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610

很多朋友对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和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创业,行动是实现梦想、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听人说,你是别人故事的听众,自己做,别人会成为你故事里的听众。那么你知道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吗?我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1

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凡是在“壹加壹”购置西服,还可以“终身保修”身材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可以拿来修改到合身。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扩展到了七间,还满足不了需要。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2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3

他是一个失败者、说谎的人、商场上的逃兵,没有人把他放在眼内,因为他根本没有与人争胜的条件。那么,苏宏达如何出人头地。没有本钱的创业,在成功的大道上遥遥领先,使公司每年赚取的利润超过50万元呢?苏宏达算不上年少有为,他35岁时,仍是工厂的一名杂工,每月收入仅可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还需要妻子替人家做些零散的缝纫工作,帮补家计。35岁,是宏达生命的转折点,一天,他经过住家附近的地产经纪公司,发觉里面的职员在打瞌睡。虽然那时楼宇买卖情况热闹,偏偏就只有那个地产公司一片冷清,门口张贴的楼宇资料也是寥寥可数,还附出公司的顶让消息。宏达突然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虽然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搞一些小生意,但岳母颇有积蓄,他决定跟她好好商量。开始经营业务的时候,他把顾客介绍费降至最低,只抽取其半成佣金。

另外,他采取“死缠烂打”的政策,不怕浪费唇舌,不断为上门的客户介绍适合他们的房子,不到最后一刻——对方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他决不轻易放弃。很多顾客前来地产公司想购买房屋,其实心中也没有什么主意,如果推销者懂得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顾客自然会一切依赖你,不愿再跑到别家地产公司选购的了。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4

不花任何一分钱就成功贩运整车果菜的成功例子:96年的时候,我来到刚刚大开发的城市——广州市,想在这里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一无文凭,二无技术特长又是个生手的我,找工作总是碰壁。身上的钱所乖无几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吃饭也成了问题。我也不敢再住旅馆,晚上只有找张报纸睡在马路边了。我当务之急是让自己生存,再去找发展。人生地不熟的我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一个肩挑李果的老汉走过来叫卖:先生:2元一斤,来点吧。什么?两元一斤??这在我家乡不过二三角钱呀!!!

我找到了水果批发市场,一问批发价也有1.2-1.5元的价,我惊得跳起来:老板,这东西我有很多,到我家乡来,我给你6角钱一斤怎样?水果老板:好呀,很乐意与你合作,我和你过去看看。第三天,我家门口张贴上一张收购李果的广告,上门售李果的人来来往往。这几天我赚了一万多元。尝到甜头,我常下广东。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5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却又要发展事业,许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投资生产,赚回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种经营谋略,也叫“负债经营,无钱走遍天下。”然而,时至今日,当人人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讲究许多技法。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资,别说摆脱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事业。没有本钱的创业,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开始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根本没动那钱,只是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归还。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归还日,他一样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待潘婶一再夸其“有信用”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己的打算办个”方便居民生活小卖店”的想法和难处。潘婶也真爽快,笑着安慰他:“放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问题。”就这样,岳亚贤凭着良好的“信誉”筹到创业资本。钱,是投资创业的硬资本,对于无钱或财力不足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个人存款,如果你这个商人有信誉,就永远不必为缺钱而发愁。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相关文章:

★3个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9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必看

★三个你不能错过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张凤武

★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80后夫妻白手起家创业励志故事

★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林奇身家60亿

★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李向军

★残疾人创业故事-白手起家身家数百万元

白手起家创业励志小故事(五篇)

1、选用“排炮战术”轰出一名千万财主

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开展成为时装规划公司,进而组成“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成为了具有20多家公司的大老板,财物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摆布。

开展如此敏捷显赫,除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以外,高明的操作商场的诀窍亦不行轻视。

“壹加壹”的工业包含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服装样式,布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怎样在迅捷的替换中把准商场的脉息是至关重要的。陈展鸿说,他选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规划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商场检查一下商场的需求状况,再依据榜首排炮的颤动作用,决议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控制地“炮击”商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商场总留有地步,决不“轰”得过火,恰到好处。陈展鸿的主见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就餐相同,某种东西一会儿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爱好。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没有本钱的创业,假如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今后的商场则难以翻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热销时,下一个新种类又成熟了,这么,就能够不停地以“快”和“新”轮流轰炸商场。

为确保“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征,陈展鸿非常注重信息,并力求在最短的时刻内把信息成为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样式就有20种之多。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商场稳操胜券。商场的真实操纵是顾客,只要赢得顾客,才干赢得商场,才干确保“轰”得有力。

