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堡西部影城好玩吗镇北堡西部影城值得去吗
镇北堡西部影城对于不少游客来说名字很陌生,但是如果知道这里是拍摄大话西游的取景地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熟悉了,大漠城楼等场景映入脑海,给游客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空间。
镇北堡一般的游览顺序是这样:进大门,先玩右手边的明城,然后往老银川一条街,最后玩清城,玩完原路出来,先去明城。
这样的场景,让你想到什么?西域,骆驼,刀客,黄沙,戈壁上孤零零的客栈??
这片塔林,是拍摄电影《嘎达梅林》时搭建的场景。
黄泥的骆驼,看起来也栩栩如生。
月亮门是电影《红高粱》的主要场景,之后也有很多电影在这里取景,如《大话西游》、《书剑恩仇录》、《绝地苍狼》等,可谓大名鼎鼎。
进入月亮门,下坡,就正式进入了明城的范围。
这是一间陈列着古老农具的屋子,里面的陈设,我似认识非认识,叫不上名来。
这个好像是纺线用的?
红高粱中,九儿家的酒坊。
老式的作坊里,还正在酿着高粱酒,自驾的游客,可以带几坛子回去。
窗台上,排列整齐的酒瓮,最里面还有个柜台,专门卖酒。
院子里的墙上,贴着当年的电影剧照,这样的小屋很多,可以根据电影剧本的需要,随时改头换面。
这高高的黄土墙,是遗址廊。
镇北堡不是后来造起来的。而是当时,确实有这样两座残破的堡子存在。
明弘治年间,镇北堡是当时的边防要塞,属宁夏右屯卫;清乾隆五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震毁镇北堡,就在距镇北堡不远的地方修筑新堡,为“镇南堡”——这就是现在的明城和清城的前身。
1969年,在劳改农场的张贤亮(很多80、90后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是40、50、60后,甚至是爱阅读的70后们,会知道。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他的小说)发现了镇北堡,他说:当时看过去,这断壁颓垣,在阳光下,竟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后来他调到宁夏文联工作,就把镇北堡推荐给一些剧组拍戏。1993年,张贤亮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一直到1998年之前,堡里还住着22户牧民。
断墙外,就是“雁门关”,铜制的士兵和战马整齐排列,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你别说,我真的找到了一点站在雁门关上时的感觉。
摘一点12年游山西,关于雁门关的描写:
“车子从大同过来的时候,翻越雁门山,峰峦叠嶂,延绵起伏。那时就在感慨,冷兵器时代,雁门关,它就是阻挡外敌的有力屏障啊。
站在城楼上四望,往里看,便是中原的大好河山。雁门关自古就是胡汉厮杀的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雁门关上,留下过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徐达等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将们的身影。
司机说,雁门关之所以叫雁门关,是因为这里地势险峻,连大雁也飞不过去。小时候读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塞外的豪迈苍凉雄阔,跃然纸上。”
继续往前走,龙门客栈到了。
从明城出去,前往老银川一条街。
这是路上,当年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的拍摄点。
走进去,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那时候的商号,都是叫某某盛,某某昌,某某泰??
一家老的理发店,一半是店堂,一半是住房,一目了然,老式的宁夏银行,原来是这样的,游客很少,街上的店铺有些也关着,看上去很是冷寂。不过好在有大太阳中和了这种清冷。
这家书店的门口,还有个代写书信的桌子。偷偷笑,如果穿越回那时候,我坐在这摊子后面,只怕也能混到一口饭吃吧。
廊柱下的喇嘛花,开得姹紫嫣红,一家旧式的日用洗化店,有花露水,面霜的最早的广告。
走累了,看到路边有家咖啡店,进去要杯抹茶沙冰,歇歇脚,继续往前走,就是清城了。
这个城门,这样看平淡无奇,等到了背面就知道了。
拍了一会我就奇怪,这红衣妹子怎么老站在这里不动呢?再一看,是个雕塑!这可也带应景了吧,连口罩都不缺。
回头看,这就是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站立的城门,也不知道这俩人,还要在这站几万年?
