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260

大家好,锡伯族西迁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锡伯族西迁和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

锡伯族西迁(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锡伯族开始了西迁。

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进驻伊犁。但伊犁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敷调用,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

伯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而且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心效命国家的锡伯族军民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终于到达目的地。长途的艰难跋涉,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生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

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背景是:我国新疆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在伊犁惠远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经伊犁首任将军明瑞请奏,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锡伯族西迁几年

200多年了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关于锡伯族西迁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