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记(杜甫草堂游记)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96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杜甫草堂记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杜甫草堂游记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杜甫草堂的诗文

杜甫草堂记(杜甫草堂游记)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账,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汉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沦海,奉诏发金微。(《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陇右地处边塞,秦州一带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采取的兼容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民族浑融和文化多元的环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杜甫在诗中都有形象的描绘。居民之杂、物产之异、风俗之奇、地气之殊,一一可览;驿道关隘、烽燧军檄、使节边将、胡人胡物,历历在目。杜甫在寓居陇右期间,还用大量的诗篇描绘了独特的陇右自然风貌,记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了显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写自然风光: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再如写名胜古迹: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山寺》)又如写山川奇景: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铁堂峡》)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石龛》)乾元二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同年十二月一日又由同谷南下成都,前后历时三个月,这期间写了两组共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陇右一段有十六首:《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这两组纪行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录性。各组除第一首外,均以行程地名为题,突出了时空的连续性。所写的是只有在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而不是象谢灵运和盛唐山水诗那种理想之境和共有之景的表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写出了山水的“个性”。所写峡谷、山岭、石台、古镇、崖寺、渡口,各具神态。它们无一不显示出各自特有的景致,独具的风貌,它们只属于陇右。杜甫的诗作描绘山区的自然景致,记写边城的人文景观,或清新明丽、或箫瑟疏凉、或壮阔幽远、或奇险峻峭,展现了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边塞风光。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既感神奇莫测,又觉自然舒展。这类诗在陇右诗作中比比皆是。对一个地方进行如此全面而集中的记述,这是前所未有的。杜甫的诗作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的描绘,把陇右神奇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精辟地指出了杜甫的流寓及诗作对陇右扬名于世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即如《山寺》一诗,是古代诗人中最早咏写麦积山的诗作,秦州胜景南郭寺则借助杜甫的诗作名扬四方,不少人就是吟诵着“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等杜甫陇右诗句了解秦州,走进陇右的。同时,我们看到,杜甫的陇右诗对陇右文化艺术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充盈丰富的“武库”。书法、绘画、音乐等诸多领域都从杜甫陇右诗中“猎宝”,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价值非凡的珍品,为陇右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杜甫诗意画历来为画坛名家所看重,研习摩绘,源远流长。国画大师徐悲鸿在所绘的诗意画中,精心挑选了杜甫陇右诗中的《佳人》和《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第五首予以描摩,对诗意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达的神韵,其意义甚至超出了绘画本身。被徐悲鸿题为《立马》的这幅画作,取材于《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原诗为:“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画中一匹骏马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幅画是1943年徐悲鸿写赠少帅张学良的,其时徐悲鸿居贵阳,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禁闭在贵州桐梓。款识中徐悲鸿摘录了杜甫这首诗的末二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落“汉卿先生教之。壬午岁尽。悲鸿贵阳客中写少陵诗。”这幅作于抗战期间的《立马》,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秦州宝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感召力至今不衰。杜甫的陇右诗还登上了音乐殿堂,而且走出了国门。1980—1984年,原苏联作曲家捷尔尼科夫选取杜甫诗19首,谱成了两部大型合唱套曲,并于1986年由原苏联国立室内乐合唱团隆重上演。在这19首诗中,《梦李白》、《促织》等陇右诗作入列其内。透过这些诗作,异国他邦的人们也领略了杜甫的陇右情思和陇右文化的绵远意蕴,这是杜甫对陇右文学和文化的又一贡献。杜甫的陇右之行是不寻常的,他的陇右诗作也是不寻常的。陇右成就了杜甫,杜甫也成就了陇右。即如霍松林先生所说:“治中华诗歌者,无不注目唐诗;攻唐诗者,无不倾心杜甫;而读杜诗者,又无不向往秦州也。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宰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乎?”[18]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及其诗作,构成了陇右文化中一道庄严、瑰丽、永久的光彩。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经历坎坷。他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一年后又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他在长安的十年里,亲自目睹了玄宗的荒淫,肃宗的昏庸,权贵的腐败,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及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写下了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诗中的杰作,为历代人民所赞赏,也是后世尊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圣”的基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为避战乱,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逃出长安,经艰苦爬涉来到了秦州东柯谷,在侄儿杜佐住所之旁结草芦以寄迹,种花木以埋踪,并将此地曾看作是理想的避乱隐居的“桃花源”。有诗为证:“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尽管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年青时“遍游名山大川,凭吊名胜古迹”的爱好始终未减,还抽空游览了秦州名胜南郭寺、甘泉寺与麦积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诗作留世。杜甫在秦州虽仅住了三个多月,同年冬天因饥饿所迫迁到同谷(今成县),又辗转南下,年底到了成都。然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诗人在秦州期间所作的诗词,有好几首是东柯谷的作品,可以说诗人来秦州的“根”在东柯。而“这些诗都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是诗人给天水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天水人民应当继承并弘扬这些遗产。重新修缮杜甫东柯草堂,是历史赋予天水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据《元?一统志》、《古董锁记》、《雍大记》等史料记载,东柯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距今九百多年。宋、元、明、清皆有草堂可供瞻仰,于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毁于兵火。后经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遭兵燹,复毁殆尽(见仙哲民先生剪贴的人民政协报)。又据张忠《陇上杜祠知多少》一文载,“东柯杜甫祠为秦、陇、蜀、荆、楚、豫等所有纪念杜甫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可谓天下第一草堂”。因此宋代以后被列为天水十大名胜之一。长期以来,草堂所在地柳家河称“子美村”,学校称“子美小学”,把旁边的千年老槐——八股槐,称子美槐。当地流传至今的民谣说“九股松,八股槐,杜甫草堂,砚瓦台”。

