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500字)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390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500字

在老师课堂上,观看了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看完之后思绪万千,竟然久久未能入

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评(《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500字)

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情节中,被影片里三个年轻人真挚而热烈的友情感动着!

这是

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

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

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要说的

印度电影叫

《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部电影毫不意外的拥有唱歌跳舞的场面。

“七分共鸣、

三分感动、一分搞笑”的电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来打分了。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

填鸭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几分现在我们读书的无思考的获得学位,很有启发性。主人公的

口头禅“一切顺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

不断的告诉

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兰彻、法涵、

兰俱,三个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众多的考生中

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家庭太多的希望。兰彻是花匠

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善良调皮,他代替小主人来这里上大学,任务是四年以后为主人

拿回一张光宗耀祖的文凭,但是对于传统的以分数论等级、以分数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

满和抵制,引来了众多教师的斥责和刁难。法涵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来这里上学的目的

就是有钱让爸爸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妆,由于压力太重,他

胆小而谨慎,学习成绩一直垫底。而兰俱

欢野外动物摄影,由于惧怕父亲的权威,选

择了不喜欢的工程专业,学习成绩更是倒数。三个年轻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

无奈,因有缘相逢在一所大学的屋檐下,共同分担着彼此的忧虑和不幸,以各种方式排解

着内心的压力和处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的:“盐水具

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

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国的

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决定孩

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

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

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

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学习是兴趣,工作是娱乐”

有多少孩子能够享受到这些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

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

上,就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与孩子的前途连在一起,害了多少孩子啊!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

“有位智者说

...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

间追上你„„”

让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孩子们,为了他们的健康、自信、快乐而努力!

也被现在的中国教育所恼怒,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的孩子创造力低至历史

最低,这就是这些年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学生正在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

趣去学习。

片子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喜极而

泣,没有半点压抑感却让人看后懂得去体会和回味人生哲

理,不仅仅是教育的思考,还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们不是为了成功而竞争吗?我

们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动手操作都不会,试问如何学以致用,影片中

在抢救莫娜生小宝宝而快速的动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兰彻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让

我们在乐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结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

意间追上你。

剧情开始就是觉得搞笑

可是越来越觉得这原来是一部这么与我心灵接近的片子。这篇片子

定位是喜剧,好像不太准确,个人觉得定位喜剧有点淡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剧情片更像。

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成长的我们80后,是会对此片产生强烈共鸣的。电影中的经典台

词—

Alliswell

,这句话总展现于整个故事中,包括最后唤醒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有点

虚构,

但展现着一种心态,

不过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能淡定的拍着胸口说声

Alliswell

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不能“做自己”,总能说声“All

is

well”也是好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很怪的片名,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有喜有泪,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个

人认为在于融入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总能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电

影的很多情节也许涉及了印度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似乎和我国的国情差不了多少,所以

也别总是信口“阿三”。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的生活使我

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的

身上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的艰难。这部影片中讲述的”做自己“也许才是

人生终极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亲情,爱情,友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都近乎完美的实

现,然而电影终究是理想主义的美梦,若在现实中演绎,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谬!

(你可以删掉一些。望采纳,谢谢!)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电影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电影,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我已经二刷了,这个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如下:

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去寄托于只是考进一个好大学上去,我们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去考试,我们应该真正去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否则我们就会一直处于对现实选择的挣扎和忧虑之中去。

我们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畏惧一切,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活下去,而不是一味的、呆板的接受着这一切,不知变通。我们应该去弘扬我们的正气,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摆着一个高的姿态,教育别人,比如在电影里,两个朋友为了一个朋友去偷试卷,其中有一个人这么说:我虽然不能帮你作弊,但是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你。这样才是真正的正气。我们中国到底在做什么呢?那些所谓的毒奶粉,还是那些地沟油?我们不应该努力的强大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残害国人。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印度教育喜剧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好朋友拉加和法罕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兄弟兰彻的旅途,以第二主人公法罕的视角重现了他们不平凡的大学生活,展现了青年人对自身命运的迷茫、担忧、恐惧。更深刻批判了印度填鸭式、等级式教育,启迪着我们教育要因材施教,体现个性。

皇家理工学院是全印度著名的学府之一。能来这里上学的学生必须经过一番苦战,才能从400万份申请书中脱颖而出,成为200份中的幸运儿,真可谓是万里挑一。当然,一旦考上了这所名牌大学就意味着平步青云,成为人人都羡慕的工程师。因此,这里的每个学生都身上都肩负了家庭的希望,就比如说剧中的主人公之一法罕,他之所以上皇家理工学院,是因为父亲殷切的希望,而非心中所愿。

当所学非所愿时,我们的学习效率就会低下。因为我们只觉得所学的只是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就好了,这时学习就变成一种责任而不是义务。孔子在《论语》中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剧中试考第一的兰切也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所学习的事是所感兴趣的,执意的,我们就会变成乐知者。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但学校、老师、父母、甚至于我们都会自动的忽略我们的兴趣爱好。就像剧中的法罕梦想成为一名摄像师,但他只能把梦想埋在的埋在心中,以至于他活得很痛苦,这样怎么可能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就算他很努力学习,可每次还是垫底。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影片中的“病毒”校长奉行填鸭式、等级式教育,在学校彻底底贯行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而乔伊和查尔图变成了这一法则下的牺牲者,乔伊接受不了被退学的打击上吊自杀。查尔图更可怜,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病毒”校长,为了分数去学习,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标,以他人的成功来衡量自己。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赛跑,永远在追赶着一个虚无的敌人,活在他人的影子下。在这场比赛中,他筋疲力尽却又不得不前进,可前进的只是他的躯体,失去了自我的灵魂。

其实,教育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非是人获取金钱、权力、名利的手段,正如电影中所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所以学校不应该成为考试工厂、老师不应该成为教育流水线的工人、学生更不应该成为千篇一律机器。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实行应式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以至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甚至扼杀了这份个性,造成很多学生对权威言听计从,知道做什么,不敢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缺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性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反应的现象其实就在你我身边。衡水中学要求学生必须手写印刷体、被誉为高考工厂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学校……再说说我们自己父母就怕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一是拼命补、补、补!别人会的我们要会,给人不会的我们必须也要会,却不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学生不是马戏团狮子,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训练,而是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充满多姿多彩的灵魂,并不是以升学历可高分来划分。

要达到良好的教育,首要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个性,用这两者达到文者习文,武者习武。教育的春天应该是万花争艳,让每个学生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而在这条走向春天的路上,我们的旅途还很漫长。

作者:方丽兼

公众号:鲁东语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