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扩展资料
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哪"三不知
在我们成长的人生道理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然而这些事又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时候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原来的那件事情与以前相比起来会有一种陌生的感觉,那已经不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了,当别人问起来那我们就真的是一问三不知了,其中这三不知包括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或学习中也会经常听到,以前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以为一问三不知就是单纯的不知道,对别人的问题无法作出有效答案,或者是自己的回答得不到出题者的满意,而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它是指对于一件事情来说,你完全不知道它所发生的开中,中间和结果。
当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教学过程。老师每天给学生不同的传授知识,解答各种疑惑,然而在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会点名叫同学回答问题,如果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课的同学就很难回答出来,可以说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全然不知道,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一点思路也没有,无从下手,这时候老师就会说这样一句话,“上课不认真听讲嘛,这一问三不知的。”
因此无论我们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对待每件事情的态度要端正,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对待生活的态度不要很敷衍的就完事了,人生道路很长,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技能还有很多,每天坚持学习,那么就不会是一问三不知了。
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1、三不知具体是指: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现指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2、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3、“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4、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更多关于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ca86d1616091826.html?zd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