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米开朗基罗摄影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个人经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米开朗基罗摄影以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个人经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个人经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出生在意大利北方艾米利亚-罗马涅的历史名城费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学取得经济学学位之后,他开始为费拉拉地方报纸《IlCorrierePadano》写作,成为电影记者。
1940年安东尼奥尼搬至罗马,为杂志《电影》(Cinema)工作。该杂志是官方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刊物,由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儿子Vittorio主编。而安东尼奥尼在数月之后就被开除。之后他进入罗马电影实验中心(TheCentroSperimentalediCinematografia)去学习电影技术。
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1939-1940年担任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开始撰写剧本。第一部影片
1942年,他与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Rossellini)合作写出《飞行员的归来》(Unpilotaritorna)的剧本,也在EnricoFulchignoni的电影《IdueFoscari》之中担任助理导演。1943年,安东尼奥尼去法国协助马赛尔·卡尔内拍摄《夜来恶魔》(LesVisiteursdusoir,又译为《夜间访客》或《夜间来客》)。安东尼奥尼在1940年代开始拍摄短片,《波河的人们》(GentedelPo)是说在波河贫穷渔夫的故事(安东尼奥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这些短片是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的风格,有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纪录片的研究。
然而,安东尼奥尼的第一部长片《爱情编年史》(Cronacadiunamore,又译为《爱情纪录》、《爱情故事》、《爱的故事》、《爱情纪事录》或《某种爱的记录》,1950年)借由描写中产阶级而逃脱了新写实主义。他继续创作一系列的影片:《失败者》(IVinti,1953年),是叙说在不同国家(法国、意大利与英国)所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Signorasenzacamelie,1953年)描述一个年轻的电影明星与她的堕落;以及《女朋友》(LeAmiche,1955年)叙述都灵的中产阶级妇女。《公路之王》(IlGrido,又译为《喊叫》、《流浪者》、《呐喊》,1957年)重新回到工人阶级的故事,叙述一个工厂的工人和他的女儿。每一个故事都与社会异化(socialalienation)相关。
英语电影
安东尼奥尼接着与制作人卡罗·庞蒂([CarloPonti)签约,使未来三部电影可以以英语发音而被米高梅公司发行。首先,以英国为背景的电影《春光乍现》(Blowup,又译作《放大》,1966年),造成了空前的成功。虽然它处理“客观标准的不可能性”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却非常的成功与卖座,当然电影中明显直接的性爱画面也对票房有帮助。这部电影是由影星大卫·汉明斯(DavidHemmings)与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
在第二部英语电影《无限春光在险峰》(ZabriskiePoint,又译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或《死亡点》,1970年)中,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将背景设在美国。这部电影虽然电影配乐包括了当时流行的艺人如PinkFloyd乐团(他们为了这部电影特别写了新歌)、死之华合唱团(GratefulDead)与滚石乐队,但是却没有前作来的受欢迎。影片描述反传统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但却因新手演员单调的表演而饱受严厉批评。
由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的第三部英语电影《过客》(Professione:reporter,又译作《职业:记者》、《旅客》,1975年)受到评论家的赞扬,但在票房的表现依然无力。这部影片许多年没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在2005年10月在部分的戏院档期重新放映并且接着发行DVD。
晚年作品
1980年,安东尼奥尼拍了《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MisterodiOberwald),这是一部在色彩电子处理上的实验:先用电视摄影机拍摄(使用625线、50图场的格式),再转成胶卷,跟一般直接用胶卷底片拍摄的手法不同。这也是首度用电视摄影机(video)拍摄一部长片,可说是数位电影的先锋。该片由时常与安东尼奥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维蒂(MonicaVitti)主演,改编自尚·科克托(JeanCocteau)的故事《双头鹰之死》(L'aigleàdeuxtêtes)(尚·科克托于1948年拍过同名电影《双头鹰之死》)。
电影《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zionediunadonna,1982年)在意大利拍摄,主题又再次处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议题。