所以,“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方法。出国访问的、成婚的和一些身段特殊的顾客,能够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级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方法。出国访问的、成婚的和一些身段特殊的顾客,能够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级西服。凡是在“壹加壹”置办西服,还能够“终身保修”身段发胖的、不合身的西服还能够拿来修改到合身。这招“壹加壹”专营西服的服装店由一间拓宽到了七间,还满意不了需求。

2、一名杂工一年赚了50万元

他是一个失败者、扯谎的人、商场上的逃兵,没有人把他放在眼内,由于他底子没有与人争胜的条件。那么,苏宏达怎样高人一等。没有本钱的创业,在成功的大道上遥遥领先,使公司每年赚取的赢利超越50万元呢?苏宏达算不上年少有为,他35岁时,仍是工厂的一名杂工,每月收入仅可保持一家三口的生活,还需求老婆替人家做些零星的缝纫作业,帮补家计。35岁,是宏达生命的转折点,一天,他经过住家邻近的地产生意公司,发觉里面的员工在打打盹。尽管那时楼宇生意状况热烈,偏偏就只要那个地产公司一片冷清,门口张贴的楼宇资料也是寥寥可数,还附出公司的顶让音讯。宏达突然灵机一动,以为这是不行多得的好机会,尽管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搞一些小生意,但岳母颇有积蓄,他决议跟她好好商议。开端运营事务的时分,他把顾客介绍费降至最低,只抽取其半成佣钱。

别的,他采纳“死缠烂打”的政策,不怕糟蹋口舌,不断为上门的客户介绍合适他们的房子,不到最终一刻——对方总算找到自个抱负的房子,他决不简单抛弃。很多顾客前来地产公司想采购房子,其实心中也没有啥主见,假如推销者懂得捉住他们的心思缺点,真心实意为他们效劳,顾客自然会全部依靠你,不愿再跑到别家地产公司选购的了。

3、借鸡生蛋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缺乏却又要开展作业,很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出资出产,赚回钱来,开展壮大自个的实力。这种运营策略,也叫“负债运营,无钱走遍全国。”可是,时至今日,当人人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考究很多技法。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底子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财物的私营公司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做不做都36元的薪酬,甭说脱节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作业。没有本钱的创业,想到街坊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开端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底子没动那钱,仅仅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偿还。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偿还日,他相同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刻曩昔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待潘婶一再夸其“有诺言”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个的计划办个”便利居民生活小卖店”的主见和难处。潘婶也真直爽,笑着安慰他:“定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疑问。”就这么,岳亚贤凭着杰出的“诺言”筹到创业本钱。

钱,是出资创业的硬本钱,关于无钱或财力缺乏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自个存款,假如你这个商人有诺言,就永久不必为缺钱而忧愁。

4、腰缠百万的有钱人

黄光裕总算理解了这个理儿。22岁的广东汕头小伙子还没大摸清赚钱的门路。他是做家电批发的,老家那本地商行树立、竞赛剧烈,他觉得生计地步巨细,一口气向北,直跑到内蒙古。内蒙古很大,黄光裕转悠了一年,没做成多少生意,却从内蒙人的厚诚品格中学到了赚钱的诀窍。1987年春节前,他从内蒙古转道北京回汕头的家里过年,由于春运车票严重滞留了几天,闷着没事,就在北京城里逛电器行,遇到和气的店员,老板,就试着联系点事务。

凭着厚诚品格,黄光裕不“黑”不应赚的钱,把赢利最大限度地让给客户。没有本钱的创业,连黄光裕自个也没料到,三天逛下来,竟然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订货单。真是喜从天降。黄光裕感到自个摸到了生意的诀窍,也摸到了财富的大门。人世正路须英勇。转过年来,黄光裕说干就干,与北京人合资在牛街兴办国美电器商行。尽管谈不上多大的实力,黄光裕却端得出真实的咱们风姿,他进最佳、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人的黄光裕。黄光裕凭的是厚诚,赢得是诺言,做的是生意。他的批发事务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一年以后,他又干起了零售,零售业比批发屑细。竞赛也愈加剧烈,各家电器商行老板煞费苦心、招徕顾客,各有各的高招儿。没有本钱的创业,黄光裕听凭商海变幻,依然抱定自个的老主见,扎扎实实地傅诺言。并且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诚了,竟然自个设起了“维修站”,只要是他店里卖出去的产品,都能够享受他的“亚华电器效劳中心”的售后效劳。现在,黄光裕的汕头国美公司总公司在北京有7个分公司,年收入达数千万元之巨,而他自个也早已是腰缠百万的有钱人了。

5、从漂泊汉到百万财主

冯志久原是一名漂泊汉,处处漂泊,虽含辛茹苦,却穷得叮当响。1990年,冯志久跟从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儿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能,工厂不收他。冯志久穷极无聊,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大家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样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就餐的小店呢

