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简介50字左右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120

重阳节的来历30字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简介50字左右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重阳节活动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

2、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九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要30字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盂兰盆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重阳节的来历...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30字左右,重阳节的来历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3、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4、”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5、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6、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7、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8、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9、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10、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11、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12、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13、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14、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15、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16、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17、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18、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19、”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20、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21、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22、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23、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24、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25、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26、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27、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28、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29、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30、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31、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32、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33、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34、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