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让他半身瘫痪,无法言语。然而,他继续拍片,包括与文.温德斯(WimWenders)合拍的《云上的日子》(Aldilàdellenuvole,又译为《在云端上的情与欲》,1995年),将他的四个短篇故事改编搬上银幕。文.温德斯担任候补导演,并负责拍摄四段影片中的桥段。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与《三轮车夫》(Cyclo)同时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Prize)。
同年,他获得美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给他的是杰克·尼科尔森。数月之后,小金人被夜贼偷走,后来又被偿还。在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现》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剧本奖。
国际闻名
在电影《女朋友》(LeAmiche)之中,安东尼奥尼实验了原创的新风格:他放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而以一系列表面上无关连的事件来表现,并大量运用长镜头。
这样慢步调的风格很可能让人感到沮丧并失去往前的动力。然而安东尼奥尼在作品《情事》(L'Avventura,又译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之中回归到这样的风格,也使他第一次在国际上闻名。虽然这部影片在戛纳影展毁誉参半,但是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艺术电影院受到相当大的欢迎。1962年,英国的《视与听》(Sight&Sound)杂志将《情事》列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东尼奥尼接着拍了《夜》(LaNotte,1961年)与《蚀》(L'Eclisse,又译为《欲海含羞花》,1962年)。由于这三部影片风格类似,而且都是讨论关于人类在现代世界的异化,所以通常被合称为是“疏离(爱情)三部曲”。刻画现代人因缺乏有效沟通而苦闷、孤独,转而寻求爱情以寄托心灵。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无形的隔阂之墙而爱情挫败,陷入绝望与更深沉的孤独中。
他第一部彩色电影,《红色沙漠》(IlDesertorosso,1964年)处理了类似的议题,所以有时候这部影片也会被当作是第四部曲。
1940年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剧情长片处女作《爱情故事》,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关注于人际关系,视觉上也发展出“反电影”倾向,即一种“内心电影”。《蚀》、《放大》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红色沙漠》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为什么没割包皮
这里面估计有很多历史原因。
大卫是犹太人。根据犹太人律法,男孩出生第八天必须进行割礼。历史上的大卫绝对是行过割礼的人。而且,从现在医学角度已经证明,做过这种“割礼”手术的男性,患生殖器疾病的比例大大低于不做这种手术的男性,据说现在西方有些国家也有这样的手术,大约是征求父母的同意后为孩子实施手术。医学也证明在孩子出生第八天,此处的血小板数量最多,在这个时候行割礼最容易恢复。
但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是罗马大公教会控制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在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小亚细亚到东欧一带,都是基督教区。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男子不必按照犹太教律法实行割礼,主要原因是使徒保罗说割礼不能证明人内心对上帝是否真正顺服,不能用割礼来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真犹太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废除”了割礼的表面意义,而追求“割礼”的属灵意义。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并不强调男性必须要实行“割礼”也是可能的。
在公元十世纪前后,基督教各地教会教权并不统一,为了防止有人曲解圣经、制造异端,教会将圣经解释权“收”归各地大主教,因此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基督徒没有机会阅读圣经,对圣经知识较少认识,都是通过主教的讲解来了解圣经的内容。米开朗琪罗应该也是这样的基督徒,那么他对于“割礼”的问题可能也不是很清楚。
不排除米开朗琪罗曾看到过希腊古风时期的艺术作品,因此他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强调正确的人体解剖结构、人体艺术美,他的作品完全依据写实基础,着力表现人体美,也很正常。
当时美术工作还停留在作坊制,艺术家对人体的认识,是依靠模特写生来了解,作为模特的男性如果也没有经过割礼,那么米开朗琪罗所绘制、雕塑的作品中的男性没有行过割礼,也就很好理解了。
补充下:
既然有人提出大卫的阴茎看起来显得小,这里是有比较专业的解释:
我们观察一下应该不难发现,从这种平视的角度看这尊雕塑,会注意到大卫显得很“小个子”,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卫的肩部以上显得大了,特别是头部。因为这尊雕塑体积很大。米开朗琪罗预料到,当这样一尊很大的雕像被摆放在公开场合后,人们必须仰头观看,根据透视规则,如果按照正常比例来塑造,雕像的头部就会显得很小。因此米开朗琪罗在进行雕刻的时候,有意将头部加大,以配合观赏者视角的接受能力。
所以在我们用这种平视角度看到人体下半身局部显得小,原因是头部显得大,这是一个视觉对比产生的现象,作者当年可没想到现代的摄影技术可以弥补观察角度的不足,所以他当时刻意追求的效果,现在看来就显得突兀。
摄影大师布列松教你如何构图
导语:脱口秀主持人CharlieRose曾在巴黎访问布列松,问她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布列松毫无思考的回答:“几何图形。”下面我们会看到布列松如何运用透过关景窗看到的所有人事物,以“几何图形”的特性去构成他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1.主从关系
