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的可以超越时空吗
可以超越时空!第一个讲空间(我们的虚空)跟时间,在某种条件之下会没有,等于零。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这个跟佛法讲的相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空、时间都是虚妄的。法相唯识宗把空间、时间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概念,决定不是事实。所以科学家讲空间、时间是我们一般人从错觉里头产生的,不是真相。它会在某种条件之下,就没有了,就等于零了。那是什么条件?我们知道,他们现在还不晓得,禅定!禅定当中空间跟时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没有远近的距离,就在面前,没有远近距离。时间没有了的话,过去跟未来都在现前,你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都在眼前。1、时空是假相在物理上要证明这个现象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过分去强调数学推导,然而要说明这个理念多少还是要借助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于在「非牛顿系统」中的匀速与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物理学,适用于三度空间的物体运动,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缓慢物体的运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汽车、火车的运动,飞机的飞行等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牛顿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能量都是相对可变的。这个理论完全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伟人」。他被后人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际上是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适用于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一个学术杂志《物理学年志》上。同一期中还刊载了他关于布朗式运动与光电效应的论文,使他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发现当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许多物理特性会改变,例如物体的长度、体积等。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说明:Lv是运动中物体的长度Lo是静止时物体的长度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30万公里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接近光速时),在我们的眼中,它的长度会缩减。下图描述了物体长度与速度的函数关系。图一: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因此,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么V=C,→V∕C=1,则。我们此时会看到物体没有任何长度和体积(Lv=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统统消失。打个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你看澳洲与美国之间没有距离。用另一个比喻看,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与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此条件下没有了!正如美国NASA的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顿沃博士讲的,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因此,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错觉而已。在观察者眼中,物体处于光速状态时,物体的体积、空间和长短、距离就突破了。如果观察者处于深度禅定状态,他眼中的空间和距离也突破了。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天上(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佳话。而自古至今,在禅定之中突破空间、距离者不乏其人。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阿弥陀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又说:(大菩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突破空间、距离已不是神话,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因此佛家讲「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上论述的是空间距离是假相,而至于时间也是假相,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30万公里∕秒)运行,这是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对论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那么,让我们先考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在一辆快速行驶的火车上踱步。我们在火车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缓慢,因为我们用火车作为我们的参照物。而一个火车外的观察者看到我们正在快速地超过他,这是因为我们相对火车的速度慢,但相对于车外观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缘故。现在我们再考虑一个例子。假设我们乘上一架太空飞船,这架太空飞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离地球。假设现在我们在太空飞船上用一个特定的时光仪器,每秒钟向地球观察人员发出一个光的讯号。在我们这些太空船员眼中,相对于地球观察员的相对速度极快(接近于光速)。我们在太空船中看到时钟信号仪器每秒钟发出的光信号很正常,每秒钟的时间长度没有增加或减少。而对于地球观察员来讲,他们所收到的光信号比较缓慢,因为光从高速飞离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观察员每次收到信号的间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钟要拉长(即一秒钟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地球的观察员观察到的每秒钟的时间间隔拉长了,时间走的缓慢了。这种现象称为“时间蔓延”(TimeDilation)。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很短的刹那延长至极限长的时间,而你自己身体都几乎没有任何老化。这便容易理解无量寿经中讲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所以如果我们证得了如来的定慧,这种超越时间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另外一个关于时间蔓延效应的著名例子,是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的例子。刚才讲的太空飞船,假设离开地球高速运行二十年,当然这个二十年是按我们地球日历来算的。