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简短名人励志故事五则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名人读书的故事三: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名人读书的故事四: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五: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名人小故事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十分好动,常常不能静下来。他最喜欢就是坐在木马上摇摇摆摆地晃着,有趣的是,即使现在他已长大成人,有时仍会不由自主地摇着呢!这成了他独特的小动作。<br>牛顿三岁时,已显露出其不平凡之处。当一般的小朋友喜欢跟朋友四处奔跑和嬉戏时,他却宁可独个儿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和铁钉,叮叮铛铛地打在木板上,制作喜欢的小工艺。
有哪些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1:为梦想竭尽全力
索契冬奥会,女子五百米短道速滑决赛,李坚柔作为中国唯一闯进决赛的选手,在三名对手发生意外摔出赛道之后,平稳地完成了比赛,获得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花样双人滑,老将庞清佟健发挥稳定,但没有取得奖牌。
在赛场上,一切意外都有可能,上一秒你还是领头羊,下一刻可能已摔到赛道之外;此时你也许还在中下游徘徊,彼时可能就第一个冲过终点;也许你觉得发挥已十分优秀,但对手出乎意料地精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不断地奔跑追逐,结果并不会总尽如人意。用功地学习读书,却难以获得满意成绩;费尽心力做一件事,却发现他人完成得更出色。
这个世界,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令人满意的收获,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随时影响事物发展进程。
难得的灵光一闪,难逢的大好时机,种种原因都会成为我们取得成功或遗憾惜败的一小点因缘。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应该在那一小点因缘到来之前,就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为梦想竭尽全力,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结果。
励志故事2:迎着缺陷奔跑
他是一个严重晕车的农民,一上车,就会吐得一塌糊涂。连骑自行车,他也会恶心难受。他很少出门,连十多里外的小镇也很少去。如果把这个社会比作一辆车,那么“交通”和“信息”就是这个社会的两个轮子,而他的人生因为远离了“交通”,就像缺了一个轮子,他跑不起来了。
同龄人纷纷外出打工,很快赚回了真金白银,造起了新房,娶了妻子,生了孩子,其乐融融。而他只能承包一些田地,种水稻,种小麦,种西瓜,种花生……勉强维持生计。年轻的姑娘很现实,看他造不起新房,连乘车出趟远门都可能吐得要了他的命,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后来农闲的时候,村里人经常看到他跑到车站,尝试着乘车,乘一小段就会要求司机停车,然后蹲在地上吐一会儿。吐完了,再等下一班车来,然后又是乘一小段,下车吐一会儿,如此循环。
为了治自己的病,他徒步走到县医院、省医院,但没有一点效果。他又买了许多医药书,自己琢磨。阅读大量医书后,他终于明白,晕车是由于人的前庭系统太敏感引起的,如果要减轻晕车,唯一的办法就是抑制前庭系统的兴奋水平。
三十岁那年,他对年迈的父母说,自己准备去学车。大家都反对,这样一个一上车就会呕吐的人,怎么可能?但他坚持。
家人帮他找了一位教练,事先告诉教练他的情况。教练答应了老人,但他“一上车就吐”的症状还是让教练接受不了。于是,他每天上车前基本不吃东西,只喝一些盐水,这样肠胃里就没什么可吐的了。神奇的是,症状竟然慢慢在减轻。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慢慢的,他可以连续驾驶半个小时,身体也没有什么症状了。
他拿到驾照后,借了不少钱,买了一辆二手的旧卡车,跑起了运输,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他也造起了房子娶了妻子。后来妻子因为他经常跑长途很担心,他索性卖掉了货车,举债到城里买了一辆出租车。现在他每天有8个小时在出租车上,从来不会晕车了。
有一天,这位司机与我一起吃饭,说起他的故事,他说自己是一个“神医”,自己医好了自己的病。我不明白,当年他怎么知道开车可以医好晕车症呢?
他说,有一次看二战片,片中有个场景:一艘太平洋上的战舰上,士兵们因为风浪太大晕船,此时,战舰雷达上捕获到前面有敌舰,敌舰武器装备精良。舰长知道士兵们因为晕船几无战斗力了,大家的命运凶多吉少。警报发出后,士兵们全部进入战斗位,集中火力射向敌舰,鏖战一个小时后,敌舰仓皇而逃。而让人惊奇的是,所有士兵都没有了晕船症状。
如果当年他没有去“啃”那些难懂的医药书,如果他没有看到这部片子,如果他没有不肯低头的勇气,他现在又将身处哪种情境?
上苍向来不会垂青一个弱者。幸运的是,他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面对缺陷,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并且迎着缺陷奔跑,把可能毁掉他人生的“缺陷”狠狠地打倒在地,终于逆势起飞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HHIG7b8G2mJToqn-Qz1QA?pwd=yuw8提取码:yuw8
中国名人励志故事有哪些
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他说:梦想,要脚踏实地,和眼泪是息息相关的。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6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