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冲突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两国持续的对立立场,都认为这是本国领土;另一方面也和外界对该地区的态度有关,尤其是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影响。
阿塞拜疆和土耳其是联盟国家,因此土耳其一直支持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在政治、经济上都形成压力。亚美尼亚传统上是依靠俄罗斯的,但俄罗斯近来一直保持平衡的政策,和两国都有合作,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合作。
扩展资料: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在苏联时期,纳卡地区为阿塞拜疆西南部的一个自治州,但其居民多数都是亚美尼亚族人。纳卡1988年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地区爆发冲突。
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争夺纳卡地区爆发战争,亚美尼亚占领了纳卡及其周围原属于阿塞拜疆的部分领土。1994年,双方达成全面停火协议。但此后,双方未能就纳卡地区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据BBC报道,2016年4月,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爆发冲突,至少200人死亡。今年7月,双方再次在边境地区爆发冲突,至少16人死亡。随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要求重新夺回纳卡地区。
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了停火协议,率先发动军事进攻。亚美尼亚方面称他们是为了回击阿塞拜疆发射导弹袭击,阿塞拜疆方面则称他们是在回击亚美尼亚方面的炮轰。随后,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参考资料:中新网-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爆发冲突:敌对已有数十年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原因是什么
地界问题。
1991年初,阿塞拜疆开始大规模轰炸斯捷帕纳克特和其他城镇和村庄,杀害了数百名无辜的男子、妇女和儿童,到1992年夏天,阿塞拜疆武装部队已经夺取和占领了大约一半的爱国阵线领土,使得亚美尼亚人流离失所。
同苏联的其他独立运动一样,纳卡人民于1991年9月2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成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即今天的阿尔萨克共和国。
1991年12月10日,国民议会举行了独立公投,所有合格选民中有82%参加,99%投票赞成独立,1992年6月6日新当选的议会通过了公投,作为回应,阿塞拜疆发动了一场针对平民的全面战争,以扼杀独立运动。
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为什么爆发冲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在高加索地区发生的众多恐怖袭击,绝非偶然,而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格鲁吉亚试图将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留在自己的版图内,而后者显然不愿从命,毕竟俄罗斯人占了
这两地居民的绝大多数。一旦格鲁吉亚挑起战争,俄罗斯自然会牵扯进去。因为它多次郑重声明,本国公民的权利不容玷污。
另一个问题是,车臣前总统卡德罗夫的统治遗留下众多的隐患。卡德罗夫政府与联邦官员起争执后,普京总统几乎每次都站在前者一边,这势必加深了卡德罗夫与联邦官员之间的积怨。他死后,其遗留下来的极权体制旋即瓦解。其结果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用人体炸弹取代了藏匿于山谷的“林间兄弟”,在俄罗斯的广袤领土上,尤其是在高加索邻近车臣的区域,撒下了恐怖袭击网。
目前的形势表明,北奥塞梯与印古什之间于1992年爆发的冲突可能再度上演。更何况在相邻的南奥塞梯,这样的冲突已经发生。再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为例,那里的冲突似乎已平息,但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仍天天枪战不止。卡巴尔达—巴尔卡尔也不太平。不久前,特种部门还在那里展开过专门行动,肃清那里的武装分子,卡拉恰伊—切尔克斯问题依旧。达吉斯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种种不稳定因素的汇聚加上俄罗斯高层被其他国际问题所牵绊,令高加索的局势如脱缰野马般不可收拾。目前武装分子所选中的正是高加索地区最脆弱的环节———北奥塞梯,因为南奥塞梯爆发矛盾冲突,它难免会被卷入其中。直到9月1日人质事件发生之前,人们还以为南北奥塞梯的统一能够促进该地区局势的稳定,解决一切的纷争。所以武装分子占领学校的动机之一便是粉碎奥塞梯、印古什和车臣达成民族和谐的可能。其另外的动机则是打击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日渐增长的威信、阻断俄罗斯对南奥塞梯的援助。因为人质事件后,俄罗斯会将重心移到北奥塞梯。如此一来,格鲁吉亚就会抓住时机,趁虚而入,在南奥塞梯展开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但恐怖分子达到这一目的的代价是如此高昂,他们竟然没有考虑到后果,那便是西方对车臣的支持会因此次恐怖手段的残忍而消退。事实上,俄罗斯目前需要直面来自北高加索各方的多种威胁。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它如何及时有效地出台对高加索的新政策,而是它能否积蓄足够的军力及人员力量,并考虑在高加索地区博弈的各方的利益,将他们真正地联合起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积极的趋势。别斯兰人质事件在车臣以及印古什境内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恐游行示威。南奥塞梯总统科科伊特、亚美尼亚具有威望的政治家(因为人质中有亚美尼亚儿童)都赶往北奥塞梯,希望作为中间人,协助问题的解决。所有这一切表明,该地区仍在作最后的努力,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其后果不只是导致高加索战争的爆发,而是如罗戈津所说,高加索将沦为第二个巴尔干。当然,俄罗斯积极参与斡旋该地区冲突显然比美国插手前南斯拉夫各民族和解要顺理成章得多。
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斯坦尼斯拉夫·别尔科夫斯基表示,不能忽视别斯兰人质事件与昔日的奥塞梯—印古什冲突之间的联系。以奥塞梯人为一方,车臣与印古什为另一方,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宿怨。一旦被新的导火索点燃,奥塞梯人的复仇是必然的,这将造成该地区局势的长期动荡。
俄罗斯政治趋势研究中心主席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说,武装分子选择北奥塞梯绝非偶然。由于宗教信仰以及种族的缘故,奥塞梯与车臣、印古什人之间的关系一向剑拔弩张。因此,在这一地区尤其容易挑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的冲突。恐怖分子策划此次行动的目的跟2000年进攻达吉斯坦不一样,并非只为使车臣深陷大规模武力冲突的泥淖,而是企图扩大冲突的地域范围,使之国际化。不妨回忆一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不久前发表的声明,他说俄罗斯在用战争威胁格鲁吉亚,希望车臣与印古什人拔刀相助。他希望形成一道反对奥塞梯人的统一战线。这一愿望一旦实现,冲突就将蔓延到俄罗斯境外,更多的新力量将参与博弈。到时会上演最悲观的一幕,但目前还可以预防。首先,俄联邦政府对车臣的立场不能太过强硬,增加驻军只会遂了恐怖分子的心愿;其次,防止冲突升级为持久战,对奥塞梯人对周围民族的仇恨加以疏导,令其克制,防止他们各自组建军队,相互厮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