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事件(谁知道彭加木事件的详细过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120

大家好,关于彭加木事件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谁知道彭加木事件的详细过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彭加木事件是怎么回事

彭加木事件(谁知道彭加木事件的详细过程)

彭加木事件是: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困难,继续东进考察,彭加木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不幸失踪。

党中央、国务院得知消息后,告知中国科学院领导并与新疆取得联系,累计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地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没找到蛛丝马迹。

1981年10月13日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8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扩展资料:

彭加木生前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1964年至1980年,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20世纪60年代,彭加木完成了几台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其中象高分辨电子显微号分辨率的测定,当时在中国国内还是空白,彭加木通过探索,掌握了铂铱位子法,测定了仪器的分辨率。

随后,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考察了十几种病毒的病原,还首先在中国国内发现了多种植物弹状病毒,建立了较灵敏的诊断技术。

谁知道彭加木事件的详细过程

纵贯罗布泊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准备再次横贯罗布泊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汽油和水几乎耗尽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

独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搜寻行动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

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为纪念彭加木失踪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险队员以及大学生代表(来自中国信息大学)在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纪念仪式。当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与黑豹科考探险队队员等20余人在位于罗布泊附近库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举行祭扫活动。

彭加木事件真相是什么,

彭加木雕像

1980年5月,彭加木率队考察罗布泊。

5月8日,从某基地出发了,第一天到达“720”地标,又向前走了18公里,在一个岔路口彭加木乘坐的吉普车向左拐弯没等后车;陈大化的8座吉普车向右拐,再也没有跟上队伍。

彭加木带领两辆车:5座吉普车和嘎斯63牵引车开始了由北向南穿越罗布泊湖盆的行动,最后没有走原来的路,而往罗布泊西南走,从塔里木河故道出来,在“720”休整三天。

罗布泊

5月30日队伍汇合开始再次的穿越湖盆行动,6月11日早晨,米兰农场食堂提前开饭,考察队三辆车匆匆向东出发了。嘎斯牵引车只能载8只汽油桶,这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四十年代老地图上标注的库木库都克的水井上,如果不成,再向东到八一泉,也可以补水。

头三天走了不到200公里,水和油消耗快一半。按照约定,应该返回米兰。

但彭加木讲:科学精神就是探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刻,大家要挺住,决不后退一步。到第6天,后面两个车都跟不上了,油、水已经只剩下四分之一了,随着油、水的减少大伙的信心也在下降。

彭加木开了3次动员会,说现在还不是山穷水尽的时候,绝望的是考察队花了七天时间到达库木库都克的时候,发现在这里找不到井。

这比原计划超出了四天,油已经不够三辆车返回了,水只剩下半桶,而且经过长途摇晃,混杂了很多铁锈,已经变成了红色。

罗布泊科考

先是彭加木和王万轩、陈百录开着车出去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井;接着搞水文地质的汪文先再出去找,回来作出一个判断:根据地貌判断,这里根本就不可能有水。

6月17日9时转来基地回电: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第二天用直升机把水送到。

6月17日,彭加木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去寻找水源,并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

至此,彭加木再无下落,实践了他早年的誓言:“我准备用自己的骨头,让罗布泊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当天科考队派车派人寻找未果。

6月18日送水的直升机在陈百录的要求下,机长沿着往东方向20公里的范围做了20分钟的反复飞行,但是没有发现彭加木。至于后来的四次大搜寻,更是象梳头一样梳过了认为可能藏匿彭加木的地方。

这也让彭加木失踪一事成了一大悬案。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