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巢老人 中国的空巢老人现状如何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560

中国“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空巢老人 中国的空巢老人现状如何

一、平时生活无忧,就是想念儿女。

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城市里打工,那么就留下自己的父母亲在农村,年轻人挣钱越来越多,也会给父母更多的生活费,在生活上,老人们是没有什么忧愁的,农村介绍的也非常好,很多东西都能够买到,生活条件不比城市里差,生活质量的提高,让老人们觉得很幸福,但是亲情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他们希望能够和儿女们在一起,一直在闲暇的时候,总是想念子女,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和他们沟通。

二、儿女们在节假日的时候,会看望老人,让老人感觉很欣慰。

常回家看看,这是很多儿女们现在都懂得的道理,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无论是飞机,火车还是汽车都很快捷,近一些的开车,往往一两小时就能到家,很多孝顺的孩子,他们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回老家看望父母,给他买去很多好吃的,还有生活日用品,换季的时候,还会买上新衣服,而你们这样孝顺老人,也会觉得内心比较温暖,觉得日子很幸福。

三、有时候会照顾孙子孙女,感觉劳累一些,但是为了孩子无怨无悔。

也有一些老人,他们和自己的孙辈在一起,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而且条件不允许大家都去城里,因此,老人会坚持把孩子抚养大,等到时机成熟了,有些人攒够了积蓄,就会在城里买房子或者租一套比较好的房子,那全家人都在一起,那么这个时候,老人就觉得幸福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们会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和孩子们在一起,做任何事情都是快乐的。

中国的空巢老人现状如何

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快速增多,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原因:随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逐渐瓦解,比如以前还是儿子要负责父母的养老,现在因为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以及大批农民工离乡,使一些老人成为“空巢老人”。此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实行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了。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的也就是两个孩子。这些孩子成年后离开家乡另组新的家庭也容易造成“空巢老人”的产生。

过去,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独生子女政策,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逐渐转变,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鲜见,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

法律上的努力: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2013年,政府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

困境:在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解体、人口流动加剧,尤其对于"421"家庭(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来说,这些试图说服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做法,显然很不现实。

展望: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的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在养老这方面向西方靠拢,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养老经验,能够让老人老有所依,幸福安康。

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知多少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相较于城市老人,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青一代带子女进城,“四世同堂”、“儿女绕膝”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少见,空巢老人的数目不断增多。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在1.9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约有1.2亿,空巢老人约9000万人。

有能力带老人进城的是极少数,而即使老人进城,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在经济上,很多老人觉得城市生活成本过高,“什么都要钱,不跟家里一样,还能自己种种菜,养养鸡”,担心给儿女增加负担而不愿意进城;

农村是“熟人社会”,很多人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左邻右舍互相帮忙也是常有的事。而城市则是“陌生人社会”,不少老人抱怨进城以后,连一个串门说话的人也没有;

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车多,人多,太吵。”

另一方面,在农村养老呢?

首先,农村的物价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回农村看看,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仍然在种地、带好儿孙。有调查显示: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动。陶渊明式的诗意田园,真正到实际中、到老年的时候,还能像读起来那么令人向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