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险为夷歇后语是什么?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920

化险为夷的歇后语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变成平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描写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险为夷歇后语是什么?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是什么

“化险为夷”:

(一)解释

1、字解释

险:危险,艰难险阻;夷:平坦、平安。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夷有三种含意:(1)平坦,平安;(2)破坏建筑物(使之成为平地)例: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例:夷族。其中,在化险为夷中,这个夷字为第一解,既化险境为平安。

2、词解释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变成平安。

(二)出处

唐·韩云卿《平蛮颂序》:“变氛沴为阳煦,化险阻为夷途。”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

(三)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指危险的处境变成平安

(四)示例

除夕遇险的一幕,自然又回忆起来,但我们这一次是了,虽然费了一些周折。(郭沫若《革命春秋·南昌之一夜》)1990年《商丘地区建筑志》:“袁家山又称吕祖庙,是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纪念他渡江时化险为夷而建成。”

(五)正反词汇

1、近义词

转危为安逢凶化吉绝处逢生虎口脱险有惊无险转败为功转败为胜起死回生

2、反义词

火上浇油弄巧成拙雪上加霜危如累卵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

(一)有关“空城计”的'歇后语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但切忌多次使用。

(二)作为成语的“空城计”

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用法作宾语;指欺骗对手。

实例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这“空城计”也有失手的时候。

英文presentingaboldfronttoconcealaweakdefence。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引证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不限于守城。明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按系民间传说)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大堂上面那里有甚么机关枪呢?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要空得厉害的,是老卒残兵的影子都不见一个。”茅盾《子夜》十六:“周仲伟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似的笑退了那八个代表。

(三)作为典故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首先提出诸葛亮的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引用。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歇后语什么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这句歇后语是: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化险为夷,谓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语出清代义水《富尔敦发明轮船弹词》:“除非将船用铁做,驾用机器不用人,方才千妥并百稳,化险为夷不受惊。”

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

化险为夷,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

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悬崖上勒马————化险为夷

孔明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拓展摘抄

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肚皮上磨刀————冒险;危险;好险

断了腿的青蛙————跑不了(比喻某项任务或某件事情很保险,很有把握。)

钢头戴铁帽————双保险

光着脚板踩玻璃碴儿(小碎块)————走险

狐狸给鸡拜年————不怀好意;阴险歹毒

惊险小说————危言耸听

砍柴刀刮脸————手艺高;冒险;危险;好险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老太太过溜冰场————走险

癞蛤蟆生蝎子————一窝更比一窝毒(比喻一代比一代阴险、歹毒)

老虎咧嘴笑————阴险歹毒

骆驼过独木桥————步步有险;一步三分险

木排过险滩————顺流而下

嫩竹扁担挑瓦罐————担风险

骑老虎走冰山————好险;冒险;危险

切菜刀背上翻跟头————武艺高;本领高;好险

切菜刀剃头————好险;冒险;危险

墙头上跑马————路子窄;好险;转不过弯;寸步难行;没多大奔头;难转弯;危险

舌头磨剃头刀————冒险;危险

手榴弹捣蒜————危险;冒险

榫(sun)头钉铁钉————双保险

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拓展精选

踏在薄冰上————好险;冒险;危险

剃头刀擦屁股————好险;危险

挑雷管上山————担风险

挑着缸钵走滑路————担风险

铁拐李走独木桥————够戗(够受的);走险

铁人带钢帽————双保险

瞎子踩高跷————盲目冒险

瞎子过独木桥————盲目冒险;死路一条

悬崖上勒马————化险为夷

夜里攀险峰————不顾生死

孕妇过独木桥————铤(挺)而走险

纸糊的扇车————担风险

拽着茅草打滴溜————承受不起;险乎得很

拽着树叶打滴溜————险乎得很

着地游泳————保险

走锅边路————太危险

嘴上安拉锁————说话保险

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

最险恶的地方————穷山恶水

百岁老人攀枯枝————够危险的

百岁老翁攀枯树————好险;冒险;危险

保险柜挂大锁————万无一失

保险箱————铜墙铁壁

保险箱锁票子————一张不漏

鼻梁骨上推车子————铤而走险

形容化险为夷的歇后语拓展推荐

暗滩上行船————危险性大

板凳上放鸡蛋————不可靠;好险;危险

保险柜里安家————图的是安全

保险柜里安雷管————暗藏杀机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

扁担上搁鸡蛋————好险

扁担做桅杆————担风险

脖子上挂镰刀————好险

脖子上磨刀————危险到顶

跛子爬山————一步三分险;步步有险

踩虎尾,踏春冰————冒险

豺狼朝羊堆笑脸————阴险歹毒

穿钉鞋外搭拄拐杖————双保险

穿木屐过摩天岭————走险

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

戴斗笠打伞————双保险,多此一举

刀尖上翻跟头————不怕死;好危险;冒险;好险

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比喻干冒险的事。)

电线杆上耍把势————艺高胆大;武艺高;本领高;险得很

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