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西晋八王之乱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西晋的八王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息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西晋八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息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儿
西晋八王之乱是著名历史上亲戚打架事件,司马懿的这些后辈们轮番上阵,合纵连横,互相斗殴,最终将司马家历经三代(司马懿父子、司马炎)努力所创立的西晋王朝,也是终结了三国乱世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打得稀巴烂。
最终西晋王朝被胡人趁虚而入攻灭,国祚仅51年。
更严重的是其开启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并导致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其影响可见一般。
说起来这场动乱还是丑皇后贾南风挑起的矛头,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晋武帝去世前,就封了他信任的将军司马亮做太傅,让当时杨皇后的父亲杨骏做大都督,这样即使他死去后,也有这二人辅佐朝政。
没想到的是晋惠帝即位后,贾南风这个皇后却做的不大安分,她为了让自己家族强大起来,就跟楚王司马玮两个人计谋,派动禁卫军去杀死杨骏。但事情并未按她所计划的发展,杨骏死后,自己想得到的权位却被汝南王司马亮顺手牵羊了,当时的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
皇后仍然不甘心这样的结果,于是她开始利用自己的盟友,假意让楚王去杀了司马亮,其实暗中观察,诬陷楚王擅杀大臣,将楚王处死。元康九年她又废太子,后一年为斩草除根将其杀之。各位储王看清动势,对皇位虎视眈眈。
接下来就是各诸侯轮番上阵了(友情提示,大家请保持注意力,以防被绕晕!)
先是赵王与齐王联合势力,起兵杀了贾后,后赵王废帝自立让齐王大失所望,为了让惠帝复位奇兵反抗,成都王与河间王跟其响应,一同举兵支持齐王。杀死赵王后,齐王又自封大司马,去朝辅政。
这一举动惹起河间王不满,与长沙王一起举兵杀了齐王,政权又落到长沙王手里。杀了一个,乱一个,再举兵,如此反复让人看得心烦。太安二年,河间王又与成都王一起举兵,让长沙王退位。二位王一共领军二十七万,都败给了长沙王。
第二年依旧不太平,东海王与部分禁军起义,活捉长沙王交给了河间王的部下,被部将张方烧死。成都王钻空子回了洛阳,做了丞相,还不放手自己的根据地,用皇太弟的身份去干涉朝政,东海王对成都王不满,率领禁军进攻邺城。
东海王被成都王打败,逃亡自己的封过,去避难。与此同时河间王派兵占领洛阳,东海王的弟弟与幽州刺史联合,举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只好与惠帝一起逃去洛阳,最后去了长安。永兴二年时,东海王再次起兵,占领了河间王的关中地盘。光熙元年东海王就把惠帝接回洛阳,成都王和河间王在在这场乱斗中被自己的兄弟了断了生命,不过也终于在东海王掌权的同时让这场乱斗停了下来。
这就是“八王之乱”的一个具体过程(说实话,我自己都晕!),这十六年各王参战,相继死去,社会经济被影响,民不聊生。这其中潜伏着的阶级矛盾,也为后来民族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这“八王之乱”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留下的祸根。他立朝之后,大封诸侯,并赋予诸侯相当大的权力,这是“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再者就是本来有二十多个正常儿子,可是他偏偏把皇位传给了最不正常的那一个,也就是历史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他有多傻呢?当他听到百姓因为天灾颗粒无收而饿死的时候,他居然问人家为什么不吃肉羹?
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而正是因为晋惠帝痴傻无能,导致大权旁落于皇后贾南风,然后贾南风弄权,导致了“八王之乱”!
西晋的八王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息的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晋王朝内部亲族的自相残杀,八王之乱让整个中原出于极度空虚的状态,直接导致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趁机入侵,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汉族几乎被灭绝。
由此而引出问题,引起五胡乱华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呢?
