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他的预言值得人类深思
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让我们对宇宙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在世界上是公认是他是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上帝让他失去了很多,可能上帝也会在某一个地方让他获得很多,比如他敢于预言,这些就让很多国家的政府官员都无法不深思的问题。
他预言外星人的存在,和描述了外星人大概的形状,说得有根有据,还要告诉人类最好不要跟外星人接触,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善恶,如果是比地球人还要发达的,那就是一个灾难。
他预言地球会爆炸,他认为地球在几千年以后,地球不适合人居住了,地球或者跟其他的星球碰撞爆炸,人类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星球继续生活,或者人类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预言你信吗?谁知道呢,几千年的事。
2.他的著作是个值得借鉴
大家对他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永远坐在轮椅上,他唯一可以动的就是三根手指,他是怎么样写下《时间简史》的呢?
就算不看这本书,你拥有它,估计也是充满能量的,你所经历的那点困难又算得来什么呢?我没看过这本书,不要说这本书的价值,就看霍金写这本书时的状态,就值得拥有一本。中文版的早已经有了。
听说那时他已经被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全身瘫痪,几乎无法说话,他唯一能够支配的就是他的大脑和三根手指头。霍金有着一颗超凡的大脑,疾病可以禁锢他的身体,但是无法禁锢他自由思维的大脑。
3.对病魔的战斗值得我们学习
霍金从对运动就一直不擅长,几乎所有的球类他都不参加,他感觉自己有点笨拙,有些时候是无缘无故就摔倒了。
1963年,他刚过完21岁生日有于一次摔倒,他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医院最后经过检查来检查去,最后确定他得到了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医生对他家人说,他身体很多都慢慢会不听使唤的了,只有心脏,肺,脑还能运作,慢慢心和肺都会不听使唤,只有大脑能动了。所以医生说他顶多就还有两年的生命。
可就是怎么的一个人,一直活到2018年3月14号,也就是只靠脑活了55年了,不单活了,还写些了许多著作,还研究出了宇宙,时间的很多规律,给人类带来了探索真理的道路照明了方向。
4.对生活的乐观感染了所有人类
这样的一个人,我不清楚他是怎么样结婚生小孩的,但是听说他第二个老婆,经常虐待他,他女儿经常看到他的背啊,手啊偶伤痕的,就连警察都看不过了,说要帮他弄清楚,但是他说没有,正常得很,对生活的困难,他清楚,也非常乐观,对一些对自己不好的,选择了包容,这是令很多人受到教育。
扩展资料: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
20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凭一本薄薄的《时间简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万读者。
黑洞理论使量子论和热力学在“霍金辐射”中得到完美统一,而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无边界设想的量子宇宙论,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百年的“第一推动”问题。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为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基础,不过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Simpsons)和科幻剧集《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Trek:TheNext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样精彩。
霍金在《大设计》中强调,宇宙不需要一个造物主或“上帝”,以“哲学已死”开篇,这意味着人类将从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脱出来。
其否认了纯哲学和宗教可以真正解释自然,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不灭解脱的体系,而非客观真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也当奋起直追,不甘落后,这就是为什么世代有识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义。
解决这些命题本来应该是哲学家的任务,可惜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哲学无法跟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斯蒂芬·威廉·霍金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霍金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
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剑桥逝世,享年76岁。霍金在宇宙学和黑洞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霍金辐射以及他和罗杰彭罗斯共同提出的奇点定理都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他的科学成就和人生经历在他去世之后已经被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此处不再赘述。
霍金逝世引发的关注显然大大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受到公众如此瞩目,霍金堪称科学界第一人,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单就关注度而言,与霍金相比,“第二人”一定是黯然失色的。因此,我们在追思和缅怀这位科学大师的同时,也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霍金。我认为,三个关键词值得格外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眼中的霍金,不管这是不是真实的霍金。
毫无疑问,霍金的身份是一位科学家。具体来说,他是一位研究黑洞的物理学家。离开科学上的成就,他一定不会受到这般关注。不过,虽然不计其数的科学家为人类探索未知、认识世界作出贡献,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确实有很大差异。在近代科学的历史中,如果论及对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大部分人会同意三位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和伽利略的影响最大。他们不仅前赴后继构建出物理学大厦,更深刻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可以与之参照的是,21世纪以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两项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应该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和LIGO发现引力波。这两项研究的尺度都远远超过我们身边的世界,但这种陌生感和新鲜感恰恰最能激发公众的兴趣。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这个经典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今天很少有人见过霍金健康时的模样。21岁时,他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医生诊断他只能再活2年。但是,他却再活了55年,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43岁时,他因肺炎做手术,说话的能力又被彻底剥夺,此后他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做演讲和问答。
