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以及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万寿菊有毒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万寿菊有毒吗
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万寿菊是没有毒的。万寿菊没有毒,很适合家庭盆栽,能在花盆里直接播种,把种子撒播到土壤里,覆上一层薄土,也不需要施肥,种子发芽适温为20到25摄氏度,播后1周就能出苗。
十大食品药品类谣言是指哪些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2003年10月起华夏经纬网、生物谷等食品专业网站和搜狐、新浪等主流门户转载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其中包括了方便食品,称其“含防腐剂、香精,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这一观点印证了公众对于方便面的认知,从此深入人心。
2004年9月29日“中国食品科技网”首次邀请有关教授为其辟谣,介绍方便面的营养成分,然而类似的科普宣传影响力较小,仍旧没法扭转公众对于方便面的刻板印象,在2010年11月甚至出现了“吃一碗泡面肝脏解毒32天”的升级版谣言,类似的针对方便面的负面说法也让中国方便面自2011年以来销量持续5年下跌。
2016年9月9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方便食品辟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现场专家对长时间困扰消费者、经久不衰方便面谣言逐一解读,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为方便面“正名”。
打针西瓜致人中毒?
2016年夏季,正是西瓜热销的季节,一则“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
事实上,这则谣言早在2012年曾出现,每逢西瓜热销季节就会死灰复燃。微信公众号“富阳吃喝玩乐”2015年4月9日发布《这种西瓜千万别吃,已致12人中毒…》,今日头条“王旗营养师”2016年6月27日发布《西瓜中毒事件,告诉你的家人,一定不要吃“打针”西瓜!》,微信公众号“育儿食谱大全”2016年10月22日发布《这些水果都动过手脚,别买给孩子吃!》。
对此,《人民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曾通过实验告诉公众,给西瓜打针,瓜农无利可图,不具可操作性。
柿子酸奶同吃致死?
2016年9月以来,网传谣言“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事实上,此消息并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以“柿子+酸奶”为关键词在网络搜索,近期也并未发生公众因食用柿子酸奶中毒、致死的事件。
据了解,类似柿子与酸奶、螃蟹同食中毒的说法早在2012年就曾出现,《楚天晚报》《包头晚报》等媒体曾就此说法采访有关专家,专家们均表示未听说此类说法。
资料图:2011年6月14日,德国素食主义协会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吃黄瓜”大赛。
笔直黄瓜喷了药?
“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黄瓜买弯,韭菜选短”,每逢黄瓜热卖季节,此类说法就在社交平台疯传。2016年类似谣言再度出现,微信公众号“康年”9月7日发布《这些东西不是美食,而是“毒”》,“小喇叭推广平台”“乐山房产资讯”分别于9月14日、9月18日也发布了同样的文章。
据了解,“笔直黄瓜喷了药”的说法曾于2015年登上网络谣言榜,环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曾多次辟谣。
鱼腥草致癌?
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引发网民热议。
事实上,鱼腥草诱导肾病并致癌的说法最早源自2014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的言论。
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流传的“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说法,被专家评定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猪肉钩虫“水煮不烂”?
2013年9月,广西龙胜地区一条“猪肉长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说法疯传网络,并在之后几年陆续出现多个衍生、变种谣言,涉及广东、江苏、辽宁、四川等多地。如微信公众号“顺思网络”2014年10月23日发布《各个地区猪肉已大面积出现钩虫!多地区都已经禁吃猪肉了!!》,“桃村帮帮乐”2015年5月31日发布《大家买肉注意,威海市场已经出现了,尽量减少吃猪肉!》,“汕尾的那些事”2016年9月28日发布《汕尾一女士买到一块猪肉,切开发现里面竟是这种东西》。
针对这一谣言,广西地方媒体2013年首次辟谣“猪肉钩虫”为虚假信息,《广西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辟谣消息。2016年6月初,国家总局对此谣言给予了回应,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发布了辟谣消息。
在2016年6月27日举行的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其中,所谓的“猪肉钩虫”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SB250病毒“72变”?
2016年3月,云南省两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称:“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变种还有sk5、H7N9等)死亡,年龄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因禄劝县有121个鱼塘已感染”。
自此,该谣言的多种版本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主体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人名。
迄今为止,云南、上海、福建和青海等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类似谣言,各地食药、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联合媒体相继辟谣,多个造谣、传谣者被处罚,但类似谣言传播仍呈愈演愈烈之势。
白皮鸡蛋更有营养?