又据一些专家学者提供的资料,在新中国建国后1959年,冯国端先生发起筹建甘泉玉兰堂及天水东柯杜甫草堂,并得到邓宝珊省长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玉兰堂如期建成,而后者因客观形势大气候的影响而被长期搁置。

时至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重建东柯草堂的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都已具备,生活在东柯谷的离退休文教界人士县瑄、谢学义、卜愈吉、仙哲民、党博学、张效骞、贾志康等七人,酝酿发起重建“杜甫东柯草堂”。此举得到时任街子乡党委书记范具福及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认为这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件大好事。并委托笔者起草了《街子乡人民政府关于重建杜甫东柯草堂的报告》,于1993年4月报送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报送了省政府。

同年冬天,范书记告知,报告已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同意,待后筹建。大家都翘首期待。1995年得到可靠消息,省有关部门已两次拔款(具体数目不详),但至1996年春毫无动静。此时街子乡领导有较大变动,无法证实。于是谢学义等七人联名致信省文化厅询问。不久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并告知此事已转交旅游部门负责。1996年夏秋之交,街子乡政府主持在草堂原址上举行了开工仪式,开始动工修建了一圈波浪式花围墙。时隔三年,1999年10月又建起三间茅舍。虽十分简陋,毕竟搭起了架子,已多少起到了招徕游人的作用,令人欣慰。现在,前边所列七位发起人中,前四位已相继辞世,健在的三人中,有两人年届八旬,我本人也七十有三了。我衷心希望,在闭上眼睛前能看到“杜甫东柯草堂”有新的样子矗立在东柯谷中。杜甫草堂原址在街子东柯谷八槐村柳家河。这里山青水秀,果园密布,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闹,又地处麦积山风景区内及旅游公路线上,与天水名胜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石门及街亭温泉相连接,建设中的天宝高速公路也从这里经过。这对创建名牌旅游景点,招徕大批中外游客观光旅游,对发展天水经济都十分有利。要充分发挥“东柯杜甫草堂”的优势,提升这一文化遗迹所蕴含的极高品位和价值。吸引四方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和部门,尊重历史,顺应民心,把握机遇,早下决心。但愿“天水东柯杜甫草堂”有新样,重新展现在东柯河谷的日子不会遥远。

