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公式(初中数理化所有公式)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10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数理化公式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数理化公式以及初中数理化所有公式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理化公式定律大全

数理化公式(初中数理化所有公式)

数学的: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wc呁/S∕?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扑愎�剑篖=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i*r2h

物理的: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千克kgm=pv

温度t摄氏度°C

速度v米/秒m/sv=s/t

密度p千克/米³kg/m³p=m/v

力(重力)F牛顿(牛)NG=mg

压强P帕斯卡(帕)PaP=F/S

功W焦耳(焦)JW=Fs

功率P瓦特(瓦)wP=W/t

电流I安培(安)AI=U/R

电压U伏特(伏)VU=IR

电阻R欧姆(欧)R=U/I

电功W焦耳(焦)JW=UIt

电功率P瓦特(瓦)wP=W/t=UI

热量Q焦耳(焦)JQ=cm(t-t°)

比热c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P的单位:瓦特;W的单位:焦耳;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光路图应用

u>2ff<v<2f倒缩小实照相机

f<u<2fv>2f倒放大实幻灯机

u<f放大正虚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U=IR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④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②I=I1+I2③1/R=1/R1+1/R2或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

总结初中数理化概念、公式、化学方程式

一、酸碱盐的定义

酸: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碱: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盐: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或者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举例说明:

酸:H2SO4(硫酸),HCL(盐酸),HNO3(硝酸)

碱: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NH4OH(氨水)

盐: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

二、什么是解离

所谓解离是指化合物或分子在溶剂相中释放出离子的过程

举例说明:

H2SO4(硫酸),解离后形成H+和SO4(2-)

H2SO4====2H++SO4(2-)

HCl====Cl-+H+

三、酸碱盐的通性

酸的通性:

有腐蚀性,溶液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碱,某些盐和金属氧化物反应与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碱的通性:

有腐蚀性,溶液呈碱性,能与某些金属,酸,某些盐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盐的通性:

有些盐有微弱的腐蚀性,溶液的酸碱度根据盐的性质判定,能与某些酸,碱,盐反应

还能和其他某些化合物反应

四、酸碱盐的读法

酸:含氧酸的读法是把氢氧去掉,剩什么叫什么酸

例:H2SO4,去掉氢和氧之后剩下硫,所以叫硫酸

无氧酸的读法是氢某酸

例:HCl,除去氢还剩氯,所以盐酸可以叫做氢氯酸

碱:碱的读法是氢氧化某

例:NaOH,去掉氢氧还有钠,所以叫氢氧化钠

盐:一般叫做某酸某,但是有些特殊的读法

酸式盐:叫某酸氢某(酸式盐就是有氢离子的盐)

亦可叫做酸式某酸某

例:NaHCO3叫碳酸氢钠

碱式盐:叫某酸氢氧化某(碱式盐就是有氢氧根离子的盐)

也可以叫碱式某酸某,羟基某酸某

例:Cu2(OH)2CO3叫碱式碳酸铜,Ca5(OH)(PO4)3叫羟基磷酸钙

下面详细说明:

五、酸的性质

酸+碱=盐+水反应条件:无反应类型:复分解例:H2SO4(酸)+Mg(OH)2(碱)=MgSO4(盐)+2H2O(水)

酸+盐=新酸+新盐反应条件:有气体或者水或者沉淀生成才能反应反应类型复分解例:2HCL(酸)+Na2CO3(盐)=H2CO3(新酸)+2NaCl(新盐)

但是碳酸不稳定:H2CO3=H2O+CO2↑这样就有气体和水生成了

酸+活泼金属=盐+氢气反应条件:金属是活泼金属反应类型:置换

例:2HCl(盐酸)+Fe(活泼金属)=FeCl2(盐)+H2↑(氢气)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反应条件:无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H2SO4(酸)+CuO(金属氧化物)=CuSO4(盐)+H2O(水)

六、碱的性质

碱+酸-(见酸的性质)

碱+盐=新碱+新盐反应条件:碱和盐必须都溶于水,有沉淀生成(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a(OH)2(碱)+K2CO3(盐)=CaCO3↓(新盐)+2KOH(新碱)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反应条件: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反应类型:??