假设有两个孪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后,便分成两种生活方式,一个留在地球上过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个被送上这一艘高速运行的太空飞船,二十年之后再返回地球。二十年过后怎么样呢?我们看到地球上的兄弟变成二十岁的青年了,而从太空飞船上返回的这个孪生兄弟还很年幼,比方说可能只有三岁而已。这是因为对于太空高速飞行的孪生兄弟,二十年缩短为三年的时间,而他的身体功能的成长也相对缓慢。再进一步来讲,太空飞行员返回地球实际上是一种进入「未来」(即从三岁进入二十岁)。另一方面讲,对于太空飞行员来讲,如果时间可以进一步的减慢,乃至于减成一个负数,那么这个太空飞行员便可以从「现在」回到了「过去」。佛和菩萨有这种能力,能在同一时刻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我(普贤菩萨)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综上所述,空间与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与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证明了这个理念。根据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互相替换。这意味着空间可能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可能变成空间的形状。佛法称时间与空间都是「不相应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并非真实。再举一个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们乘飞机从香港20号起飞,到美国还是20号。所以诸位不要执着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是假的!最近净公上人正好讲到《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一段「无有始终,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这里「始终」是指时间)。2、无中可生有谈到这个理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斯丹·奥敦沃博士的一段结论「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例如,人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物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忽然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便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讲,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E=mc2这里,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三十万公里;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反过来,质量也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我们只要将这个公式倒装一下,变成:m=E∕c2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换句话说,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这个物理学的发现,证实了佛经里所讲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质),令我们想起《无量寿经、受用具足品》中所讲的:(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极乐世界中这种自在的生活状况,用现代的物理学完全解释得通。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可以随时将能量变现出物质来用,用完之后,又将物质变为能量而化去。他们的能量从何而来?他们是从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随心所欲地变现物质。诚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应念现前,无不具足。」无中可生有,有也可归于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实质只是「场」而已。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又说「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并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所谓「色即是空」。这一点在佛教中,许多修行者都证实了。中国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圆瑛法师曾在禅定状态中穿过关锁的大门而出去。这就证明了物质是人的错觉。3、宇宙之起源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那么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美国NASA的奥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奥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于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着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的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这时一切障碍我们了解真相的东西都去除了,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便完全显现,这种境界称为「明心见性」。那么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的大小当时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个0)厘米。这一个极微小的数字无法用我们常规思维去想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切取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将这个宇宙原点放入我们的这个头发中,可以在这根头发的直径距离上平行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要知道,我们目前广袤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于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竟能包容这么多亿亿亿个宇宙!难怪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华严经》中讲的「一多相容」。原来,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没有差别的。佛常讲,不可计数的世界国土可以从一个人的汗毛孔中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净宗学院图书馆所藏的一套大藏经有八十多册。我们知道,现在有大藏经的CD,仅两片而已。八十多册的大藏经体积很大,两片CD的体积很小,然而它们所容纳的信息却完全相同。这也是「大小不二」。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从这个小微粒扩张成大宇宙,所需的时间极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33秒内,这个微粒扩张了1026倍。按这样的扩张速度来讲,在千分之一秒内,这个极小的微粒已扩张成比目前我们的太阳系还要大!我们平时看电影,电影机的底片每1∕24秒换一张,我们已无法觉察画面的分断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们何以能觉察呢?