八王之乱的背景
八王之乱的祸根其实在西晋开过之初就已经埋下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帝宝座是依靠曹魏的“禅让”得来。而导致曹魏能够禅让与司马家,主要归功于士族的支持,因此可以说,士族是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所以在建国初期司马炎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士族的特权,其中九品中正制就是用户维护和巩固士族的政治特权。
作为曹魏时期的司马家一样是属于士族阶级,司马炎深刻认识到,一旦士族做大不可收拾,必将危及自己的统治。司马炎认为,曹魏短暂的统治的根本原因就是让士族不断做大而有没有有效抑制的工具。因此而导致了曹魏的灭亡。于是开国之初司马炎就大肆封分同宗子弟为王,用以制衡士族。晋武帝司马炎总共封了二十七个王,之后不断的将这些王的权力扩大,他们可以培养军队、任命封国之内的百官、收取租税等等,已然让这些封国成为了国中之国。这也为将来内乱埋下极大的隐患。
八王之乱的起因
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极具有统治者风范的国君。但是在选择继任者上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选择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司马衷天生愚钝,可以说是一个白痴,生活尚且不能自理,司马炎却将国之重器交付于他。
司马炎是一个聪敏之人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一个白痴呢?其实司马炎并不是相传位于司马衷,而是司马炎很疼爱司马衷的儿子,聪敏有人君风范。司马炎其实想传位于这个孙子,司马衷只是过渡一下。
司马炎也知道司马衷并非守器之才,委托外戚杨骏、宗室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于是内乱由此开始。
八王之乱的过程
杨骏排挤走了司马亮,独自专权把持朝政。这引起了皇后贾南风的不满,贾南风权力欲望极重,但自己又被杨骏压的毫无权利。因此贾南风筹划夺权,意图诛杀杨骏。因此贾南风联络晋武帝之子司马玮入京,诛杀了杨骏。
杨骏被杀,司马亮重新辅政共同辅政的还有卫瓘,司马亮重新掌握朝政,一心想取得权利的皇后贾南风还是竹篮打水。因此,贾南风再一次密谋,联络司马玮将司马亮和卫瓘。事后,贾南风又用计将司马玮杀死。
杨骏被杀,司马亮重新辅政共同辅政的还有卫瓘,司马亮重新掌握朝政,一心想取得权利的皇后贾南风还是竹篮打水。因此,贾南风再一次密谋,联络司马玮将司马亮和卫瓘。事后,贾南风又用计将司马玮杀死。
从此,皇后贾南风开始了它长达八年的掌权。贾南风为了能够继续长久的把持朝政,想以后能够当上太后。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儿子,太子又不是自己亲生。此时贾南风心生毒计将太子司马遹。
之后赵王司马伦和孙秀等人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将贾南风及其党羽收捕。司马伦孙秀开始掌握朝政权侵朝野,之后司马伦软禁司马衷,自立为帝。
但司马囧也不是什么好鸟,不久司马颙和司马乂杀死了司马囧,司马乂当政总揽朝政,司马颙很是不爽,密谋暗杀司马乂。之后联合司马越弄死了司马乂。之后司马颖当政,司马越又不爽,司马颖又杀了司马繇和发配司马越到东海。之后司马越的亲弟弟联合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战败。
之后司马家族就这样在不断的内耗中,导致中原空虚。
八王之乱的结果
国力内耗严重,司马家族在夺权后期联合外族夺权,中原地区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终于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能简述一下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吗
绵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大片文明被毁灭,人口大面积减少,记录的人口数字还不到汉代的三分之一。
造成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武帝司马炎认为曹魏宗室没有实力,是势孤而忘,因此他大封诸王,让诸王有了地盘和兵士。这样内战便很容易打起来了。这是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二,武帝选择的继位人,是个智商有问题的司马衷。武帝天真地认为,儿子虽笨,但考虑到以后孙子继位,完全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第三,为继位人司马衷娶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妖后贾南风。当年,有人见贾充得宠擅权,就想借机把贾充挤出朝廷,建议武帝派有威望的贾充坐镇关中。心腹给贾充出主意:“只有把女儿嫁给太子,皇帝自然要把你留下来。武帝起初本想为太子娶卫瓘之女,但经不起杨皇后和荀勖等人的内外求劝,便决定娶贾充之女贾南风。
第四,没有为继位人选好辅政大臣。武帝选的辅政大臣是外戚杨俊和宗室司马亮,这两个是蠢人。很快就被贾后发动政变给杀掉了。贾后取得大权后,任用众望所归的张华,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政局稳定,歌舞升平。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地看看“八王之乱”的始末。
公元290年四月,武帝因病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武帝临终时,下旨让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一同辅政,但昏迷中,被杨皇后动了手脚,变成了杨骏独自辅政。
杨骏是个蠢人。他要专权,又怕别人害他,他最怕的是汝南王司马亮。居然想在武帝的丧事期间除掉司马亮,司马亮也没什么出息,听到消息后,吓的连夜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惠帝继位,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自然就从太子妃变成贾皇后了。
杨骏深知贾皇后这个女人阴险毒辣,每次拟定了诏书命令,给惠帝看过后,就送到里面给杨太后(武帝死了,杨皇后升级成太后)过目,然后即便施行,中间不给贾后有插手的机会。
