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的故事20字(一字之师的故事30字)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380

《一字师的故事》如何用20字来概括

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起三衣,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这以后,读书人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的故事20字(一字之师的故事30字)

原文(选自《五代史补》):

作者: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

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一字之师的故事

一字之师的故事(8篇)

一字之师的故事1

南宋时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一回在屋里写字,其中写到了晋人干宝,也就是《搜神记》的作者。杨万里不知不觉把"干"写成了"于",变成了"于宝"。当时正好有一名小吏站在杨万里身边,便提醒说:"老爷,好像应该是干宝。"杨万里很惊奇他没读过什么书,怎么能看出差错,便问:"是吗?你怎么知道?"小吏便翻开韵书,也就是字典,指着说:"您看,这里讲晋朝有个叫干宝的。"杨万里很欣赏他这种好学精神,称赞他道:"好。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一字之师的故事2

成语释义:

古时的一些好诗文,经他人改动一字而更加完美,这个改字者就被人尊称为“一字之师”。后来,“一字之师”借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字在文句中不妥当的老师。

来源追溯:

宋·陶岳《五代史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下拜。时人称谷为“一字师”。

故事链接:

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很喜欢写诗。有一年冬天,下了整整一夜大雪,齐己和尚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的梅花开了,不由诗兴大发,吟成一首《早梅》。

他非常得意,便把诗拿去给他的好朋友郑谷看。郑谷看到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时,就说:“你的这首诗主要是突出一个‘早’字,但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不能算是早啦,你为什么不把‘数’改为‘一’呢?”

齐己和尚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郑谷叫做“一字师”。

学以致用:

我写了一首诗,同事小刘看了以后,只改了其中的一个字,可整首诗的意思显得更加有韵味了,诗意也显得比原来更浓,小刘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一字之师的故事3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的故事4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一字之师的故事5

1935年,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一字之师的故事6

在王贞白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就把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

当时贯休收到王贞白的信后,非常重视,仔细阅读,然而读到一句“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之时,觉得这句子倒也颇为警策,但细细品味总觉得还需进行推敲。毕竟两人互不相识,贯休一时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巧合,有一位朋友组织了一场聚会,王贞白和贯休都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就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过了。王贞白一听,“呼”地一声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

看着王贞白气咻咻地离去,贯休微笑着说:“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写了个字,并痴痴地坐等他回头。

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写的正是“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没想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一字之师的故事7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一字之师的故事8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在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有哪些一字师的故事(不超过50个字)

个人的知识、经验、工作环境、社会实践都是有限的,未知领域很多,只有虚心好学,才能采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多请教别人,多听各方意见,总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有丰富经验的老前辈们,更应该向他们请教。

01

僧敲月下门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题名“题李凝幽居”的五律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走访友人李凝未遇,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这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

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诗人贾岛也因注意力过于集中,冲撞了京兆尹、著名散文家、诗人韩愈的轿子,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突显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文学上常用的“推敲”一词,就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02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率,先发映春台。

五代诗人郑谷为诗僧齐己改《早梅》诗,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道减法题做得妙,“一枝”抢先,可见其早。中国古人的逻辑训练通常都是不及格的,郑谷却让事理逻辑派上了用场,因此难能可贵。

03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被贬谪至睦州,他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建造祠堂,并作《严先生祠堂记》,深致敬意。文中有四言歌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写成此文,慎重起见,请好友李泰伯把关。李泰伯学问精深,为人诚恳,他对《严先生祠堂记》的立意和行文都很欣赏,唯一提出的商榷之处就是“先生之德”的“德”字,他认为略嫌直白浅狭,不如将它改为“风”字,“风”有风范、风采、风流之意蕴,有飘逸、隐逸、闲逸之韵味,更切合严子陵的身份和作为。范仲淹读完李泰伯的回书,对这一字之易极为认可和佩服。

04

独幸太平无一事;

江南闲杀老尚书。

明朝才子张岱在《夜航船》中也记载了一个改诗的故事。萧楚读到张咏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当面直言“恨”字不妥,应改为“幸”字才恰当。天下太平,家国祥和,这是幸事才对,又何恨之有?萧楚的言外之意是:你老兄厌倦天下太平而希望人间多事,这种英雄情结并不可取。张咏是个明白人,对萧楚的委婉批评深为感激。

05

一钩已足明天下,

何况清辉满十分。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也欣赏这两句诗,但他品咂再三,总觉得诗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笔改易一字,变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也更加深长了。

如此看来,学问不论官位高低和年纪长幼,再博学的人也有不了解的知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其实也说明,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自己没有的经验,对于自己已有的经验,也应谨慎对待。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已有经验也只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作用。所以说,虚心学习,总是没错的,也是个人良好素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