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580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歌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歌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接下来我为你带来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歌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歌《天狼星》、诗歌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同学们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歌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同学们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歌,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歌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同学们多方面的联想。

(2)、诗歌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歌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歌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歌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歌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短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歌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歌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歌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歌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歌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歌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歌

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iJ8TTsotVO7o94nCA63ow?pwd=t87y提取码:t87y

初级中学|2综合素质(初中)|1教育知识与能力(初中)|章节练习+历年真题+绝密押题卷|视频课程(更新完毕)|欧马网持续更新中:|讲义|第8章中学生心里辅导|第7章中学生发展心里|第6章班级管理|第5章德育|第4章学习心理|第3章教学|第2章课程|第1章教育学基础知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Notebook10,iTools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1.疲乏2.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