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金融脱媒的趋势)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560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金融脱媒的趋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与前些年国企热衷于在海外和境内同时上市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什么变?

1. 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来说,首先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历史的起点和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所发生的变化就是在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本。在过去,财政资源非常匮乏,资金只能从社会筹集。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而股票发行后必须进行交易。因此,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应运而生。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和运营,开启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脱媒时代。资本市场的出现开启了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

2. 其二的变化是,在资本市场出现之前所处的环境下,企业融资活动主要由商业银行完成,但商业银行在功能、功能单一、惧怕风险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直接融资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导致我国缺乏支持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和融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起伏,其中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因此,企业希望通过市场来完成融资活动,这被称为金融脱媒。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其本质是脱媒的结果。

3. 资本市场的变化存在于另外一个方面,比如上市公司设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种股份,其中发起人股东、控股股东或实际控股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不能流通,这就人为地使股权在制度上处于分离状态。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先天缺陷的重要表现之一,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由行政部门决定的,企业的成长不是由专家来判断的,他们只能检查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拓展资料

在股权分置时代,两类股东的利益诉求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导致了这样的利益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控制了大部分的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流通股,重要的吸引力是尝试所有的方式通过高溢价,增厚的净资产价值,利润增长,资产价格高或低与他们的利益无关。对于流通股股东来说,只有随着利润的增加,股票才能实现流通股溢价。

何谓金融“脱媒”,银行业发展“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

中金专题透视中国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从融资方式的角度看,指的是什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吗?

说的就是金融市场脱离媒体,但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因为这需要接受市场的监督。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

,而直接进行交易

机构(如银行)

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

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

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

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金融脱媒的出现背景

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金融脱媒的趋势、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