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比赛 打一成语
答案是:斤斤计较
解释分析:在举重竞赛中的“名次评定”规则是:在抓举或挺举的三次试举中举起最高的一次重量,即为单项成绩,名次按成绩来确定。鉴于这些规则都是基于运动员的体重以及举起的重量来评定的,所以举重比赛根本离不开“斤两”的计算,所以答案就是“斤斤计较”。
扩展资料:
举重比赛最初并不按举起方式分类,只分单手和双手。1920年奥运会开始按举起方式和单、双手混合分类比赛,即单手抓举、单手挺举、双手挺举。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增加了双手推举和双手抓举。
由于比赛项目和试举次数的增加,使比赛时间拖得过长,在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上取消了单手抓举和单手挺举,而单手举重也正式退出了国际赛场。1972年国际举联又取消了推举比赛,只保留抓举和挺举。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举重若轻
【近义】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
【反义】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
【释义】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用例】公听视机警,受大任~。上爱其才敏,倚若股肱。(清·昭梿《啸亭杂录·七·裘文达公》)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在举重竞赛中的“名次评定”规则是:在抓举或挺举的三次试举中举起最高的一次重量,即为单项成绩,名次按成绩来确定。总成绩名次以抓举和挺举的总和来确定。如成绩相等时,比赛前体重轻者名次列前。如成绩和体重又相等时,则以先举起该重量的运动员名次列前。
鉴于这些规则都是基于运动员的体重以及举起的重量来评定的,所以举重比赛根本离不开“斤两”的计算,当然就是“斤斤计较”啦~
举重届有句行话,第一把保成功、二把要成绩、三把上水平,言外之意成功率是冲击奖牌的保证。
加重原则:本届奥运会(2008年北京29届)正式采用已实行三年的“1公斤规则”。2005年5月1日,国际举联实行了90多年的“2.5公斤规则”退出历史舞台,“1公斤规则”正式登场。北京奥运会是奥运举重比赛首次采用“1公斤规则”。所谓“2.5公斤规则”是指除破世界纪录时可以0.5公斤的倍数加重外,其他时候杠铃重量只能是2.5公斤的倍数;“1公斤规则”则要求杠铃加重以1公斤的倍数进行。“1公斤规则”的实行,让水平接近的选手之间的对抗更激烈——冲击人体极限时,1公斤的增幅毕竟比2.5公斤更容易实现。
破纪录规定:任何一次试举成功的重量超过该项纪录1公斤或1公斤的倍数,即承认为新纪录。新纪录一旦创造,其他人不得以同样重量破该纪录。总成绩必须超过原纪录1公斤即承认新纪录。
名次评定:在抓举或挺举的三次试举中举起最高的一次重量,即为单项成绩,名次按成绩来确定。总成绩名次以抓举和挺举的总和来确定。如成绩相等时,比赛前体重轻者名次列前。如成绩和体重又相等时,则以先举起该重量的运动员名次列前。
看来,的确是一斤一斤地“算计”“较量”,所以谜底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