2005年之前,因为“红皮鸡蛋为柴鸡所下,所以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在社会风行。针对这一说法,央视健康频道在2006年9月13日一档名为“吃鸡蛋的学问”的节目中进行辟谣,表示不同蛋壳鸡蛋营养经过试验测试后几乎没有差别。
其后几年中关于蛋壳种类和营养区别的谣言争论随着网络在全国领域广泛传播,期间“中国食品科技网”“新华社”“湖南在线”等各种类型媒体均有发布文章进行科普辟谣,但仍有大量网民在“百度知道”“爱问知识”等答疑平台质询,这条谣言甚至以1096万人次的搜索而登上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榜首。
微波炉致癌?
2002年4月23日,《生活时报》刊登了一篇《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的谣言短讯,因为转载量寥寥并未形成舆论热点。2003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对健康极具危害》的编译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致癌的较为极端的观点,作者的头衔也被译者夸大,诸多媒体纷纷转载,引发公众对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安全性的质疑。
当年9月28日,科普作家方舟子通过搜狐科技发声,针对这篇文章进行首次辟谣。12月1日新华网天津频道邀请政府相关人员与有关专家制作关于微波炉知识的专题网站,进行全方位辟谣。同年,搜狐财经将此事定性为针对国内微波炉企业的舆论商战。
2013年2月,“请停止使用微波炉”“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等变种谣言在社交平台疯传。针对这一说法,2013年4月中国家电研究院联合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召开关于“微波炉烹饪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微波炉危害论进行辟谣。
2014年5月,面对屡次辟谣却仍旧出现的“微波炉致癌”不实说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2014年5月12日对此事进行的回击,证明微波炉有害论为子虚乌有,并曝光谣言的始作俑者“自然医学与养生”等有关健康养生的公众号,目的是为了把账号炒作起来,借此成为广告推销的平台。
2016年10月,一篇《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的文章再度在网上被大量转发,这篇文章自称转载自《人民日报》,但对原文刊发日期和版面等基本信息只字未提,行文格式也与传统新闻写作模式大相径庭。
据了解,《人民日报》从未刊发过任何有关“叫停使用微波炉”的文章,并于4年前就已经刊登对“微波炉致癌”说法的辟谣文章。
喝牛奶能致癌?
2003年12月12日,美国营养学教授坎贝尔,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中提出大量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的观点。2004年6月3日,《南方日报》发布一篇英国教授认为乳制品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的报道。随后几年间大量牛奶对人体危害的国外研究的文章,在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各种社区论坛内被广泛转载,甚至在“生物谷”“健康在线”等网站传播。
针对这一说法,《生命时报》在2006年12月19日,通过电话采访坎贝尔教授以及国内专家,首次辟谣“牛奶致癌论”属于饮用量和针对西方膳食结构的研究。2007年3月23日,卫生部网站全文刊登了国内15位权威专家联名撰写的署名文章《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人民日报》在5月31日,世界牛奶日前一天发布了整版的辟谣消息及牛奶健康知识。
时至今日,在各大社交平台有关“牛奶致癌”的说法还在蛊惑人心,在朋友圈疯传的文章《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一度又将牛奶安全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6年度十大网络谣言你知道吗
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根据网民举报,筛选出了2016年度十大网络谣言。让我们一起一一破解,不要让这些谣言在新的一年继续招摇撞骗。
1.难忍男友家贫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
谣言:2016年2月6日,一位自称上海女孩的网友发帖称,第一次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因一顿年夜饭难以忍受农村的贫穷落后,连夜赶回上海。这篇帖子挑起了城乡差异、地域歧视等热门话题,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真相: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展开调查,江西网信办公开辟谣,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发帖者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某女网民,因春节前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内容纯属虚构。此事起源于个人泄愤,经过网民的大量转发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最终成为一起舆论事件。
2.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
谣言:5月初,朋友圈、微博陆续流传“5月1日起,顺丰全国38万员工包括顺丰门店及嘿客门店将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7月、9月又陆续有“公交车成为失联儿童守护站”“中国银行营业点成为失联儿童守护站”等类似网络谣言,引发网民大量转发。
真相:各地警方、公交集团、银监部门、顺丰快递公司等分别对公交车、中国银行营业点、快递门店成为失联儿童守护站的说法进行了辟谣,并提醒广大网民如有儿童走失应第一时间报警,以免影响案件侦办。
3.“暴雨后自来水会浊两三天”“政府决定放弃农村保城市”“某地已决堤”“抗洪官兵饮食供应不足”等涉雨情汛情网络谣言
谣言:7月份,全国普降暴雨,多地汛情严峻,防汛救灾任务艰巨。然而,个别网民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暴雨后自来水会浊两三天”“汤逊湖大堤决堤”“政府决定放弃农村保城市”“急需抗洪志愿者”“抗洪官兵饮食供应不足”等谣言大行其道,令灾情雪上加霜。
真相:针对以上谣言,各地网信、公安、水务、防汛等部门分别第一时间展开辟谣,保障防汛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在同舟共济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大家应对网上传言多加甄别,对不明来源的信息在权威部门发布前不转发、不传播,让网络谣言无处容身。
4.“G20峰会期间杭州城区大部分加油站将被关闭”“安保警察每人补贴10万元”“G20杭州峰会预算1600亿元”等涉G20峰会网络谣言
