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潼关原文及翻译,以及《潼关》翻译和原文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潼关》翻译和原文
一、《潼关》译成现代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二、《潼关》原文:
潼关
谭嗣同(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相关延展:
(一)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3.簇(cù):丛聚。
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5.束:约束。
6.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7.解:懂得。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潼关古诗 潼关古诗原文及翻译
1、原文:《潼关》
【作者】谭嗣同【朝代】清译文对照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2、翻译:
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着被束缚,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清】谭嗣同【题解】《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感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潼关》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而这一战乱的关键就是长安的门户--潼关,守关将军哥舒翰是个无能之辈,轻易就丢失了潼关,安史之乱大幕就此拉开。诗人杜甫写这两句既是表达对哥舒翰丢失潼关的愤怒,也是勉励其他守关诸将,千万要负起责任,不要像哥舒翰那样丢失关城。
关于潼关原文及翻译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