宇宙的产生原来是瞬间完成的!佛家讲大千世界「一时顿现」。那么,「一时顿现」是什么时候呢?正是当下!一时顿现宇宙全体,顿现之后,马上又顿时消失。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厅里一开灯,厅内全景一时顿现,一关灯,全景顿消。《首楞严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此之谓也。所以,现代科学讲的宇宙起源可归结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微粒,微粒在瞬间形成了宇宙,而从此便开始不断的向无限推展。由宇宙原点变成大千世界。对于这个原点,现代科学只有一个数学的描述,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微粒是一种无明妄动的幻相。本来是清净无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产生幻相,从而由细的幻相进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随之展开。而整个宇宙是本来无所有,实际不可得,当下毕竟空。最后,有人问到我们宇宙以外的其它的宇宙时,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这样回答「根据广义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代表了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了时间空间,包括了所有的星系乃至我们尚未发现的太空。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其它的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为我们介绍说,宇宙与宇宙是重重无尽的,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于我们的妄想执着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能将妄想执着通通放下,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心地极清净,「净极光通达」,便是「此方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即此方」。现在来总结一下以上讨论的几个要点:第一,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人的错觉。在某种条件下,空间与时间都可以消失。你可以从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也可以同时进入过去现在未来。第二,无中可生有。物质可以从空无中变现出来。纯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物质也可以转换成能量。第三,宇宙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原点,在瞬间变现出来的。物理学家推证宇宙的产生,是顿现的。虽然,目前太空物理学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谜。科学家发现的愈多,愈感到对宇宙的认识微不足道。而三千年以前,释迦牟尼佛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为我们指出了证悟宇宙真相的方法。
写幽默故事读后感500字
A.读后感500字7篇
《穷人》讲述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感人故事。
那天万里无云,我在公交车上被挤得满头大汗,很难得终于抢到了一个座位,于是悠然自得地坐下了。过了一会儿,一位满头银丝,体弱多病的老奶奶柱着拐杖缓慢地移动着脚步上了车,她走走停停艰难地来到了我身旁,看来她是要在这儿“落地生根”了,“哼!别想抢走我的位”我心里生出了一种邪念,但我又想起了老师重小教诲我们要尊老爱幼,此时,我脑海里的天使和恶魔正在激烈的战斗着。
纯洁的天使挥动着翅膀说:“尊老爱幼是你应该去做的,你看,老奶奶多可怜啊!”我望了望老奶奶,她皱皱的细纹正诉说着不满,这时恶魔也不甘示弱了,她拿起叉子喊道:“别忘了爱幼啊!你也只是个小孩而已。”我想想也是,尊老也比需爱幼。
这时我的站到了。下了车,回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老奶奶见我下车了,并没有立刻坐下来,而是让给她背后的那位小朋友坐,小朋友立刻礼貌地说:“谢谢奶奶,不用了!”老奶奶微笑着说:“你不坐,我也不坐哦。”……我已经没看下去了,因为我的双眼已经被泪水淹没了。
一个人,就算是穷,但不说谎,不打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去偷,不去抢,品德高尚,那这个人走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B.最有趣的50个数学故事读后感500字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读后感(一)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本书的作者是梦小得。
这本书主要讲数学十分好玩,书中的人物有怪怪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
书中的故事讲,怪怪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老师,他讲的数学课总是很好玩。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人,他在上数学课时总会变一些魔法,比如,带着他的学生去旅游,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他还让学生们也尝尝做老师的味道,还让学生也尝试着变一些魔法。与此同时,学生们在学数学时学得十分快,也十分好
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数学特别好玩。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怪怪老师,因为,我觉得他讲的数学课非常好玩,所以,在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我就发现,学习是快乐的,是简单的,只要你找对方法。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本书。
C.《阿凡提故事荟萃幽默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阿凡提的故事》的书,十分有趣,里面讲的是足智多谋的阿凡提智斗地主,大快人心的故事。
阿凡提简直是聪明无比,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落后的小村庄”这个小故事。有一天阿凡提骑着毛驴来到了一个异乡的山寨,看到了麦田里都是割去麦穗的麦秆,农夫们都在唉声叹气,一打听才知道这里的地主有一个“上缴下留”的规定,农户种的麦子,上面的麦穗到收割时都被地主收走,下面没用的麦秆留给了农户们。这是要饿死人啊!地主也太狠心了,简直比“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还可恨透顶。
阿凡提看到地主这么坏,就教农户们种番薯,给地主缴上面不能吃的番薯藤,下面的番薯留下来。气急败坏的地主又改成了“缴两头留中间”,地主觉得这样阿凡提没法了。聪明的阿凡提又教农夫们种玉米,中间的玉米棒农夫留下,缴给地主两头的玉米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为阿凡提的聪明智慧拍手叫好。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地主再也无计可施,被打败了。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阿凡提的绝顶聪明,用智慧打败地主,帮助农户们,以公证为主。让我想到社会中有许多的领导者和古代的忠臣都是正义的人,帮助人民老百姓,打败坏人。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坏人有坏报,恶人有恶报”的道理。
如果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做坏事没好下场,是不是做坏事的人肯定会减少许多?
