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可靠性工程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19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可靠性工程和可靠性工程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可靠性工程以及可靠性工程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可靠度的可靠性工程的发展

可靠性工程(可靠性工程师)

萌芽阶段: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研制V1火箭中提出了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理论,据此V1火箭的可靠度达到75%。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60%的机载电子设备运到远东后不能使用,50%的电子设备在储存期间就失效。美国海军有16、7万台电子设备,每年需更换100万个电子元件,其中电子管的更换率比其他元件高5倍。1943年美国成立了“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诞生了。

可靠性工程创建阶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发现,不可靠的电子设备影响战争的进行,而且需要大量的维修费用,每年的维修费是设备采购费用的2倍!军方和制造公司及学术界都卷入了可靠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12月美国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专门委员会”,到1952年3月便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建议:

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方法被接受和应用于航空电子系统中,可靠性工程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改善可靠性管理,建立了可靠性研究中心,美国于1965年颁发了《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大纲要求》,可靠性工程活动与传统的设计、研制和生产相结合,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罗姆航空发展中心组建了可靠性分析中心,从事与电子设备有关的电子与机电、机械件及电子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包括可靠性预计、可靠性分配、可靠性试验、可靠性物理、可靠性数据采集、分析等。

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发展可靠性试验方法。主要研究设计了统计试验方案及抽样方案,颁发了《失效率抽样方案和程序》、《可靠性试验,指数分布》(1967年修改为《可靠性设计鉴定试验及产品验收试验(指数分布)》)、《寿命和可靠性试验抽样程序和表格》等。

发展可靠性预计技术,颁发可靠性预计手册标准。在收集了大量现场和试验的失效数据后于1962年颁发了《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次年修改后作为飞机、导弹、卫星及电子设备研制各阶段可靠性定量预计的标准。

建立了有效的数据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可靠性数据中心、安全中心、相继在美国军队和科研机构建立,并且于1966年形成了全国数据交换网络。

重视维修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美国每年用于武器系统维修的费用90亿美圆,占国防预算的1/4。罗姆航空发展中心在50年代末开始了3年的维修性研究计划,研究影响维修的因素、发展维修性验证和预计技术。1966年颁发了《维修性大纲要求》、《维修性鉴定、验证及评估》、《维修性预计》等标准。

各国相继开展全面的可靠性工程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从技术上、组织上采取措施促进了可靠性工程的发展,1962年出版了较完善的教科书《可靠性及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建立了由总工程师领导的可靠性组织机构和有关的试验室,研究成果K-S统计检验法和马尔可夫过程为国际公认,采用余度技术、降额技术、提高原材料和专门电路等措施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弥补了电子元器件的不足。他们大量引用了美国的可靠性军用标准。法国的可靠性工程强调了集中管理,重视元器件的可靠性研究,成立了“电讯委员会”,以协调各部门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建立中心验收试验系统,在电讯委员会监督下由制造商对批生产产品进行可靠性验收试验,以节省经费。1962年在国立电讯研究中心建立了可靠性中心,负责收集、综合、出版可靠性资料,收集、分析、处理及分配可靠性数据,研究可靠性试验方法。

可靠性工程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美国国防武器系统的寿命周期费用问题突出,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可靠性工程是减少寿命费用的重要工具,进一步得到发展,日趋成熟。阶段特点是:1建立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2成立全国统一的可靠性数据交换网。3改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方法。更严格、更符合实际、更有效的设计和试验方法被采用。发展了失效物理研究和分析技术,如FMEA发展为FMECA。更加严格的降额设计。

我国可靠性工程发展情况:引进早,引用较扎实,有活力。20世纪60年代初电子部成立了“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进行了可靠性评估的开拓性工作。1965年在钱学森科学家的建议下7机部成立了可靠性质量管理研究所。航天产品采用严格筛选的“七专”元器件。20世纪70年代中因中日海缆需要,电子部开展了高可靠元器件验证试验,发展为加速寿命试验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不少大学举办了可靠性学习班培训在职人员,以后开设可靠性课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自1984年起,组织制定、引进、颁发了可靠性和无限小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军工企业开展了可靠性补课工作,进行产品可靠性增长工作,军方开展了可靠性评估和分析工作,电子部5所建立了可靠性数据中心。

可靠性工程展望: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延伸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可靠性工程也相应快速发展,主要表现是:观念改变。企业领导的观念由过去的“要我重视可靠性工程”变为现在的“我要十分重视可靠性工程”。可靠性工程被社会广泛接受,大学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列为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可靠性知识将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许多产品明确了可靠性定量指标和重要的广告词。

可靠性工程从军工企业发展到民用电子信息产业、交通、服务、能源等行业,从专业变成“普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ISO认证过程中可靠性管理被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有关可靠性的专业技术标准被重新梳理,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之中,成为“说到的必须做到”的管理条文。

在可靠性技术方面,发展十分迅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起,至2003年10月“神舟”5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止,共投资190亿元。飞船的运载能力是3人、300千克、7天。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设计有自主故障判断、自主功能重组能力,在空间即使被撞击破裂,舱内压力仍可保持15分钟,确保航天员更换航天服的时间。参加研制的院所共110个,有3000多个单位参加了产品制造。总共生产了:一个试样、4个正样和5枚运载火箭。“神舟”5号飞船直径2.5米,其上共有600多台仪器、10万个元器件、8万个接点,软件共有70万条程序,其中20%用于正常运行使用,其余都是为出现故障时处置使用的。在发射上升段设计了8种故障模式,运行回收段设计了108种故障模式的处置方案。

可靠性工程应该从什么阶段开始

什么是可靠性工程?

衡量系统可靠性有三个重要指标。①保险期:系统建成后能有效地完成规定任务的期限,超过这一期限系统可靠性就会逐渐降低。②有效性:系统在规定时间内能正常工作的概率。概率的大小取决于系统故障率的高低、发现故障部分的快慢和故障修复时间的长短。③狭义可靠性:由结构可靠性和性能可靠性两部分组成。前者指系统在工作时不出故障的概率,后者指系统性能满足原定要求的概率。

系统可靠性不能仅仅依靠对系统的检验和试验来获得,还必须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加以保证。首先,设计是决定系统固有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制造部门力求使系统达到固有的可靠性,而管理则是保证系统的规划、设计、试验、制造、使用等阶段都按科学的程序和规律进行,即对整个系统研制实行严格的可靠性控制。

什么是可靠性工程

“可靠性工程是指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贯穿了产品的论证、方案、工程研制、生产和使用保障等寿命周期过程”

上面的是理论上的解释,实际点就是通过“管理”和“技术”这两条路,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最小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以满足实际的要求,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当然上面主要指的是民品,军品领域(比如说,航空和航天)是基本不计成本的做实验来保证产品可靠性的,比如咱们的神州系列飞船,呵呵~~

关于可靠性工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