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元题目)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560

今天给各位分享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元题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总共1000元,买了双鞋子花了970元,还剩下30元,

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如果还给爸爸妈妈每人10元钱,那么相当于借爸爸妈妈每人490元,那么总共依然是1000元。

490+490+10+10=1000。

等式里加了两次10,是因为分别还给爸爸妈妈10元钱。

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中小学数学,还包括奥数,在学习方面要求方法适宜,有了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会事半功倍!那有哪些方法可以依据呢?希望大家能惯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来解题!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列表法

运用列出表格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列表法清晰明了,便于分析比较、提示规律,也有利于记忆。

它的局限性在于求解范围小,适用题型狭窄,大多跟寻找规律或显示规律有关。比如,正、反比例的内容,整理数据,乘法口诀,数位顺序等内容的教学大都采用“列表法”。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脑筋急转弯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

大家别被一开始给出的条件找爸爸妈妈各借了500就一共欠了1000块钱这个条件迷惑了。真实的欠款金额是,小明买鞋子的金额加上小明留下的那10元。也就是970的鞋子加上荷包里的那10元一共980。那怕小明找100个人每个人借了10000手上有100万。他用这100万只买了970的鞋然后留下10元零用。多出的部分都还给当初的借款人了。小明也只差外债970的鞋子加10元零花一共980而不是100万。

脑筋急转弯:(必须要确切答案和步骤)向爸爸借了500, 向妈妈借了500, 买了双皮鞋用了970。

前面借了1000,后面还了20(20是从1000里拿出来的),实际小明只借了980。花掉了970,还剩10,所以不存在10跑去哪了!

解析:题目本身是个思维陷阱,解决的关键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找出问题本身的逻辑属错误,把负资产和正资产相加,正是为了把人困在了自己的思维盲点里。

其实最后不应该是加法,而是减法,因为小明最后的10块钱是借的,不是他自己的,所以应该是980-10=970,30是他还的钱,970正好等于他现在买鞋的钱。

扩展资料:

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

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即“拿着结果去寻找原因”。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上。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推演,一步步地推导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

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 买了一双鞋子花了970 ,剩下 30 。还给他爸爸10块

解法思路如下:

向爸爸借500,向妈妈借500,买双皮鞋花掉了970,剩下30元,还给爸爸10元,妈妈10元,就是还欠爸爸490,妈妈490。

490+490=980元,意思就是你借了爸爸490,妈妈490。因为已经各还了10元,不是借500元了。

计算:借了爸爸490,妈妈490. 490+490=980元(借钱的总金额),买鞋子用了970元。所以剩下10元。

另一个思路:

最先向父母各借500元,后又还回每人10元,自己最后实际借钱980元,买鞋970元,还剩10元在自己手上。

至于1000-980=20,20是还款数,而不是买鞋后剩余金钱数,这20元既跟自己手里的10元钱无关,也跟“还有10元呢”无关(根本不存在)。

1000-980=20,20-自己手中的10元=还有10元呢?后面这个算式不成立,已还款数、剩余款数不能划等号。

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元题目、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