老街边的绣楼,估计在拍电影的时候,肯定也担任着抛绣球,比武招亲??等的重任。
看到这栋建筑,感觉好像到了拉萨,牛魔王的府邸。看起来,有点寒酸。
走进去倒很喜庆,大红的绸子挂满了,好像马上就要办喜事,院子里的小门进去就是后花园,几棵假花开得正热闹。
不过摆放的这些家具,都是正儿八经的老古董。房间里有张千功拔步床,按现在的价格,值近300万人民币??都是从以前民间的大富之家收集来的。
这是摆在博物馆里的雕花大床,旧时女儿出嫁,陪嫁里最有分量的家具。通常称“千功床”,怎么解释?就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匠人,也要花三年时间才能打造完工。
说是床,但其实看过去,跟一个小型套间也没什么区别。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平反恢复名誉后,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
他的小说很多,有兴趣的童鞋请自行百度阅读,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是他当初的居室。
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其实也挺好。红尘和世俗,也有其动人之处。
广场一角的盘丝洞,大太阳下,看上去,一点也不妖艳诡异,我失笑起来。
盘丝洞里面不大,曲曲折折的,走进去,无非就是半空挂着个白衣长发的鬼,角落里堆着几个骷髅头,一抬头,树上有人冲你伸着舌头。
没啥。
门口这两排枯树,如果换成傍晚,喷点干冰雾气,似乎就有点电影里的妖精要来了的感觉了,参观完,出来,清城的城墙。
也有人玩过镇北堡后,说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是觉得还蛮不错的,毕竟我之前逛过的影城,和这里的广袤苍凉冷寂的西北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点,镇北堡不是后来凭空造起来的,而是从明代起,就一直有这样一座作为军事要塞的城堡存在,到清代,又增加一座,游客所看到的夯土城墙,四角已经破旧的敌台,几乎都是原来的样子。
包括我后来去的水洞沟,虽然是个景点,但里面也有明长城,和几个明代的藏兵洞,保存依旧十分完好,这也是银川的神奇之处了。
村,庄,楼,寨,屯,堡,营,等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村是不同姓氏集合到一个地点形成的社区。
庄和楼是大都是一个家族开枝散叶分家后形成的,这类村庄命名方式大多是X家庄,比如石家庄,还是个村子的时候可能满村都是姓石的。
至于寨屯堡营就很简单了,这类村子往上追溯历史肯定是屯田军营,大都集中在北方与异族相邻的地方。当然也有可能是土匪,命名方式也与庄和楼差不离,X家寨啦,X家屯啦。当然军事要地命名正式得多,比如陕北镇北堡,在古代是西北抗击异族的军事前沿。这种村子陕西尤其是陕北比较多一点,几乎走几步就能遇到一个,名字里有寨的大都是北宋时为抗击西夏建的。
这话题超有趣,我喜欢!俺来唠叨唠叨。乡镇以下,村庄同级单位传统称呼很多,很多。
村、庄、楼、屯、堡、寨、营、埠、墩、沟、坡、湾、铺、岗、桥、崖、山、集、店、窖、坝、亭、围、圩、庙、堂……是不是非常壮观?
它们都有什么含义,区别是什么?请往下看
村庄楼屯堡寨营名称来历和含义①村丨古时为"邨",后习惯称"村"。村,指自然而成的村落,即乡间农民成群居住的地方。村在郊外,毗邻农田或乡野,距城镇有一段距离。
这指原始情况,城市扩建把村划进去另说。村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分东村西村,南村北村。
②庄丨原指靠路边聚集而居的地方,在古代它有一定交通"站点"功能,比如商旅或古时驿站。庄,算村的一种,统称"村庄",但概念上村大。
庄,另有"山庄"之意。一种是建于山林乡野的住宅,另一种是官贵阶级的建筑群,又称"庄园"。山庄,古今中外有之,它不同于前面"村庄"。村庄,聚集属性;山庄,家族属性。
③屯丨较小的村落,尤指由驻军、垦荒、屯田而形成的村落。最初,"屯"周边多有一些防御性栅栏或围墙,屯本义是"包或围起来"。
后随社会发展成为普通村落,一般较小。常见于北方农村,我老家有"马屯"、"欧屯"。
④营丨以"屯"和"营"命名的村庄,主要与屯田有关,屯田又叫营田。因此"营"和"屯"差不多概念。
这些和土地耕种形式有关,带有历史烙印。因此北方常见村落名"某屯","某营"。
⑤寨丨原指围有栅栏或围墙人畜聚集地,也或指驻兵营地。也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村落。所以,原始村寨的特点是,有围栏、围墙等农用或军用设施。少数民族常见"某寨"。
