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郭德纲相声武坠子台词
乙我们两个人说回相声,说相声啊,也没有什么新鲜的……
甲(哼弦子)冬,嘣,楞不楞冬嘣……
乙哎?怎么回事?
甲(大声)冬嘣,楞不楞冬嘣!冬嘣楞不楞冬嘣……
乙干吗?噢,弹弦子的。
甲嘟——楞冬楞不楞冬嘣……
乙噢,上台就弹哪。
甲(大声)冬,嘣,楞不楞冬嘣……
乙什么点儿这是?
1996年,郭德纲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范振钰合作过一次;后在《美食故事》担任主持人兼编导。创办德云社。
2000年,开始了与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的合作,也与于谦开始合作。
2002年,与于谦开始搭档,又曾与张永久、王世勇、杨进明合作。
早年郭德纲:
1979年,七岁跟随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
1981年,开始正式学习相声,三年后,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之后演说《杨家将》[29]、《张广泰回家》、《隋唐》等相声段子。
1989年,拜时任红桥区文化馆馆长、作家杨志刚为师学相声,学习了《九艺闹公堂》、《打灯谜》、《八扇屏》、《大保镖》、《吃元宵》等传统相声段子。
1995年,郭德纲开始闯荡北京,对外称白全福的徒孙,杨志刚的徒弟。
豫剧 河南坠子 什么联系什么区别
豫剧和河南坠子除了都是起源于河南以为没有其他联系。
豫剧和河南坠子区别为:起源不同、伴奏乐器不同、分布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
二、伴奏乐器不同
1、豫剧:豫剧乐队的文场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50年代后,一般的文场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坠胡、古筝等。还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河南坠子: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由于它常作五度转换,所以艺人们说:“过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坠胡主要是随腔伴奏,有时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三、分布不同
1、豫剧: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2、河南坠子: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豫剧
百度百科——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有什么历史背景
从清代末期开始,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
这时,有人将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改制成了坠胡,并且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从而使新融合的唱腔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促成新唱腔音乐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后,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即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给这个新唱腔取名为“河南坠子“。
后来,河南坠子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造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等地。
后来,河南坠子又传入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兰州、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我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1911年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和董桂枝3位名家。
其中,乔清秀和她的师傅乔利元从河南至天津行艺。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
在天津乔清秀获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她的嗓音纯美甜脆,吐字清晰俏丽,以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而被时人称之为“巧口”或“俏口”。
乔清秀擅演长篇鼓书《杨家将》、《包公案》等,而短篇之《王二姐思夫》、《玉堂春》、《兰桥会》、《宝玉探病》则更受世人喜爱。
女演员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
同时也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演唱河南坠子的艺人,先后有车姓男艺人在天桥撂地演唱坠子,因脸上有麻子,人称他“车大麻子”。他一个人自拉自唱,很有滋味,人们瞧着他又拉又唱,都听他唱一会儿,看得乐了,扔钱就走。
1928年左右,唱河南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京,争演于天桥爽心园、天华园等杂耍园子,孙家、贾家等茶馆及露天棚场之中。
这一时期有鸳鸯档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俩尤受欢迎。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形容态度,使人解颐。
女演员姚俊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嗓音甜润,动作潇洒,她的表演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姚俊英的拿手段子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等。
男女拼档的赵勤堂、赵金兰生意同样很火,也能叫满堂座儿。
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在1940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芝、宗玉兰姑嫂,程玉兰、周玉花及擅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王永安等进入北京,除天桥外,也演出于城内各处杂耍园子,以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北京观众。
程玉兰以曲调朴实明朗、音色圆润柔美见长,人称“大口”坠子。董桂芝以唱腔含蓄深沉、板眼规整有致见长,人称“老口”坠子。
她二人与当时往返于京、津被称为“小口”坠子的乔清秀成鼎足之势,分别创立河南坠子三大唱腔流派。程玉兰的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小黑驴儿》、《小寡妇上坟》等。
董桂芝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游西湖》、《俞伯牙摔琴》、《徐母骂曹》、《九字图》、《哭祖庙》等,程、董二人对唱的段子有《蓝桥会》、《相府借银》、《玉堂春》等。
这二人创立的程派和董派与乔清秀创立的乔派在天津形成鼎足之势。除此之外,在天津还有很多有名的女演员,郭文秋便是其中之一。
郭文秋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以“乔派”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她的声音甜美,清脆,吐字清楚,善唱贯口。她演唱的《偷石榴》感情细腻真挚,准确地把握了小女婿与未婚妻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把小女婿的愚顽,未婚妻的恼怒与哀怨,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郭文秋更发挥了乔派坠子把乡间曲艺所特有的自然美,与都市曲艺华丽、考究的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既保持了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唱得酣畅、俏丽,使《偷石榴》传唱了很久。
女演员的出现使河南坠子的表演在大城市里的发展趋向短段“唱曲”,虽然丰富了唱腔旋律,扩展了唱腔音域,提高了伴奏技巧,但也丢失了长篇说唱的特质与优势。
1948年,河南坠子老艺人杜学勤,一次按照书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妆,藏在桌围后边,开书时突然钻了出来,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艺人们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从此,艺人们对于河南坠子便开始化妆演出,由单口、对口说唱发展为多口说唱,并辅之以简单的表演动作。
1949年后,有些河南坠子的老艺人,在戏剧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用京剧、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锣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装坠子”。
我国威县、邢台、南宫、隆尧等县曾建有坠子剧团。这些剧团组建后,经过舞台实践和吸取各剧种之长,将原来的“水词”改为固定台词。乐器增加了笙、笛、扬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时采用了京、评、梆子等戏的唢呐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创造了坠子腔的尖板、摇板等。
到1956年,“化装坠子”已在我国发展成为具有文乐、武乐、灯光布景、文戏武打的完整剧种。1961年,坠子剧团到北京演出时,受到首都人民热烈称颂,并将此剧正式定名为“坠子戏”。
坠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