贾后对此当然不满,十分嫉妒杨家。便联络楚王司马玮,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杨俊。可伶杨俊没有应付非常事件的能力,只能坐以待毙。
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的序幕。
取得胜利后的贾南风,仅仅过了三个月,又以同样的手法,除掉了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把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她器重张华,在以后的几年中,政局比较平稳。
这次的六月事变是“八王之乱”的第一幕,也是第一个高潮。死了八王中的两个王——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通过两次政变获得大权的妖后贾南风,在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后,突发奇想,想让贾家的权势延续下去,甚至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这样一来祸事便不可避免了。
贾后没有男孩。太子司马遹生母是谢才人。贾后想废掉司马遹而立自己生的男孩做太子。假装怀孕,把她妹妹最小的儿子养在宫中,说是她自己生的。
太子司马遹身边的人对当前局势很担忧,主张先下手为强。
贾后察觉后决计要对太子下手了。她设计灌醉太子,令太子写下要弑父杀母的密信,废黜了太子。
太子身边的旧属,想推翻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他们见赵王有兵,便去游说。但是司马伦的心腹孙秀认为:“不如先让贾后把太子害了,然后推翻贾后,那么天下就是赵王的了。”
赵王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同意。
孙秀先是使人散布流言,说有些将士打算废黜贾后,迎立太子。贾后知道后,很是担心,便派人活活打死了太子。
赵王与孙秀就利用这次机会,打着为太子报仇,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废黜了贾后,没过几天贾后就被毒死了。
获得胜利的赵王很快便即位称帝,他用孙秀为中书令。这个出身小吏的家伙成为全国威权最高的显赫人物。但孙秀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自己大权在握,便肆无忌惮,杀异己以泄私愤。潘岳与石崇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个。
齐王、河间王、成都王、常山王,四王协力共同反对赵王称帝,于是起兵讨伐,形成了压倒的优势,没过多久,就攻破洛阳,杀了赵王与孙秀,恭迎惠帝复位。齐王功劳最大,封大司马,加九锡,辅政。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二幕,赵王是八王中第三个离开人世的。
惠帝复位了,但是晋朝却不得安宁,而且越来越混乱。
四个王爷都立了“大功”,对权力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很难在和平共处了。一年后,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河间王首先发难,他上表称要联合成都王请在洛阳的长沙王剥夺齐王的权力,由成都王辅政,同时派手下大将张方领兵开往洛阳。
表到洛阳,城里就爆发了一场大混乱,混乱持续了三天三夜,长沙王大获全胜,并抓住了齐王把他斩了。
齐王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四个王。
长沙王在洛阳掌权了。起初他还征求成都王的意见,可日子久了,弟兄的关系就逐渐变坏起来。
又是河间王起兵讨伐长沙王,他派大将张方率兵七万,出函谷关向洛阳进攻。成都王积极响应,成都王手下谋士都劝他不要和兄长为敌,他一概不听,派陆机,统兵二十万,南下进逼洛阳。
这一回,仗打大了,打的时间长了,打到年底,竟还没结束。成都王兵力虽大,却屡战屡败。张方却很能打仗,但也有胜有败。战局陷入了相持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洛阳城内的东海王联络不愿意在打下去的宿卫将校,把长沙王扣留,第二天以惠帝的名义,下诏,开城停战。
张方入城,把长沙王放在火上,活活烤死。张方的军士看了,都觉的残忍,流下了眼泪。
这是“八王之乱”的第三幕,长沙王是“八王之乱”死掉的第五个王。
获得胜利成果的是成都王,他的军队战绩并不好,损失了六七万人,但是他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洛阳。被惠帝封为皇太弟,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很快局势又发生变化。
东海王宣布讨伐成都王,结果不敌成都王,战后惠帝被迎接到邺城。东海王北逃。
东海王逃到封地后,拒绝了成都王提出的和解的要求,于是,联络各方,意欲再起。东海王要破成都、河间二王,原本极为困难,但是都督幽州军事的王浚的插手,给他提供了机会。
这年七月,王浚联合鲜卑、乌桓的兵力,与东海王合作,南下攻邺城。成都王连战连败,准备拥惠帝退回洛阳,不料成都王的母亲不肯离开邺城,成都王不能当机立断,将士们都想快逃,见出发号令迟延不发,便自行离去。原来一万五千人的队伍,一下子只剩几十个人。成都王无奈,只带着几十个骑兵,护着惠帝坐的牛车,往洛阳而去。
洛阳的事情,一切都听张方的,没人肯听成都王的。张方把洛阳的财富抢劫得差不多了便想回关中老家。临走时,逼迫惠帝也去了长安。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由,起兵征讨河间王与张方,河间王见形势险恶,便想和东海王和解。张方知道自己罪大,恐怕和解以后,会追究他的罪,就竭力反对。于是河间王派人,以送信为名义去见张方,趁他看信的时候,把他砍死。
河间王把张芳的头颅送到东海王军前,请求和解。东海王不许,继续西进。河间王与成都王兵败身死。
这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幕,河间王与成都王是“八王之乱”中死的第六、第七个王。
东海王是“八王之乱”的最后胜利者。但是这胜利不能保存长久,不可能再恢复承平的时势了。
八王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开启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大混乱、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难辞其咎。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