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050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马革裹尸的典故的问题,以及和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扩展资料: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援

马革裹尸的典故的来历

马革裹尸的典故的来历如下: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形容那些英勇牺牲在战场上的勇者。

马援,字文渊,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是我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将军,东汉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东汉自小就胸怀壮志,他准备到祖国的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担任了扶风郡的小官员。有一年,郡太守让他押送一帮犯人到首都长安。中途他可怜这些犯人,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因此无家可归,到处躲藏。

几个月后赶上大赦,他的事情也就不再追究了。于是他开始了他喜欢的畜牧和农业生产。

汉光武帝时他成长为一名将军,他多次率军抵御外族侵略,屡建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有一年,“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战亡。年过花甲的马援主动请求出征。他豪迈地说:“好男儿应该为国征战,以马革裹尸还乡!”他率军出兵贵州,勇战敌人,不幸病死在贵州战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

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OK,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和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