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1000字以上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电影《建国大业》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片,从其开机时起就成为人们的焦点议题。170多位大腕明星倾情演出,著名导演韩三平、陈凯歌、冯小刚等呕心沥血拍成的这部力作与《开国大典》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其演绎模式不仅在我国史无前例,在世界范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建国大业》在真实再现符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种当下历史认知和审美高度下才具有的博大人文情怀,视野开阔,艺术创新,制作精良,运作得当,标志着巾围主流市场大片的重要突破。
影片有恢弘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历史感情。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宏观命题,展现两种力量、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中的人心向背、世态沉浮,是一部中国式的大片,一部讴歌英雄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的宏伟史诗,有着大气度、大高度,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对国人是一次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政治寓意深远。
民心向背乃决定性因素,影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艰难然而是肯定地赢得民心的历程。影片以抗战胜利至新中困成立前夕为背景,再现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围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畲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蒋介石及中国国民党最终兵败,毛泽东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赢得民心而建立新中国,说明了民主、团结如何战胜专制、独裁的。这种恢弘的描述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政权进而长期执政做了历史的铺陈,让人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瓶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同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自觉的选择。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十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60周年了,这部影片助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建国大业 观后感(1500字以上)急!!!
你好,我昨天刚交上一份《建国大业》观后感,希望你可以从中借鉴一下。
《建国大业》___心灵的震撼
今年是公元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六十个生日,昨天,公司组织学员分部全体学员在##影城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把我们这些八零后在幸福中成长的孩子带回到了六十年多年前,看到了建国前的重重困难,也再现英雄烈士们舍生忘死,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深深的体会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不禁涌动起对建立共和国的无数先辈的敬仰情怀。
故事是从1945年,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的,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却置和平不顾,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谈判失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内战爆发了。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影片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率部围剿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死守延安,无疑会伤亡惨重,代价太大,不能做到对人的关爱胜过对地的关爱。毛泽东优先选择了对人的关爱,他的决策无疑是高明的。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从此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求一篇1500字的《建国大业》观后感论文 谢啦!!
建国大业观后
——印象最深的镜头
《建国大业》在刚刚上映时,我们就已经看过,但只是把它作为普通的新电影来看的,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如今,我以十分庄重、严肃的态度来重新欣赏这部电影时,才觉得它是如此的寓意深厚。《建国大业》是为了纪念建国60周年以及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而专门拍摄的贺岁大片,它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重演,让我们这些并非出生于那段难忘岁月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战争之艰,建国之难。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会因为国共局势紧张而感到担心,会因为国民党的卑劣行为感到愤怒,会因为民主人士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而痛心,会因为共产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而感到兴奋和喜悦,会因为伟大祖国的建立而热血沸腾,骄傲自豪。在这部影片中,有几个镜头给我的印象最深。
镜头一:
在国民党对毛泽东所在地保定城南庄进行轰炸时,为毛泽东主席做饭的郭师傅不顾自身生死,跑回厨房为主席拿早餐,不幸牺牲。毛主席得知后,伤心与感动萦绕于心,一句话没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为郭师傅上坟时,毛主席把自己的烟给郭师傅,希望他一路走好。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出,毛主席最最人性的一面,他的心是时时刻刻与老百姓拴在一起的。老百姓为了主席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毛主席也要为了这些老百姓早日实现新中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镜头二:
毛主席在得知冯玉祥将军在受邀回国的途中葬身于大海,正在洗脚的毛主席愤怒的将洗脚盆踢翻。此时此刻,他内心的愧疚、自责和伤心无比强烈。冯将军五十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而不死,但为了中国民主的实现而英勇牺牲,新中国少了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正义的将军,毛主席从心底里感到心痛。冯玉祥将军之死,更加坚定了毛主席实现民主建国的信念。
镜头三:
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为了治理混乱的经济秩序,来到上海。但没有想到,孔家竟然是买空卖空,与黑市交易的最大头目。蒋经国来到孔家,面对着自己的姨妈和兄弟,严厉谴责孔令侃扰乱国家经济的行为,愤怒之中带着深深地心痛和绝望,眼泪久久徘徊不能落下。之后,他的父亲蒋介石告诉他“后院不能起火”时,蒋经国眉头紧皱,泪水盈眶。“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这是蒋经国最不愿面对的事实。从这可以看出,蒋经国是一个爱家爱党爱国的正义君子。为了国家,为了党,他必须大义灭亲,虽然他很不忍心。
镜头四:
蒋介石退位之后,准备退守台湾为自己部署后路。蒋家父子二人在石阶上,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看到苍老的父亲从先前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颓废沮丧,还有即将面对的亡党亡国,不禁哽咽起来。父亲让他也去台湾,他看着父亲,因为他不希望离开这片土地,不想离开大陆,但又不得不这样做。这足以看出,他对父亲的爱和崇敬永不变,他对国家的爱永不变。
镜头五:
中央迁往北平,毛泽东在机场进行阅兵式。他站在汽车上,看着站在面前的红军老兵,他读懂了这个老兵乃至上千万军队每个人内心的激动,给了活着的和死了的敬礼。阅兵队伍齐声呐喊:毛主席万岁!听着这呐喊声,他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还有牺牲的那些同志们,想起了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看到今天的成就,毛主席不禁落泪。
镜头六: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希望李济深和表老能担任政府的副主席。李济深表情凝重,因他杀过共产党人而深深自责,羞愧难当。但当毛主席说出那番感人肺腑,既往不咎的话,让李济深深深感动,他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手,无法言语内心的感激与感动。二位满含热泪望着对方,感动的热流在心中久久萦绕。这体现了一个作为国家领袖博大胸襟以及非凡的气度,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人心。
镜头七:
上海解放战争刚结束,宋庆龄一大早来到街上。当她看到共产党军队整齐划一的躺在街道上休息时,她被震撼了,被感动了。即使战争使他们再累,他们也没有作出任何扰民的行为,而是整齐的安静的躺在冰冷的街道上。如此为百姓着想的军队怎么会不取得战争的胜利呢?比起贪污腐败的国民党军队,她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这部影片中,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主线,国民党军队坚持一党专政,中共及各民主党派为建立民主国家而与其做艰难斗争。结果是必然的,中共取得了胜利。眼泪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正是这部影片中感情最细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