与杜甫草堂有关的诗句

1、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唐代·杜甫《诣徐卿觅果栽》

2、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唐代·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

3、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唐代·杜甫《夜宴左氏庄》

4、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唐代·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5、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唐代·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

6、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唐代·杜甫《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7、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唐代·杜甫《狂夫》

8、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唐代·杜甫《西郊》

9、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唐代·杜甫《草堂即事》

10、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唐代·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游记

 2017.7.20

杜甫一生,命途多舛,四处辗转。年少时意气风发,漫游吴越燕赵之地,抒济世安邦之志;落第后遭遇挫折,困守长安十年求仕,怀忧国忧民之情;战乱时毅然向北,投肃宗被叛军俘获,感国破人亡之伤;晚年时弃官逃难,携家入蜀再度漂泊,悲己与天下之局。而杜甫草堂,就是杜甫47岁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后,入蜀在严武等友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的一座草堂。

现在的杜甫草堂,几经修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内,与武侯祠非常相近。杜甫来蜀时,就曾拜访过武侯祠,并写下《蜀相》、《诸葛庙》等诗作,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与怀才不遇之情。个人认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比武侯祠修缮的更为清幽、雅观。在门口,便能看到象征杜甫其精神的松柏碧绿长青、毅然挺立。虽然我们来到这里时已近十一点钟,门口买票的游客却并不见多,三三两两的,有的戴着可以接收介绍资料的耳机,倒也充满意趣。

博物馆内的景点很多,从北大门进入向东走便是唐代遗址陈列馆及唐亭台遗址。再往南去,便是连成一条线的茅屋故居、工部祠、柴门、诗史堂及大廨,大廨两旁是以朱德题诗史堂对联为名的两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诗史堂往东,就有一条红墙绿瓦,翠竹茵茵的花径通往大雅堂,此外还有万佛楼仰止堂等景观,整个的占地面积非常之大。

现今茅屋故居的所在之处就是杜甫在蜀时曾建草堂的所在之处。它从宋代开始就不断地在被修缮,现在看起来肯定比当初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许多。毕竟当初杜甫在自己所建的茅屋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而他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这种没暖气,无玩乐,没wifi,少吃穿的条件下,不是一个人自怨自艾的发恼骚,而是推己及人,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着这样一个地方,曾冻着、饿着这么一位可敬的老人,不禁悲从中起,不禁自愧不如。

杜甫在蜀时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为杜工部,而工部祠就是供奉他的塑像和供人祭祀的享殿,由此得名。在工部祠前有请钱保塘先生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关于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杜甫早年曾与高适相遇,吟诗畅游,结为好友后杜甫流寓成都时,高适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常资助杜甫。一年适逢人日,高适为表对朋友的思念,曾寄诗一首予杜甫,但是杜甫直到高适死后的公元720年,在漂泊于湖南偶翻书帙时才读到此诗。杜甫睹物伤情,感事怀人,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哀思,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为诗坛传为佳话。此对联也很好的将典故与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融为一体。

工部祠内除了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的神龛。三者所处年代不同,但是皆怀爱国之情,有经邦之志,又皆曾流寓四川,因此将三人皆列于工部祠内,同受世人瞻仰。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交融。

从工部祠内出来的时候,天色暗了下来,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附在屋檐上,茅草上,滋润着万物而细密无声。心房也绵绵麻麻地下起了《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的细雨,氤氲了一层愉快的心情。就这样,在古树下,阴雨中,松柏前,我仿佛与那夜的杜甫相遇,一同享受这清幽寂静于俗世之外的小乐趣。

接下来的许多景点,诗史堂、大廨等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都并未像茅屋和工部祠那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用了近三个小时,我们结束了杜甫草堂的拜访之行。未见其人,已感其神,从北大门出去后,我们就从古意梦幻的草堂世界,回到了人间。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杜甫草堂记和杜甫草堂游记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