D.故事会读后感500字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小孩子,一看见恕我就头痛,因为看见厚厚的书心里就想: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能读完啊?
有一天上午我在家里没事干就在屋里转圈等了一会我看见了一本书叫《故事会》,里面有很多小故事我看了一篇文章觉着很有意思就接着看了,直到今天我看完了这一本书,给我一向最深的一篇是《出租车上有鬼》这一篇写的是:一个叫小伟的人喝完酒要坐车回家但是等坐上车快到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就想了一个鬼点子。出租车司机把车开的很快,没多大一会就到了市中心的偏僻处,司机正专心开车,突然听见小伟阴阳怪气的声音:“嘿,媚媚你什么时候上的车?”司机从反光镜里,看见他正对着空气说话,并满面惊讶和专注,司机大惊,一个冷颤打下来,整个身体都僵硬了....
就这样小伟连着做了三次霸王车都使用同样的方法。
这一次他照样用同样的方法准备做霸王车但这次没那么幸运了,他反倒被司机下了个半死。扔了100元就走。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了干什么都不要占小便宜。
E.求一篇哲理小故事以及读后感(500字)
1.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这对我这种几近音痴的人来说是极少见的。我便一直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傅译名著之一《贝多芬传》才明白其中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乐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残酷的命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只是对人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诸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该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英雄”的豪壮,聆听“命运”的叩门,并在“第九交响曲”末合唱中歌颂欢乐时,不要忘记,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2.我最喜好读的一本书,是《儿童文学》。书中有一篇文章《爬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这篇文章写的是导师列宁同道的一个真正在故事。我一口吻读完了它,主中获得很多收益。
这篇文章记叙了十月前的一天晚上,列宁同道为看日出战巴戈茨基一道,成心与舍一条高尊、峻峭充满的小上山,正在下山时,列宁又主原回来,目标是成心创造机遇,来熬炼坚强意志战英勇。作者用有声有色的言语,向咱们了一个深刻的:要时辰留意熬炼本人的意志。意志坚强,山峰可搬。正在进步的道上,只要意志顽强,勇于打败坚苦、到底的人才能与告捷利。
哲理故事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500字:爬山,哲理故事读后感“意志坚强,山峰可搬”,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理。你看,身体三分之二高位截瘫的海迪姨妈,正在轮椅这个小六合里搏斗,要想与得顺利,比正不知要多付出几多倍的价格。多么的坚苦呀!然而她没有向运气垂头,向坚苦。她没因水深不外河,没因坚苦不朝上进步。她没有爬不上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面临重重坚苦勇往直前、高歌大进。自学完了中学的课程,吃苦外语,创作战翻译的作品跨越100万字。毅力惊人的海迪姨妈不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搏斗不懈,一步步登上了顺利的高山吗?
巴尔扎克出名句名言:“坚苦,对付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付强者是一笔财产。”是呀,若是一小我于运气,于坚苦,那么他只能是个弱者。可是,若是面临坚苦,意志顽强,坚强搏斗,吃苦勤奋,那他就会是一个糊口中的能人。列宁同道能胜利走过这条令人望而却步的小的活泼事例,就给咱们了这个真理。,使意志亏弱者陷入失败的泥潭,使意志顽强者能攀上顺利的颠峰。
主古到今,大凡有所成绩的人都是颠末了一番艰辛考验,主中兴起的。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两次得到诺贝尔的居里夫人,大发隐家爱迪生,不都是如许的人吗?人的终身总会碰到一些坚苦战波折。谁没有过薄弱虚弱、畏惧的时候呢?人平易近的钢铁兵士保尔想到过,就连鲁迅先生也曾盘桓过……然而,他们最终仍是与舍了搏斗的道,以惊人的毅力,英勇坚强的,颠末的搏斗,得到了顺利。
伏案寻思,我忍不住想起糊口中的一件小事,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战弟弟正在妈妈的率领下去爬喷鼻山。起头,我还爬得挺有劲,但是,屈指行程还未过半,就累得头晕气喘。看到无止境的陡坡,内心直想打退堂鼓。弟弟一边努力往上攀爬,一边问我:“怎样,不上了?”“唉,累死了。”“这有什么!赤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轻易。”我想,你能“万水千山直轻易”,莫非我不克不及“五岭直折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么?一咬牙,拿出勇气,壮起胆量,一鼓作气往上爬,虽大汗直流,但我终究爬上山顶,领略到西山的斑斓风景。隐正在回忆起来,这不正说了然只需有信心、有毅力,勇于打败坚苦,就会与得顺利这一事理吗?
