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属于完成(感到)诧异给予
2.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
3.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仲永的父亲
4.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笔、墨、纸、砚仲永仲永的诗仲永的才能
6.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五岁时忽提求书具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学能书不学能诗
8.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学习,使他后天的教育达不到标准
9.酷爱完成
10.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11.学习要勤奋刻苦
12.天资聪颖后天不学小神童沦为普通人
人教版伤仲永课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稍稍宾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曾经
⑵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文采和道理
⑷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pānyè
⑵chèn
⑶mǐn
2、⑴自己的
⑵他的
⑶他的
⑷他的
⑸这种
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同乡的人
⑵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同“攀”,牵、拉
⑷四处拜访
2、⑴chèn相当
⑵mǐn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的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习题精选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3.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加线的词。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7.未尝识书具()○8借旁近与之()
○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稍稍宾客其父()
○11余闻之也久()○12从先人在家()
○13受之天也()○14卒之为众人()
○15.今夫不受之天()○16或以钱币乞之
○1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8.父异焉()
4.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5.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b.父利其然也。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7.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8.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9.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11、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
泯然众人矣() 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
12、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13、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1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1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1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17、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8.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泯()然众人矣
1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20.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