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一些知识点,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随季节的变化。
(2)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
(3)地球公转运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个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形成。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
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
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
高度为
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
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
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
24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
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
“谷雨前后
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
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
月)
、夏(6、7、8
月)
、秋(9、10、11
月)
、冬(12、1、2
月)
③西方四季: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如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3、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周期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