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白垩纪时代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白垩纪是什么时代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白垩纪是什么时代
白垩纪具体指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的时期。
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白垩纪概况
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
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着新生代即将开始。
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距今约1.44亿年至6500万年间,是中生代的最后世纪。早期,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陆地相连,形成一个生物区,称为亚美大陆区。接下来,一条划开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并绕过南非最南端的岩浆活动带,打开了大西洋,孤立了南极澳洲大陆,并将印度向北推移,逐渐靠近亚洲大陆;南极与澳洲之间也出现了裂谷,到了白垩纪末期终于分出澳洲而向北移。这是一个大陆崩解的时代。
周期性的海平面上升在白垩纪中期达到中生代的最高峰,比今日高出200米,现今陆地有大约四分之一都在浅海底,各陆块因而纷纷被孤立起来:北美洲逐渐被一条纵贯南北的浅海道分成东西两半,西半部遂成了一个岛,拥有自己的特有物种;北美洲东部、欧洲和格陵兰(欧美陆块)与亚洲之间也被浅海分隔,欧洲与非洲之间又重新隔着古地中海。随着海陆的变动,全球气候也有大幅变化,洋流把水气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世界变得更加暖湿,沼泽也大大增加。典型的中生代植物像苏铁、银杏、针叶林及蕨类,仍是陆地上的优势植物;开花植物在白垩早期以小灌木的型态开始出现,到了中期己进占河谷及平原。
到了白垩纪晚期,气候开始显著逆转,全球气温开始降低;原本淹没陆地的海平面也下降,北美洲的内陆海道消失,亚洲与欧洲则不时有陆地相连,非洲和欧洲、南美与北美之间的陆桥似乎也打通了。在这样的气候与海陆转变中,极地地区的森林开始绝迹;高纬及高海拔地区的针叶林则随着气温降低反倒更加旺盛;低矮的开花植物取代苏铁与蕨类,成为陆地植物的大宗,花开花落改变了大地的景观,还有几种开花植物发展为树,如山毛榉、棕榈、桦树、枫树、胡桃树等。
动物界的变化也很大,因陆地的分隔也逐渐发展出区域特色。与花朵关系密切的昆虫与开花植物一同兴旺,彼此之间互为助力,共同打下大片江山;角落里,不起眼的小型哺乳类正迅速多样化;蛇类也由蜥蜴演化而来。在空中,白垩纪早期是短尾翼龙的全盛时代,展翼可大10米的巨大飞行物令人震慑,但后来气候的转变导致了全族迈向衰亡;相对地,鸟类却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繁盛,散布全球各地,到了白垩纪末期已出现不会飞的海洋型品种。
在温暖的海洋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沈积在海底的遗骸成为今日各地厚厚的白垩岩层,这正是白垩纪命名的由来。海洋爬行类中,更多种类的蛇颈龙问世,鱼龙开始衰减,沧龙(Mosasaurs)则在白垩纪中期出现;硬骨鱼与鲨鱼仍继续兴盛。白垩纪末期的气候改变严重影响海中的生态,鱼龙率先绝种,蛇颈龙与沧龙、箭石、菊石、双壳贝类等等都逐渐减少。
在翼龙巨大羽翼下的陆地,白垩纪是恐龙的全盛时期。从侏罗纪来的巨大植食性恐龙发展已到顶点,其它各具特色的肉食性与植食性种类则在各陆块呈现多样化发展,生生灭灭,直到最后一个世代,还发展出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来。
侏罗纪时期和白垩纪时期是什么概念
不是恐龙时期分那么多纪是认为的区分的地质年代
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冈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这个名称由英国人赛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1838年。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0.65亿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见附表)代以下的划分单元为纪。让我们从最古老的一个纪开始吧。最古老的纪叫震旦纪,由美籍人葛利普于1922年在中国命名,葛氏当时活动在浙、皖一带,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日出之地而取了这个名称。起于18或19亿年前,止于5.7亿年前。这个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1936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个时期称为寒武纪。33年以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学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地区发现一个地层,这个与较早发现的志留纪与寒武纪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两个层之间,显然是属于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他根据一个古代在此居住过的民族名将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志留纪的名称的产生比寒武纪和奥陶纪都要早,大约是在1835年,莫企孙也是在英国西部一带进行研究,名称的意思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莫氏和赛德维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进行了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石炭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尔和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了一套稳定的含煤炭地层,这是在一个非常壮观的造煤时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家按形象而翻译的,最初命名时是在1841年,由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彼尔姆州(俄乌拉尔山乌法高原)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这个时期的地层明显为上是白云质灰岩下是红色岩层,这也是我国后来翻译成二叠纪的根据。以上为古生代的六个纪。中生代为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国和瑞士的与瑞士交界处有一座侏罗山,1829年前后布朗维尔在这里研究发现该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国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话,现在肯定不会是侏罗纪这个名称,因为他当时在英国面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这个时期的。两年后的1822年,德哈罗乌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钙质的白色沉积物,这恰恰是当时用来制作粉笔的白垩土,于是便以此命名为白垩纪。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区该时期的地层并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国就是多为紫红色的红层。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代含三个纪。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