F.童话故事500字读后感
《格林童话》
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G.妙点子故事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H.求一篇大概500字的幽默故事,在线等...快!
弱智杀手
妈妈说我的智商只有76。我的智商到底有多高,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人,很多人因我而受到伤害,他们有的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有的甚至自杀身亡。
所以我一直怀疑我有潜在的超能力,而这种超能力又不知为什么对我的老师作用尤强。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位因为我而牺牲的老师。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老师带着我们去野外作自然实践课。
看到春风拂绿,杨柳抽枝,老师不禁想起一个问题,于是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识别风向吗?”
“我知道!”同班的一个小女孩一边回答一边从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向空中抛去,“捡一片东西往空中一抛,看它往那边飘,不就知道了吗。”
“嗯,很好。”老师表扬道,“那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给大家示范一下,看看现在刮的是什么风?”
“我。”我自告奋勇走了出来,从地上捡起半块砖头向空中抛去……“报告老师,现在刮的是上下风!”我回答。
我记不清楚老师当时的表情是什么样子,我只记得他拼命的挣扎了几下就气绝身亡了。
后来据医院里的医生说他是由于突然受到强烈***导致气血逆行走火入魔而死。就这样,我害死了一名人民教师。
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认识家禽动物。
老师:“有一种动物两只脚,每天早上太阳公公出来时,它都会叫你起床,而且叫到你起床为止,是哪一种动物?”
我回答:“妈妈!”把老师笑得差点断气!
期中考试回家以后,妈妈问我考的怎么样?我说,我就一道题没有填出来,妈妈问是什么题呀宝贝儿子?
我说有一道题问3乘以7得多少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填了15。我妈把刚喝的水喷到我爸脸上,哎....我太伟大了!
我爸爸问我学校怎么样?宝贝儿子”,“你的女老师满意你吗?”“啊,是的,爸爸,十分满意。”我答。
“你怎么知道?是她亲口对你说的?”
“当然,爸爸。前天她对我说:‘要是所有的学生都像你这样,我马上就离开学校!’这说明,我已经全学会了。”
我爸大脑马上满天星星不知所措。
一天上数学,老师问1+1=?,我说不知道。老师叫我回去问。我问妈妈,妈妈在烧饭,叫我滚出去。我问爸爸,爸爸再看球,大叫‘爽’。
我问姐姐,姐姐在唱歌,歌词刚好唱到BABY。我问哥哥,哥哥在打电话正说;我在外面等你。
第二天,老师问1+1=?我说;你给我滚出去,老师给我一个耳光,我大叫爽,老师骂我饭桶,我反骂卑鄙。
老说;滚。我说;我在外面等你。我们数学老师当场高血压又犯,晕倒了.....
世界上信教的人多还是不信教的人多,根据是什么
不信教的人多,你仔细观察现在的人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是自私自利的人多还是舍已为人的人多,你就会了解的!信了教还做坏事,那算不上信!就像你说你是共产党,但你不按党章去做,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只是徒有虚名!根本上来说,那个形式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