所以,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天天中午和黑夜担起两桶饭菜,往漂泊的人群中推销,一全国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肆,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倒闭了。

冯志久的小饭馆一倒闭,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很多的顾客,他运营首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馆快餐时值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概为1元。没有本钱的创业,1元钱就餐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以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拓宽门面,天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概一元一份。

这么,天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他挣钱的微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计划的好,也能够赚几角钱,假如天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一个漂泊汉变得如此精于运营。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称他“1元钱大享”。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案例(2)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案例篇二

创业征途上每迈出一步,都提前周密部署。这个弱小的闽南农村女孩精心“设计”着自己早教创业的每一个步骤。林留芳的创业经历,似乎少了些冲动,但毫无疑问她的规划意识却不同于其他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会给青年创业者带来不少启示。

屡屡转折萌生创业冲动

从一个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激情澎湃的创业者,虽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内的三次“转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她坚信自己所熟稔的艺术专业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

在读大二时,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她接到这样一份兼职家教:要将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男孩送上电子琴大赛赛场,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男孩子最终获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从小就向往教师职业的林留芳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信心。从此,她开始更多地接触音乐兼职家教,也愈发感觉到艺术培训市场极为广阔,开始有一种朦胧的创业冲动。

然而,仅有的那点冲动显然没将林留芳推向创业浪潮。大学毕业那年,经过为期三个月、“20∶1”的残酷竞争,她进入厦门一家知名的教育机构,成为幼儿部的一名教师。但是,因为感觉到全封闭的教育模式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岗位出现脱节,三个月后,她果断放弃了月薪超过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旋即,进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她每天重复着接电话、接待学生、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不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培训机构有不少都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她再次主动“下岗”。

日日走访“生”出创业好项目的计划

积蓄了足够的创业冲动能量,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主人公不同的是,林留芳却一点也不冲动。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对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2004年年底,她开始酝酿周密的创业计划。接下来的日子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姑娘蹬着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走过每一条街道,钻进每一个巷子,拜访每一所学校、闯入每一个小区,在跟保安聊天的过程中掌握小区的入住率、学校的就学率。白天在外调查,晚上分析数据。悄无声息的三个月后,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场调查,撰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一个饭后的夜晚,林留芳将这本计划书递向父亲。作为长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女儿。多年经营菜摊子,家里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创办一个艺术培训中心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一夜,父女俩有了一次长谈。“孩子,这就当是提前给你的嫁妆吧。”最终,父亲将一张有2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着父母劳作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林留芳告诉自己:创业只许成功。从此以后也拉开了这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的序幕。

“步步为营”赢得持续运作

然而,20万元启动资金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更需要一种谋略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为了租到自己花了两个月才找到的颇为看好的办公场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东的办公室。可对方张口就要她将整幢5层楼全部租下来,压根没将她这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10多次推门而入,每次都被“请”到门外。然而,“认死理”的她还是赖在门口,拉着对方的员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楼层,必将带动整幢楼走向热租。最后对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动,双方签下合约。

如果说租场地靠的是“步步为营”以理服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广告位“争夺大战”似乎靠的是胆识。林留芳的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后,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进来,整幢楼被抢租一空。随之而来的是,外墙广告位变得炙手可热,费用水涨船高。由于费用偏低,对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换她的广告。虽然遭到拒绝,但仍有一家相当强势的企业乘虚而入,派5个工人偷偷地将艺术培训机构的广告“摘”了下来。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的林留芳也丝毫不示弱,一边脚踩广告牌讨要说法,一边报警求助。当时,一个体重不过40公斤的弱小女子与5个大男人怒目相视。经过协调,她保住了其中一个广告位。林留芳感叹,当时斗胆做点挣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更为关键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阵脚。

同时,一股不言败的坚韧劲让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业危机。精打细算,折腾了几个月,培训机构的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可林留芳已经是身无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筹划着每一分钱的开销。房租和工资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训费。可是因为名不见经传,出现招生难,刚起步时她的培训机构里老师比学生还多。这些老师都是她好不容易从各地挖过来的,深谙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将人留住。本来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处举债。

正是靠着自己规划意识和敢拼的韧劲,她的培训中心已经从雏形迈向机构化运作,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敞。如今,已经有356名学生从她的艺术培训中心走出来,走进艺术的海洋。

林留芳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冲动,有规划有韧劲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案例篇三

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07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当他揣着荷包里勤工助学赚下、仅有的200元去市中心准备闯世界时,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滨江东“天价”的楼盘让他顿时蒙了,“我到底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在这个城市容身?”于是在很多同学还在尽情享受大一优哉游哉的校园生活时,潘文伟开始赚外快,做家教、推销信用卡、卖T恤……

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07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10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经商关键点:小本钱并不一定不能成就大事业,关键在于你的思路。

关于本次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和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