任何拍过照的人都知道,将明亮的主体放在阴暗的背景上,或是将阴暗的主体放在明亮的背中,让你想要从照片里凸显的重点从背景跳出来,将想要凸显的“主题”表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某个对象在照片中摆的又大又前面,或光圈全开用所谓的散景(就是背景糊的跟奶油一样,巴黎八里分不清的那种),如果我们将布列松的作品处理成模糊状态,还是可以清楚看到他想在照片中表达的主体,或主题。拍摄时要清楚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从,这样欣赏照片的人才知道往哪儿看。
除了参考照片之外下面还有一幅画来说明主从关系,这幅画的重点是“战争”,各位看这幅画的反应应该跟我刚开始一样,这到底在画什么鬼东西,主题在哪儿?但如果看看下面的分析图,就知道这位画家安插了一堆“矛”在画中,他想凸显的主题是“战争”,所谓的主从,并不是只有清楚的主体跟衬托的背景,而是有技巧的将“主题”从照片中凸显出来。通常街头场景是很杂乱的,明显的主从关系就变得更重要了。听起来很简单吧?下次试试看吧。
2.寻找相似处
这是街头摄影师很喜欢的取材方式,除了画面会产生有趣的主题对比之外,摄影师也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将画面中的故事性加强,例如下面的这张照片,抱着小孩的母亲从画面中切掉了,一般我们看到这种母亲及小孩的照片会被他们的表情以及所谓的亲情吸引,但各位有没有发现这张照片中母亲的.手指,小孩干枯的肋骨,手指及手臂,与后方马车轮子的骨架产生强烈的呼应?这张照片的主体是“骨架/骨头/Bone”,摄影师想凸显的主题及故事是那个瘦弱小男孩干枯的身子。若摄影师将妈妈的脸也拍进去,观众会被误导摄影师想表达的重点,会被母子间的亲情所吸引,也许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摄影师更想表达的是因为饥荒而痛苦瘦如柴骨的小男孩。
像前面说到的,通常在街头摄影时我们会忘了背景,而专注在前方的主题,街头上有很多线条,形状,颜色,若我们能在拍摄时也将背景考虑进去,那照片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也会让我们的作品构图大大进步。
3.善用光影
街头摄影有着其他摄影风格没有的优势,就是丰富多元的光源。有经验的街头摄影师很善于观察光源,他们善用光与阴影的关系来凸显主题,光与暗强烈的对比,除了能将亮处的主题更凸显之外,也能强化阴影处的对象,善用光影可以让照片的层次变得更丰富。
我自己在尝试这种街头光影的运用时有个方法可以强化光线与阴影的关系,就是将光圈条到最小,然后对着亮处测光,这样能让明亮的地方与阴暗处的对比变得更强。
4.学着等待
讲到街头摄影大部分的人会想象一个摄影师带着相机不断地在街头移动,像只老鹰般飞翔着以犀利的眼神寻找着拍摄对象,但这种印象只对了一半,其实街头摄影另一个技巧是像猎豹般的“等待”,等待对的时机,等待时间,空间都对了的时候再出手按下快门拍下决定性的瞬间。
如果各位多看一些布列松的作品,会发现他很善于捕捉那些瞬间,很多照片看了会让人产生“怎么那么刚好?”“布列松的运气真的很好,可以拍到那么多精彩的瞬间”之类的赞叹,这些精彩瞬间背后的秘密在于,布列松知道如何在对的地方适时等待对的人事物进入他的画面。
很多人在刚开始街头摄影时,包括我自己,都会不断忙于“寻找”拍摄对象,认为街头摄影就是去“捕捉”并抢拍很容易错过的画面,但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另一半的技巧是要学会细细地观察,耐心地等待,去“创造”那你想要的画面,例如你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场景,那就请你试着站在那边等待,等待一个有趣的人走过,透过观景窗观察,等待对的时机然后快速按下快门。街头摄影并不只是“捕捉”画面,也包括“创造”画面,而创造画面的秘密就在于有技巧的“观察”及“等待”。
5.了解对角线
在摄影教学最常听到关于“画面比例”上的说法是“黄金三分法”,就是将画面切割成三等分,重点落在其中一个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布列松的作品鲜少看到这种比例,他运用的画面切割法是“重迭正方形”,就像下图一样,整个画面的比例可以切割成两个正方形,但中间是重迭的。
各位如果看看下面的一些照片,并试着用上面这个示意图的切割方式来看布列松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所谓“重迭正方形”的构图方式构成。而且除了“重迭正方形”构图之外,他大部份作品的构图也是以“对角线”的方式呈现,试着在他的摄影作品上拉一条对角线,例如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主体都落在这条对角在线。布列松元身是学绘画的,因此他的构图基础很扎实。
记得在美国读书时有一堂课专门在分析文艺复兴时的画作,上了几堂课之后我非常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画作里都充满着大量的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等,每张画作的主体都落在几何图形的线条上,自己从来没想过可以将绘画中的构图运用在街头摄影上,看完布列松的作品,并回想自己过去学习过的绘画鉴赏基础,现在晚上十一点半却想抓起相机往外冲了。
结论
各位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一位脱口秀的主持人CharlieRose曾在巴黎访问布列松,问他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吗?针对这个问题布列松回答:“几何图形。”其实后面主持人接着又问了个问题:“你的摄影天份是天生的吗?”布列松回答:“这是需要被培养的”。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句话:“假设人们知道我为了掌握绘画技巧而如何疯狂努力的不断练习,那他们看到我杰出的作品时就不会觉得太惊讶了。”
所有技巧都是要经过练习的,包括街头摄影,像是观察,构图,等待,何时按快门,盲拍的对焦,融入街头的节奏,在随机的光源下掌握最好的光圈等等等等,都是可以透过长时间的练习加强掌握度,前面提到布列松也并非刚开始摄影就能拍出那么多经典的作品,他拍了不知几万张,才能有一些让人们赞叹的作品。记得一位街头摄影师分享过他的经验,他说一年可能拍上一两万张照片,但真正让他满意并想要分享出来的作品也许不到十张。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