。由于宋代斗茶,茶色尚白,应运而生的便是当年“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瓷茶盏珍品的问世了。
“建窑”大约创烧于晚唐五氏;鼎盛于两宋及元初;至元中后期衰落;明代基本废烧。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当时计有”龙窑”99座,其生产的瓷器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时称“建盏”。“建盏”问世后,驰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把它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兔毫盏”,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制风格和工艺特点。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较薄外,其余部分都极厚重,特别是从腹部至圈足底围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达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带字器底,留有“供御”、“进盏”等字样,表明它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带有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些则多少带有一些褐色、酱色或其它颜色。由于釉中并排地呈现出褐色或铁锈色的筋脉,酷似兔毫毛,被称为兔毫斑,其盏以此故名“兔毫盏”。这种特殊花釉的烧成,说明我国的瓷器工艺到了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采用轮制方法,所烧制的器形都很规整,装烧均采用通钵,一器一匣,尚未发现叠烧的现象。其五是器物的烧制采用“龙窑”,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历代文献都给“建窑”和“建盏”以极高的评价,同时赋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录》中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琰在《陶说》中称:“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问世后,即驰名海内外,被世人尊为瓷中珍品,从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与“北苑”龙凤团茶相匹成配、名倾天下的双璧之一,在茶艺王国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凤凰山在今建瓯城东16千米东峰霞镇后焙村境内。地貌北高南低,后宽前窄,南端直抵东溪,宛如一凤凰匍伏饮水。另有凤髻岩,突兀伫立于凤凰山南麓临溪的颈部,由四、五瓣岩块呈下窄上宽状展开如维妙维肖的凤冠。
蔡襄在所著的《茶录》中称:“(北苑凤凰团茶)惟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丁谓在所著的《建安茶录》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宋子安在所著的《东溪试茶录》称:“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贲,厥植惟茶。”
凤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瓯东峰霞镇东二里的后焙村境内,民间流传当地茶农为纪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张廷晖在茶业中的开拓性贡献,特立祠庙以祭祀之。凤山茶神庙的原名称恭利祠,民间老百姓又叫张三公庙,现在则称凤翼庙或茶神庙。
茶神张廷晖,字仲光,仕闽为阁门使,唐末五代时期原为闽国建安县吉苑里的茶焙地主。在当时,张廷晖不仅开垦和拥有了凤凰山方园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叶的种、采、拣、蒸、造等方面,特别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宋初,张廷晖去世后,里人以神祠之,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宋绍兴中(1131-1162年),朝庭赐封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夫人封协济夫人。
在中国茶史上,茶人死后为神,张廷晖有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说,凤山茶神张廷晖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建瓯茶业历史悠久,至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衮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国春秋唐元宗本纪》称:“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于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瓯茶业走上了巅峰。先是丁谓,造凤团龙团。《画墁集》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尝见。后是蔡襄,又造出小龙凤团。《归田录》称: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建茶在制作工艺上,主要是改变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采用了半发酵技术,同时改蒸青为炒青,实行杀青、捻揉,并进行拼配和精制。
按《闽书》所载:当时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内园三十六所,外园三十八所,内园专供御饮,外园以备赐予近臣。另据有关史籍文献记载,宋代建瓯已开始注重对茶园土质与茶品关系的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凤凰山)其阳多银铜,其阴厚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植其性”,“亦犹桔过淮为枳也”(《东溪试茶录》);“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小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建瓯县志》)。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自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罢造止,历时达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间,建茶再度兴起。至光绪中期,建瓯产茶数量已“实超宋代而过之”。宣统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建瓯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均荣获金奖。民国二年(1913年),在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上,詹金圃送展的乌龙茶再获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茶庄送展的乌龙、水仙获二等奖。建茶品质又一次走上巅峰,产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瓯茶业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续鼎盛到近代。
建茶从唐至清,前后历时一千余年之久,茶农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茶树品种,完善培植技术,提高制作工艺,更新花色品种,从而不断地丰富了建茶的历史内涵,为世界茶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建瓯东峰焙前“北苑御焙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瓯茶业在中国茶史上再次确定了一个至尊无上的地位。在建瓯传统茶文化的诸多盛事佳话中,还涌现出大量赞颂建茶、建盏、建安斗茶的诗文,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堪称中国文苑史上的一绝。已知写过吟咏建茶、建盏、建安斗茶诗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谓、蔡襄、范仲淹、梅尧臣、李虚已、沈括、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陆游、李清照、曾几、晁补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郑板桥等三十多位。其中,陆游的《建安雪》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磁石般地把人们从“北苑”龙凤团茶美奂美仑的品味中带入了一个飘飘若仙的梦幻境界。请看: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苏轼的《水调歌头·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节选)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尝新茶呈圣俞
宋·欧阳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另据统计,宋代有关茶叶研究的专著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专门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种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建安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此外还有一些论及建茶或以建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茶叶专著,如顾元庆的《茶谱》、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贡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隹。”之语。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的《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一带的茶。又因建州境内有建溪流经,同时也指产于建溪一带的茶。
尽管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茶的具体涵义还是有所不同。唐、宋时,建茶的生产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瓯市)东郊的凤凰山。当时的茶,是一种压制成小茶饼的蒸青绿茶。工艺精致,产量极少,主要是进贡给皇帝,由皇帝分赐给宫廷大臣。由于这种小茶饼的外形往往印有龙凤团案,故称之为“龙凤团茶”。所以,那一时期的建茶,主要是这种茶。又由于五代闽国时,凤凰山茶园成为皇家御茶园,地理上位于闽国北部,称之“北苑”,所产茶便名为“北苑贡茶”。名虽不同,实际所指的也是“龙凤团茶”。
到了元代,由于龙凤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工,冲泡又极繁琐,不为来自北方的元代统治者喜欢。再加因连年战乱,凤凰山茶园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两百里外的武夷山所产茶开始为人所重,元代统治者便将御茶园移至武夷山。重心虽然变了,所生产的茶依然是紧压蒸青绿茶,仍叫“龙凤团茶”。由于武夷山在崇安县境内,位于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属建州,所以,尽管其时已有“武夷茶”之称,一般人则仍然将武夷产茶当作建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才发生较大改变。明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教训,采取了一些减轻民赋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罢废武夷山御茶园,停止生产费时耗工的“龙凤团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龙凤团茶就没有了前途。自此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溪一带茶园,全部改为生产散茶。初时学习安徽黄山的“松萝”制法生产绿茶,但是由于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所产散形绿茶没有优势,为了寻找出路,大约在明朝后期,武夷山茶农开始生产半发酵乌龙茶,于是一举成名。“武夷茶”成为特指名茶。这种情况,极大刺激了整个建溪流域的茶业。本已将近荒废的凤凰山茶园,也开始种植和生产乌龙茶。到清朝中后期,凤凰山所在的建瓯县所生产乌龙茶,在南洋劝业会以及巴拿马博览会上数次获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与武夷茶相抗。于是,建茶之名重新焕发光彩。只不过,此时的建茶,与历史上的建茶,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