谣言:8月中旬,G20峰会召开前夕,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流传“G20期间杭州不能寄快递”“杭州周边300公里内,含有液体、粉末的快递不得进出”“G20峰会期间杭州城区大部分加油站将被关闭”“安保警察每人补贴10万元”“G20杭州峰会预算1600亿元”“西湖景区不准明火做饭,一律由公安配送”等围绕G20峰会的各类不实信息增多。
真相:浙江省、杭州市相关部门以及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浙江发布”已对上述传言逐一辟谣。G20峰会是举世关注的一大盛事,不法分子借机造谣,妄图扰乱民心和舆论。举报中心提醒大家,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不靠谱的消息莫轻信。
5.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女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事故原因系“两架表演机空中相撞”“余旭歼-10只飞80个小时”
谣言:11月12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事故初期,各种猜测性信息流传,以至于以讹传讹,由此产生了诸如“两架表演机空中相撞”“余旭歼-10只飞80个小时”等众多谣言。
真相:飞行事故的认定是一门科学,要用事实、数据说话,而不是靠脑袋猜测!据后来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两架表演机空中并未发生相撞;余旭不幸牺牲前,歼-10总飞行时间已接近500小时,飞行表演超过300小时。无论技术还是经验,余旭早就不是菜鸟飞行员。
6.年收入12万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要加税
谣言:10月23日,一则“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称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消息在多个公众号和朋友圈广泛流传,除了对加税的不满,“年收入12万元以上”这一标准,也引发各种吐槽。
真相: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10月24日回应表示,这一观点纯属谣言,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不存在以年收入12万元为分界加税的情况。
7.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没有行业领袖
谣言:2016年高考后,一则很老的谣言又在网络上冒了出来,标题耸人听闻:《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没有行业领袖》。声称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发现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抽查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真相:6月29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再次辟谣:“截图内容不实,此前我们曾多次辟谣。”更有甚者,将所谓的“中央科教院”说成是中科院。这些所谓调查都没有公布详实的数据,“下场悲惨”的说法更是毫无逻辑。
8.“北京雾霾中检测出60余种耐药菌,抗生素对其无效”“此次雾霾特殊可致人死亡”“微距镜头下的北京雾霾”等有关雾霾的网络谣言
谣言:12月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此次雾霾含有硫酸铵、可以致人死亡”“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北京雾霾中检测出60余种耐药菌,抗生素对其无效”等围绕雾霾对网络谣言也在网上大肆传播。这些谣言伪装成科普文章,只告诉人们部分事实,却遮蔽了更多真相,危言耸听、流毒不浅。
真相: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果壳网等科普机构、专家分别对以上谣言进行科普辟谣。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科学论证,网络谣言只会扰乱人心
9.“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
谣言:2月16日,一则“宇宙射线将贴近地球通过,可能对身体有害”的传言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传言称:“今天晚上12时30分到凌晨3时30分,请务必关手机,危险的、高辐射的宇宙射线将贴近地球通过。所以,不要让你的手机靠近你的身体,可能造成伤亡或者损坏。”适逢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许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一时人心惶惶。
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引力波天文学”教授张帆介绍,该传言“完全是无稽之谈”。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中一种具有相当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这与“引力波”是两码事。而“监测到引力波”是指两个黑洞约13亿年前碰撞,两个巨大质量结合所传送出的扰动,于2015年9月14日抵达地球并被侦测到。中国电信客服人员表示,这类耸人听闻的传言有诈骗嫌疑,此前曾发生多起因为被骗关机导致亲友被人诈骗钱财的案例。
10.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
谣言:8月中旬,一段指称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视频中一位“无名水果店”水果商贩在车内与人对话,称无籽葡萄都“沾了避孕药”不能给孩子吃,导致山东无籽葡萄大量滞销,愁坏了广大果农。
真相:对此,葡萄园主和农业专家均表示,葡萄无籽化栽培最常用的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赤霉素,与避孕药无关,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农业部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葡萄栽培时使用赤霉素浓度极低,且从花期施用至葡萄采收要经历两三个月,先前喷施的赤霉素已基本降解。
尽管这些网络谣言已被相继澄清,但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干扰、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举报中心在此提醒广大网民,面对网络谣言,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情绪发泄,多一些较真拷问,少一些盲目转发。只有积极参与辟谣的人越来越多,阻挡网络谣言传播的防火墙才越来越牢固。
2017年,让我们共同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欢迎广大网民积极举报网络谣言等网上有害信息。
以上信息来源——新华网
关于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和微信公布11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万寿菊有毒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