罹患疾病是霍金的不幸,但也同时成就了他的伟大。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这样评论霍金:“我们称颂他,称颂他杰出的学术成就,称颂他最受欢迎的著作《时间简史》。而在这一切之上,赞颂他战胜躯体这副囚牢的壮举。”
霍金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否认,而且就连霍金自己也不否认,他的疾病使他区别于其他科学家。视觉上的直观区别,使我们在面对霍金时,无一例外都会提到他面对疾病的顽强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求知精神。
一个与霍金有些类似的例子是约翰纳什,他曾经在近30年的时间里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但最终从疾病中恢复并因为博弈论研究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家。我们提到纳什,也都会提及这段患病经历。两人还有一个相似点,即两人都有一部著名的自传式电影:霍金是《万物理论》,纳什是《美丽心灵》。
黑洞、疾病和剑桥加在一起,让霍金变得独一无二。史蒂芬温伯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都有重要成就,也写过《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这样内容不逊色于《时间简史》的科普书,但公众对他却十分陌生。很多人认为,爱德华威滕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他研究作为大统一理论可能候选的超弦理论,作为追求统一理论的爱因斯坦的继承者似乎更为合适,但他的声名同样只是显赫于学界。
《时间简史》成为超级畅销书(有40个语言的版本,销量超过1000万册),营销当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营销策略在其他同样优秀的科普书上面起不到类似的作用,甚至效果悬殊。这说明《时间简史》的畅销现象是霍金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质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这本书的畅销反过来又进一步奠定霍金“明星科学家”的形象。
霍金已逝,身上的符号也随之消散,他不再是黑洞的探寻者,不再是轮椅上的囚徒,也不再是剑桥精神的传承者。但霍金永在,受他激励的人仍走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他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芒不会熄灭。只要有人记得他的辐射方程,他就不死。
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我们知道,宇宙的元素组成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奇迹般地凝视宇宙,最后又消散于苍茫宇宙中。只不过,这一次我们发现,原来身为“宇宙之王”的霍金也不会例外。
霍金思考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近日,英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他出人意料地彻底推翻自己关于黑洞的理论,并称可能已找出困扰国际理论物理界多年的黑洞谜团的答案.
霍金的理论一直遭到质疑
如何认识黑洞一直是理论物理学界的一大难题.所谓黑洞,简单地说就是宇宙中具有特别强大引力的区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可以吸纳接近它的任何物质,如星体碎片、星际灰尘和气体等,甚至连光都包括在内.
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终身教授霍金,虽因患运动神经元类疾病而半身不遂,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却屡有建树.1975年,年仅33岁的霍金通过周密的数学计算,大胆地提出了有关黑洞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由于黑洞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法逃逸.最终,进入黑洞的所有物质都会消失.
然而,人们对该理论一直褒贬不一.有科学家认为,尽管黑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被其吸入的物质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丧失.霍金的观点无法让这些同行信服.
霍金认为这一新发现使人们能预测未来
近30年后,霍金的观点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前不久于爱尔兰都柏林召开的“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他向与会的600多位物理学家和记者提出了修正后的新理论.
霍金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不同形状、体积各异的黑洞在无数年后会出现什么变化,并且已经得到了答案.他承认,黑洞不会彻底毁灭落入其中的各类物质的信息.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洞将不断发出辐射,向外界渗透出信息.他还通过计算证明,黑洞内部最初的信息量与最终的信息量相等,但他并未说明中间阶段黑洞的信息量有何变化.他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一发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哲学意义.他过去曾推断,人类对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片茫然.而现在,新的发现使他认为,“我们能够确定过去,也能够预测未来”.
不少专家还无法完全理解霍金的理论
有趣的是,霍金在更改自己理论的同时,也输掉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打赌.1997年,他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赌,坚持自己关于黑洞的理论是正确的.普雷斯基尔则认为,黑洞不可能使其内部物质的信息丧失.他们的赌注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后,愿赌服输的霍金打趣地说:“我在英国很难找到这样一本书,所以我只能用一本板球百科全书来代替了.”
毋庸置疑,霍金的新理论将给国际物理学界带来又一次大地震.不过,不少专家在兴奋之余,也承认自己还是无法完全理解霍金的演讲内容.就连赢了“赌局”的普雷斯基尔也表示,他要等看到霍金的书面论文后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评论.看来,霍金在探索科学问题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才智确实令人钦佩,但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恐怕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