例:Ca(OH)2(碱)+CO2(非金属氧化物)=CaCO3(盐)+H2O(水)

此反应用于鉴别CO2

七、盐的性质

盐+酸-(见酸的性质)

盐+碱-(见碱的性质)

盐+盐=新盐+新盐反应条件:盐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有沉淀(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uSO4(盐)+Ba(OH)2(碱)=Cu(OH)2↓(碱)+BaSO4↓(新盐)

这是一个双沉淀的反应,当然只有一个沉淀也是可以的

盐+某些金属=新盐+新金属反应条件:盐能溶于水,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大(二者同时满足)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uSO4(盐)+Fe(金属)=FeSO4(新盐)+Cu(新金属)

但是有些金属无法实现此反应,即除钾钙钠以外,因为他们和水就反应了

酸性氧化物:

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

例CO2溶于水后是碳酸,碳酸是酸性的,所以CO2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同上类似,水合后是碱性的物质(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例CaO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故CaO是碱性氧化物关于酸碱盐的反应性质,需要知道什么是可溶物,什么是不溶物

那么有一个口诀:

都溶硝酸钾钠铵即意为:硝酸,钾,钠,铵的盐都是能溶于水的

碳酸没有三价盐即意为:一般认为,碳酸盐中的金属离子没有3价的

盐酸除银汞即意为:银和汞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硫酸去钡铅即意为:钡和铅的硫酸盐不溶于水

碱溶有五位.......

钾钠铵钙钡即意为(合上句):一般情况碱只有5个能溶于水:钾钠铵钙钡(钙为微溶)

离子的鉴别

氯离子:银盐(除氯化银)

硫酸根离子:钡盐(除硫酸钡)

铵根离子:碱(任意)

氢离子:碳酸盐和澄清石灰水

氢氧根离子:铵盐

铁离子:2价铁离子是浅绿色,3价是黄色(指溶液)

铜离子:2价铜离子是蓝色(指溶液)

故CaO是碱性氧化物

八、酸、碱、盐”疑点十问

1.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是因为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带有电荷的微粒,这句话对吗?

不对,因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由于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氯化钠晶体中的和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只能在一定振幅范围内振动,不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干燥的氯化钠不导电是因为其中的带电微粒(即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2.氯化氢溶于水可电离产生,故氯化氢属于离子化合物,对吗?

不对,氯化氢是典型的共价化合物,它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在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由于氯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偏离氢原子。当氯化氢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使该共用电子对完全由氯原子享用,即相当于氯原子完全获得了一个电子,形成,氢原子完全失去唯一的电子,形成了。类似的例子如硫酸,它属于共价化合物,但溶于水后可电离产生。

3.酸溶液与酸性溶液是不是一回事?

酸溶液是酸的水溶液,它显酸性,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酸性溶液是显酸性的溶液,溶液中也有氢离子,但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氢离子,因此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例如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所以也表现出酸性,可使石蕊变红色。但只是呈酸性的溶液,不是酸溶液。

4.只要在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对吗?

不对,因为中和反应是特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它属于复分解反应,而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未必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就不是复分解反应,那更谈不上中和反应,即使是生成盐和水的复分解反应也未必是中和反应,如,虽然能生成盐和水,但由于反应物不是酸与碱,所以不是中和反应。

5.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此话对吗?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可以说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不能说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6.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怎样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固体氢氧化钠吸湿性特强,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氢氧化钙虽不像氧氧化钠那样潮解,但也有吸湿性,同时也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必须密封保存。

不仅固态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需密封保存,而且它们的水溶液由于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必须密封保存。

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往往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变质为碳酸钠、碳酸钙,要检验它们是否变质,只要加一些稀盐酸即可,如果有气体产生表示已变质,否则未变质。

7.结晶水合物中通常含有两种或多种微粒。那么硫酸铜晶体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依据是看该物质的组成(或构成)是否固定,而不是看该物质中所含微粒的种数。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即该晶体中微粒与分子之间的个数比是固定的,为1:5,所以硫酸铜晶体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由此可知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类似的碳酸钠晶体也是纯净物。

8.碳酸钠属于盐,为什么其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溶于水后电离产生,和水分子发生如下反应:,溶液中产生一定量的离子,所以溶液显碱性,如果给碳酸钠溶液加热,可产生更多的,使溶液的碱性更强。

9.为什么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钡等物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硝酸钾是盐,盐能与酸、碱、盐起反应,分别生成新酸、新碱与新盐,但硝酸钾与酸、碱、盐反应后所生成的新酸是硝酸,生成的新碱是氢氧化钾,生成的新盐必定是硝酸盐或钾盐,其中既无气体也没有沉淀,而反应又不生成水,不具备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对生成物的必要条件,同理,硝酸钠一般也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反应物必须可溶于水或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所以硫酸钡不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10.鉴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时,除了加溶液、溶液外,为什么还要加稀硝酸?以钠盐为例说明。

强碱,强酸,弱酸,弱碱

在含有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溶液鉴别反应中,必须加入稀硝酸以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酸、弱酸是相对而言,

----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

----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CN、HF、磷酸、甲酸、乙酸、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

----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CsOH、---活泼的金属对应的碱一般是强碱。

----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钙(中强碱)、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等。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