⑥堡丨原指土石筑成的小城堡,后指带围墙的村寨、集镇。因此大凡称"堡"的地方,曾有过比较像样的围墙等土石设施,"堡"里面相对比村、屯等讲究的多。我就是"朱堡"小本毕业。
另外,堡的读音有三个bǎo、pù、pǔ。其中后两个多用地名。我老家隔壁村读pǔ。
⑦楼丨原本指两层以上房屋建筑。楼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当时主用于观敌瞭阵,后发展为供人居住的地方,即军用向民用演变。
我老家不远有"郭楼"、"于楼"。一般称为"某楼"的,或曾有过楼建筑,包括炮楼或烟楼。
其他称呼岗、桥、埠、沟,坡,湾……
同理,这些叫法和村落旧时情况有关,或附近曾有码头水埠(埠),或山岗、石桥、沟渠、山坡、水湾……我曾跟广东同学说笑,广东有多少带"岗"的地名,上海就有多少带"桥"的。
我老家附近有燕子埠、孙山、望夫崖、山亭、杨集、黄墩……好复杂哈。
庙、寺、堂、祠……
这些属于以宗教信仰或祭祀等建筑命名的。
比如我老家有"蔡庙"(村),那里过去就有庙;还有个"二庙"(乡镇)。东莞有个"中堂"镇,那里还有我重要供货商。
我陈词华夏历史悠悠五千年,单单一个村落的叫法就有几十种。古人就是讲究,而且用词精准、形象。
如今,这些都成了几乎千篇一律的村庄了。虽然简单方便,但我们不应遗忘这些"村文化"。
老外问你village用中文怎么说?你就反问一句:
你是指——村、庄、楼、屯、堡、寨、营、埠、墩、沟、坡、湾、铺、岗、桥、崖、山、集、店、窖、坝、亭、围、圩、嘴?还是庙、堂?
老外卒。
我来讲一讲吧。
以村命名的村庄,一般来讲人口、土地面积比较大。以我所在的楼江村为例,就有9个村民小组,其中大塆有6个村民小组。一个村民小组人口150-350人。
以庄命名的村庄,一般来讲人口、土地面积比较小,相当于村民小组。而且,多以姓做为前缀,例如张庄、李庄。
以楼命名的村庄,南方北方都有,南方以土楼为主,北方以钟楼为主。例如福建省永定土楼。
以寨命名的村庄,多见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例如苗寨、土家寨,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就有著名的矮寨大桥。
以屯命名的村庄,多见于北方,尤其是东北农村。
以堡命名的村庄,历史上曾经有军事设施城堡。例如我所在的乡镇,就有一个军堡村,实际上就是一个村民小组。
以营命名的村庄,历史上就是一个连、营级军队屯兵的地方。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新旭村军堡小组
基本就是字面含义发展而成,
村就是大树旁的聚居地,
庄,楼大多是从某个建筑繁衍分家形成的,某一姓氏为主的聚居地,
寨,一般有防卫功能,汉字寨是篱笆的象形,或防野兽或防强盗,
屯,一般是军事屯田屯兵的基础单位,
堡,一般是有军事防御建筑,的聚居地,
营,就更是早年驻军营地,
经过多年甚至几代十几代人的发展,就形成了这些特色地名。
河北这边还有坞、河、泊、淀,河北明珠白洋淀附近的,应该是跟水有关。中国的地面都有出处,有着地理文化的依据。
镇北堡中的堡怎么读
镇北堡中的“堡”读作:[bǔ]
按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制定并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应该读作bǔ,此表举的例子之一就是瓦窑堡,另外还有柴沟堡。
堡的基本解释:
1、堡[pù]
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十里堡。
2、堡[bǎo]
土筑的小城。也泛指军事上构筑的工事:碉堡。
3、堡[bǔ]
堡子,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如吴堡(在陕西)、柴沟堡(在河北)。
扩展资料: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堡,形声。字形采用“土”做边旁,采用“保”做声旁,堡是后起字。本义:土筑的小城。
相关词汇解释:
1、燧堡[suìpù]
烽火台。古代一种边防设施。
2、堡垒[bǎolěi]
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3、暗堡[ànbǎo]
隐蔽的碉堡。
4、碉堡[diāobǎo]
供观察、射击、驻兵用的突出于地面的多层工事。多为砖石或混凝土结构。
5、堡子[bǔzi]
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