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哲理(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哲理摘抄)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570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来看,故事都是整个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知识传承的主要途径,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哲理(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哲理摘抄)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1:拒不受鱼

公孙仪做过鲁国的相国,他很爱吃鱼,因此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后,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

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

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

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口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2:李离殉法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李离执法如山、公正不阿,视法律比生命更重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李离断案,一向都是细致入微,极其认真,所以他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可是有一天,李离在查阅过去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起错杀的冤案,他感到惊骇不已,惭愧万分。他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不但不配再做执法的长官,而且给国家的法律抹了黑。于是,李离让手下人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请求晋文公将自己处死。

晋文公对李离这种严于律己的行为十分赞赏,也为他的诚心实意所感动。晋文公不但没有怪罪李离,还亲自为他解开身上的绳索。

晋文公劝李离说;“这件案子是下面搞错的,并不是你的罪过。再说,我们每个官员的职务有高有低,因此我们的处罚也该有轻有重。何况这件案子又不是你直接办理的,我怎么能怪罪于你呢?”

可是李离依然长跪不起,他坚持说:“臣下的官职最高,从没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属;平时享受的俸禄也最多,也并没有把俸禄分给下属。今天我有了过错,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呢?现在出了错案,我理当承担罪责。还是请大王将我处死吧!”

晋文公有些不高兴了,说:“你认为下属出了问题,责任在你这个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逻辑去推断,那不连我也该有罪了吗?”

李离回答说:“我是掌管刑罚的最高长官,国家法律早有规定:判错刑者服刑,杀错人者要被杀。大王信任我,将执行国家刑罚的重任交给了我,而我却没能深入调查,明断真伪,以致于造成了错杀无辜的冤案,按法律我应受到处置,因此处死我是理所当然!如果我不自觉伏法,那法律的尊严还能受到别人重视吗?”

说完,李离猛地从卫士手里夺过宝剑,使尽力气朝自己挥去,顿时鲜血迸溅,气绝身亡。

晋文公阻拦不及,好长时间都唏嘘不已。

李离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实践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3:亡国怨祝

晋国的中行寅面临大敌,家族就要被人灭亡了。他急忙找来给自己负责祭祀的太祝,准备问罪处罚他。

他怒气冲冲地询问太祝:“你为我祭祀,肯定祭品不肥厚,斋戒时也不诚心。结果现在触怒了天上的神灵,导致我亡国,你为什么要这样呢?”

太祝简回答道:“原来的君主行密子,只有十乘车。可他并不觉得太少,只是担心自己的德行不够,生怕有一点儿过错。现在您已经有了战车百乘,您却不仅不担心自己的没有道义德行,只是嫌战车太少。您就知道多造战车战船,这样势必增加了对百姓的赋税。

赋税劳役一多,百姓自然不满意,对您诅咒责骂。而您以为真的光靠向上天祈祷,就可以为家族带来福运吗?民心不服,上下都背离您,咒骂您,您也会灭亡。您只指望我为您的祈祷祝福,然而全国都咒骂您,我一个人的颂扬祝福能比得过全国人的诅咒责骂吗?您的家族面临灭亡难道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吗?我又有什么罪过呢?”

中行寅听了太祝简的话感到万分羞愧。

中行寅行将灭亡不去寻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责备太祝。他哪里知道,其实他灭亡恰恰是因为自己的贪奢引起民心不满。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

导语:中国历史哲理源远流长,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其中哲理的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大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曹刿论战的哲理故事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

第二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准备厮杀的样子。

果然,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准备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拦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好像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平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止鲁军出战。

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

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满腔怒火,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呐喊着掩杀过去。齐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

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说:“不行。”

说完后他跳下战车,仔细观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勇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第二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其将领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观察一番,发现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击溃。”

哲理点拨: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看清对手的弱点,然后再采取致命一击。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呆若木鸡的哲理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无所事事,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比赛输赢,从中取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这种赌博游戏,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却因为驯养得不好,总是失败。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远近闻名,他应召去给齐王驯养斗鸡。

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驯养成了吗?”

纪沽子回答说:“还不行。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仗着傲气,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怎么样?现在成了吧?”

纪沽子说:“还不行啊!它听到其他鸡的`叫声,见到其他鸡的影子,反应得特别迅速。”

齐王说:“怎么,反应迅速还不好吗?”

纪沽子说:“反应迅速,说明它取胜心切,火气还没有消除。”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问道:“怎么样了?现在难道还不成吗?”

纪沽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它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自若,毫无变化。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惊不慌,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像木头做的鸡,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没有敢与它斗架的,遇到它掉头就逃跑。”

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果然每斗必胜。

哲理点拨:有的时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将胜负置之度外恰恰可以取胜,成功之道在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次非逃生的哲理故事

楚国人次非在别的国家得到一把宝剑,他准备把它带回家乡。回乡途中乘船渡江,船到江心时,两条蛟龙从水里窜出,激起的水花像暴雨一样落下来,次非问船夫:“在水里遇到蛟龙,我们还能活命吗?”

船夫害怕地说:“遇到一条蛟龙我们都活不了,更别说两条了。”

一船人都吓得发抖,瘫软在船上等死。次非从背上抽出宝剑说:“蛟龙不过是江中腐朽的枯骨,今天,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我拿这把宝剑豁出去了。”说着跳到江中,与蛟龙搏斗。

船上的人只看见江水像开了锅一样翻滚,在漫天的水花中看不清蛟龙,更看不见次非。最后,江中平静下来,鲜血从水底一阵一阵地冒出,蛟龙的尸体也慢慢浮出了水面,最后,次非从水里探出头来,回到了船上,一船人因他的拼命而得救了。

哲理点拨:面临绝境的时候,与其受命运摆布,不如与命运抗争到底。

有哲理性的历史故事 还要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牺牲一切.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将来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