27.铁和稀硫酸Fe+H2SO4=FeSO4+H2↑

28.镁和稀硫酸Mg+H2SO4=MgSO4+H2↑

29.铝和稀硫酸2Al+3H2SO4=Al2(SO4)3+3H2↑

30.锌和稀盐酸Zn+2HCl===ZnCl2+H2↑

31.铁和稀盐酸Fe+2HCl===FeCl2+H2↑

32.镁和稀盐酸Mg+2HCl===MgCl2+H2↑

33.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

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

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3↓+H2O

(5)酸+碱--------盐+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5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2.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57.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

58.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6)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7)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

68.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

69.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初中数理化所有公式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千克kgm=pv

温度t摄氏度°C

速度v米/秒m/sv=s/t

密度p千克/米³kg/m³p=m/v

力(重力)F牛顿(牛)NG=mg

压强P帕斯卡(帕)PaP=F/S

功W焦耳(焦)JW=Fs

功率P瓦特(瓦)wP=W/t

电流I安培(安)AI=U/R

电压U伏特(伏)VU=IR

电阻R欧姆(欧)R=U/I

电功W焦耳(焦)JW=UIt

电功率P瓦特(瓦)wP=W/t=UI

热量Q焦耳(焦)JQ=cm(t-t°)

比热c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P的单位:瓦特;W的单位:焦耳;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光路图应用

u>2ff<v<2f倒缩小实照相机

f<u<2fv>2f倒放大实幻灯机

u<f放大正虚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U=IR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④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②I=I1+I2③1/R=1/R1+1/R2或④I1R1=I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并联:电阻较大的通过的电流较小,通过电流较大的导体电阻小。

例:如图R2=6欧,K断开时安培表的示数为0.4安,K闭合时,A表示数为1.2安。求:①R1阻值②电源电压③总电阻

已知:I=1.2安I1=0.4安R2=6欧

求:R1;U;R

解:∵R1、R2并联

∴I2=I-I1=1.2安-0.4安=0.8安

根据欧姆定律U2=I2R2=0.8安×6欧=4.8伏

又∵R1、R2并联∴U=U1=U2=4.8伏

∴R1=U1/I1=4.8伏/0.4安=12欧

∴R=U/I=4.8伏/1.2安=4欧(或利用公式计算总电阻)答:(略)

十二、电能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W=UIt=U2t/R=I2RtW=Pt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P=UI(P=U2/RP=I2R)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十三、磁

1.磁体、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的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个对其它磁体发生作用的区域。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磁场用磁感线来表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与螺线管两端极性的关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浮力计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4.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浮>G物且ρ物<ρ液当物体下沉时:F浮<G物且ρ物>ρ液

七、简单机械

⒈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⒉功: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W=FS功的单位:焦耳

3.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W=PtP的单位:瓦特;W的单位:焦耳;t的单位:秒。

八、光

⒈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⒉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侧三等大。【入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间夹角是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像,等大,等距离,与镜面对称。物体在水中倒影是虚像属光的反射现象。

⒊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看到水中筷子、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光线作用。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侧三随大四空大。

⒋凸透镜成像规律:[U=f时不成像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光路图应用

u>2ff<v<2f倒缩小实照相机

f<u<2fv>2f倒放大实幻灯机

u<f放大正虚放大镜

⒌凸透镜成像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个高度上。

九、热学: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方法。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电路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⒊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串联:电流不分叉,并联:电流有分叉。

【把非标准电路图转化为标准的电路图的方法:采用电流流径法。】

十一、电流定律

⒈电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单位:库仑。

电流I: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Q=It

电流单位:安培(A)1安培=1000毫安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测量电流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并考虑量程适合。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⒉电压U: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单位:伏特(V)。

测量电压用电压表(伏特表),并联在电路(用电器、电源)两端,并考虑量程适合。

⒊电阻R:导电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单位:欧姆、千欧、兆欧。

电阻大小跟导线长度成正比,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

导体电阻不同,串联在电路中时,电流相同(1∶1)。导体电阻不同,并联在电路中时,电压相同(1:1)

⒋欧姆定律:公式:I=U/RU=IRR=U/I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导体电阻R=U/I。对一确定的导体若电压变化、电流也发生变化,但电阻值不变。

⒌串联电路特点:

①I=I1=I2②U=U1+U2③R=R1+R2④U1/R1=U2/R2

电阻不同的两导体串联后,电阻较大的两端电压较大,两端电压较小的导体电阻较小。

例题:一只标有“6V、3W”电灯,接到标有8伏电路中,如何联接一个多大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解:由于P=3瓦,U=6伏

∴I=P/U=3瓦/6伏=0.5安

由于总电压8伏大于电灯额定电压6伏,应串联一只电阻R2如右图,

因此U2=U-U1=8伏-6伏=2伏

∴R2=U2/I=2伏/0.5安=4欧。答:(略)

⒍并联电路特点:

①U=U1=U2②I=I1+I2③1/R=1/R1+1/R2或④I1R1=I2R2

关于数理化公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