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张衡的资料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张衡的资料简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张衡资料
分类:教育/科学
问题描述:
谁有张的资料
解析:
据史书记载,张衡的祖先,曾为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张家在汉代是南阳郡的著名大族,具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张衡的曾祖父在王莽时代是个富有的土地主,死得较早,真正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他的祖父张堪。
张堪,字君游,生活在西汉和东汉的交替时期,很小就死了父亲。长大以后,他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财产留给了兄长的儿子,表现出很好的品德。当他16岁的时候,被推荐到长安去学习。他天资聪慧,学习刻苦,成绩出众,又有远大的志向,许多老学者对他非常赞赏,称他为“圣童”。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公元17——18年间,农民大起义相继爆发,湖北有绿林军,山东有赤眉军,河北有铜马军等,人数达几百万。刘秀纠集南阳的豪强地主起兵,张堪率领全家追随,效忠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秀早年就很赞赏张堪的志向操行,东汉建立以后,就任命他为郎中(起草文书的官员),公元36年又提升他为“谒者”(传达帝令,引进大臣的官),后来,又派他跟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者公孙述。军队到了成都,只剩下7天的粮食,再加上惧怕公孙述的威势,吴汉准备退兵。张堪听说以后非常着急,立即骑马去见吴汉,向他陈述战败公孙述的计策。吴汉听后非常高兴,采纳了他的计策,果然公孙述中计。他看到汉朝军队疲弱无力,不堪一击,便率军出击。此时,吴汉则派出精壮的部队向公孙述展开突然进攻,公孙述军队大乱,他本人也被杀死在城下,吴汉率军占据了成都。汉光武帝刘秀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降旨,封张堪为蜀郡太守(为一郡的最高官吏)。当时公孙述的府库中珍宝堆积如山,张堪丝毫不为所动,他把珍宝清理得一清二楚,并将具体情况向光武帝刘秀作了详细的禀报。他还派人安抚蜀郡的老百姓和下层官吏,让他们安居乐业,蜀郡的老百姓庆幸他们有了这么个好的父母官。张堪在蜀郡做了两年的太守,后来被调入京城做骑都尉(监羽林骑。羽林宿卫侍从之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不对老百姓敲诈勒索的官吏是很少的,可张堪离开成都时,仅仅是驾着一辆断了辕轩的破车,车上仅有他的一个布行李卷而已,没有任何金银财宝。张堪为官廉洁奉公,做骑都尉时,他与骠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杜茂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大败匈奴军队。不久,光武帝刘秀又任命张堪做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太守。在渔阳,他打击那些违法乱纪的人,讲究信用,赏罚分明,老百姓和下层官吏都乐意为他效劳。匈奴族侵扰边境,他亲自率军将他们击退,使匈奴族不敢贸然南侵,使渔阳人民有了一个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他还在孤奴(今北京顺义县东北)地区开辟稻田8千余顷,鼓励老百姓耕种,使他们过着富余充足的生活。当地人民曾作歌赞颂张堪的德政,歌词写道:“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大意是:他鼓励我们种桑,鼓励我们种麦,使我们家家富裕,有这样的人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光武帝刘秀对张堪任官能干,作风廉洁早有所闻,正要征调他加以重任时,不幸他病逝渔阳,刘秀帝非常惋惜,特“下诏褒扬,赐金百匹”。由于张堪为官清廉,个人没有多少积蓄,他一去世家境很快衰落下来。
张衡的资料简介
出生78
河南南阳
逝世139
中国洛阳
居住地南阳、洛阳
研究领域天文学、数学、地震学、水力学、几何学、民族志、机械工程、农历、形而上学、诗歌
著名成就地震仪、水力浑天仪、圆周率、诗歌、宇宙模型、月食和日食理论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河南南阳的学者。他在洛阳和长安受教育,起初在南阳做小官,后来成为了主要的天文学家并在朝廷做官。他对待一些历史和历法的问题毫不妥协使得他在当时存在争议,使他无法成为官方的历史学家。他在汉顺帝时期与宦官在政治上对抗,使他决定退出朝廷去河北。他回到南阳老家后不久就于138年被召回朝廷,然后于139年去世。
张衡将他的力学知识和齿轮用在了他的发明上。他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水力浑天仪,通过增加了另外一个缸改进了水钟,还发明了地动仪,它能探测到500公里外的地震。另外,他还改进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除了在星表中记录了2500个星星,他还研究了月亮和太阳的关系。他讨论了月球的球形、它反射阳光的亮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他的诗赋经常被他以后的中国文人评论。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的学者还将他的工作和托勒密(86-161)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生平
张衡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张衡从小好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全后汉文·卷四十五》)。青年时代游学长安、洛阳,在并进入当时著名学府太学学习。张衡用了至少十年来研习文学。
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张衡二十四岁,曾当南阳郡守的幕僚(南阳郡主簿)。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张衡29岁,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二京赋》。
永初五年(111年),张衡三十四岁,出仕京官郎中。元初三年(116年)张衡三十八岁,升为东汉历法机构最高官职;太史令。建光二年(122年),张衡出任公车司马令。永建三年至永和元年(128年-136年)张衡复任太史令,最后出任尚书。
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习天文。对天文历算有深刻研究,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算罔论》。
公元117年,张衡改进了浑象,设计制造的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混象(即浑天仪)在洛阳完工。张衡所著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在《灵宪》中,“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指出月亮本身并不会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在《灵宪》中,张衡还算出了日、月的视直径,记录了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颗。还测出了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阳嘉元年(132年),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候风地动仪[6],可以准确测出地震方位,并令使官记录地震方向地点,积累了许多可贵资料。
在数学上张衡发明、作为圆周率的值。
文学成就
张衡也是汉代有名的赋家。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汉赋从长篇大论的堆砌文字,转变为抒发心灵的短小篇章。在张衡的年代,盛行汉赋的模拟风潮,他也有充满模拟成分的作品,《二京赋》即为其代表。但是他的《归田》、《思玄》一类的作品,形式较为短小,一扫汉赋先前那种铺采摛文、虚夸堆砌的手法,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描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情,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变化,对后代的辞赋也很有影响。
张衡简介
张衡,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扩展资料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
关于张衡的资料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