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郭松龄倒戈事件的一些知识点,和郭松龄倒戈事件死了多少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郭松龄倒戈事件 郭松龄是好是坏 郭松龄倒奉
中文名:郭松龄
别名:郭茂宸
籍贯:辽宁沈阳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83年
去世年月:1925年
职业:奉军第十军军长北京讲武堂教官
毕业院校:北京将校研究所,北京陆军大学
政党:奉系
郭松龄——清末民初奉系将领郭松龄(1883年-1925年),字茂宸,汉族,祖籍山西省汾阳县,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清末民初奉系将领,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曾为张学良之教官。1905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次年进永平府北洋陆军第二镇随营学堂,1908年任奉天防军哨长。1909年随朱庆澜换防进入四川,担任连长。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起兵反奉失败,被杀。
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这次事件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了当时中国最大最凶残的军阀集团——奉系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的卖国贼咀脸进一步暴露,奉系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奉军实力大大削弱,奉张集团财政愈加困难,金融危机日益严重。从此,奉系军阀从其发展的巅峰跌落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后来它虽然还能逞凶于一时,但只是回光返照垂死挣扎而已。这次事件也彻底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是封建军阀的靠山,封建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封建军阀必须同时反对帝国主义,从而把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日反奉运动的新***。
综观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郭松龄倒戈反奉决非偶然,它是在当时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受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影响和推动而发生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发动倒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对奉张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倾向,客观上是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次事件沉重打击了反动腐朽的奉系军阀,彻底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推动了全国反日反奉运动的开展,其进步性是勿庸置疑的,它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郭松龄曾经列身奉系,或者因为奉系内部矛盾是促使其倒戈的动因之一,就把这次事件同当时以争城掠池为目的祸国殃民的军阀混战等同起来。至于所谓“犯上作乱”,则完全是站在奉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所进行的污蔑攻击,更是不屑置驳了。
郭松龄倒戈事件的背后,谁是真正的幕后人物呢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就曾与郭松龄订立秘约,要郭回师推倒张作霖,由于当时战争很快就结束了,而未成行。浙奉战争期间,冯郭间的联系亦颇为密切,以至于张氏父子对其产生了怀疑。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张学良来到天津,向奉系表示让步,紧接着于十八日,冯、奉两系在保定发生冲突。因被说成是「”误会”,而很快就停止了,其实是冯军要抢占保定,这在张作霖看来,简直就是得寸进尺,欺人太甚了。老张可不是受气的主儿,他要下达命令打过去,而郭松龄却建议张学良,可以经营关外,不必要在关内争地盘呢。郭说,这是他和李景林二人的意思,他要求张学良告诉「”上将军”,一切要打仗的坏主意,都是杨宇霆出的。郭松龄决定,不去忙着为别人去争地盘。而张大帅的所谓的命令,到了这里,也就无声无息地消化了。二十日冯、郭两人又成一次密约,这一次把李景林也拉拢了过来。二十二日,张作霖发电张学良,亲自跑一趟去召郭回奉,张学良劝说郭松龄,面见大帅好陈述自己的意见,而郭觉得张作霖召他去奉本身就没怀好意,于是向张学良表示,「”上将军”脑筋陈旧,不妨「”父让子继”,由张学良改造东北政局。郭松龄与张学良的关系,太过密切了,他纵然反对张作霖,也决不会背叛张学良的,况且如果张学良能够支持他,他就可以以少帅的名义来起兵,在奉军中就更加有号召力了。张学良听到他说出这些话来,惊出一身冷汗,但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因为这时尚在天津,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二人分手后,他便直奔了东站上车,用双车头挂三节专车,带着少帅办公处人员,飞驶而去了。其实冯玉祥曾建议郭,扣留张学良。只是郭松龄无论如何也不忍心。二十三日张学良车过榆关,马上布置当地驻军设防。而郭松龄则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班师回奉了,还扣留了三十余名,不肯与他合作的旅以上的军官。恰在此时,姜登选的专车开到滦州站,也被郭派人接到司令部,给看管了起来。二十四日,郭松龄发出班师回奉的电报,接到电报的张作霖大吃一惊,为了安抚郭松龄,还马上下令罢免了杨宇霆,并且打电报劝郭勿意气用事,有什么建议不妨说出来。二十五日李景林用婉转的语气,劝说张作霖下野,张宗昌也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只是李景林念及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都在沈阳,没敢有更大的动作。这时候,最为高兴的是冯玉祥,他的冯军陆续开进京城,并派兵直趋热河。在劝张作霖下野的电报中,他再不用讲「”和平”、「”和作”了,而是说张作霖「”阁下”有帝王思想,他还说张作霖武力争夺地盘,是「”轻举妄动”。他给张作霖指出的出路是及时引退。此时的张作霖是没有功夫与他打口水仗了,只能瞪着眼睛看着他放手去做。于是冯玉祥取热河、攻山东、占天津。只气得张作霖抽一口大烟骂一声。他是骂冯玉祥么?错了!他骂小六子(张学良)***呢。
郭松龄倒戈事件死了多少人
郭松龄倒戈事件大约伤亡了十余万人。首先,在郭松龄叛乱时,第三军的将士绝大多数都跟随他起兵,足足有7万人。这七万人在叛乱过程中,受到了张作霖一方的猛烈回击,直接损失了两万余人。而原先郭松龄所联合的李景林,其带领的第二军在郭松龄叛乱过程中,遭到了冯玉祥的突袭,也损失了一万余人。
张作相带领第四军团和辽西警备部队对郭松龄进行拦截,也损失了两万余人。这一下子,奉军的精锐部队就损失了七万余人,再加上还有十余万的杂牌部队损失,致使奉军在这一场叛乱后,兵力直接缩减了三分之一。
在郭松龄叛乱之前,奉军可用的兵力有三十五万人,总计20个师,69个旅,其中较为精锐的陆军大概有20万人,这20万人正是奉军得以打赢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在当时的中国来说足以傲视群雄。在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还想凭借着这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以此一统中国,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在大帅的眼中几乎都是不堪一击的。
但是在郭松龄叛乱之后,奉军少了三分之一的精锐,实力大大衰退。在那之后,奉军想要向冯玉祥所带领的西北国民军开战,都要事先联络原先的老对头吴佩孚和阎锡山,与他们进行合作才敢开战,可见奉军的实力衰退多少。
郭松龄倒戈事件
自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军阀内部矛盾激化。郭松龄在奉军中掌握精锐部队,又是较有头脑、想有所作为的人物,遭到奉系军阀内部新、老各派如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杨宇霆、姜登选等人的嫉妒与压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虽立有大功,但没有得到理想的地盘,因此,郭对奉系也甚为不满。
1925年10月,张作霖与冯玉祥国民军作战时期,郭松龄与冯玉祥签订密约,联合反奉。11月23日,郭率军7万人,从滦州出发进兵东北,翌日发出通电,历数张作霖种种罪恶,要求张作霖下野,让位其子张学良。郭军进兵势如破竹,连连挫败奉张部队的多次抵抗,于12月5日占领锦州,逼近沈阳,张作霖的统治已危在旦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干涉,郭军转入败局。12月23、24两日,郭军与奉军在巨流河决战。奉军左翼吴俊升部袭击白旗堡郭军指挥部,焚烧了郭军弹药库,郭军战败。郭松龄与其妻韩淑秀化装潜入民家,被发现后枪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郭松龄倒戈
郭松龄倒戈事件和郭松龄倒戈事件死了多少人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