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
我们经常会在民国电视剧中看到人们用几文钱或者大洋来买东西,那到底民国的一文钱和一个大洋大概等于现在多少钱呢?
民国时期以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统一发行银元,这些银元也被称为“大洋”。1914年民国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一枚银元是壹圆。如今流传最广的银元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被称为“袁大头”或者“大头洋”。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民国初期,5个银元就可以买到一头水牛,一个银元可以买到一担米。据现在的物价来看,民国初期一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
1926年-1936的上海,大米的平均市价大概在每市石10.2银元,也就是说1银元能购买16斤大米;猪肉当时每斤2角-2角3分钱,一银元可以买到4-5斤的猪肉。当时的棉布1银圆可以买6尺,白糖每斤1角5分钱左右,植物油2角每斤,食盐每斤3分-5分。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来看,基本上一块大洋等于人民币30元-50元之间,
到了30年代的北平一块银元可以请一顿涮羊肉,或者在上海两个人的西餐套餐;能够买20个人的公园门票,10个人的电影票;一份报纸需要3分钱,整月订阅需要1块银圆。那时上海的物价比北平的物价大约高出10%-20%,所以上海的物价要高一些。
民国初期,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师一职,一月工资是300大洋;普通工人的工资是5~10个大洋;毛泽在做图书管理员时是一月5大洋。
考虑到当时处于战争时期,通货膨胀严重,食品供不应求价格普遍较高。由此可以看出一块大洋等同于人民币150元~200元。
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陈存仁《银元时代的生活》民国时期,一个大洋能换到120-180枚铜元。当时的一个铜元也就是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可以买到大饼油条各一份、糖八到十颗、梨子一两个、马蹄二串。五分钱能买到一份报纸、四个铜板能买一碗带肉的面条、两铜元一瓶汽水。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也提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由此可以推算出,民国时期一个铜板的价值平均相当于如今的1元-2元之间,但这也要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民国时期,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严重导致物价的不稳定,各地物价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能看得出来,一块大洋和一文钱能够购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民国时期,一文钱和一个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的意思,铜板是铜做的。一个大洋指的就是民国的袁大头或现大洋,是银子做的。一个铜板不值多少钱,在当时也就能买一个早餐油饼,相当于现在的2块钱左右。
但一块大洋就很值钱了,现大洋应该是当时面值最大的币种。但不同的时期,现大洋的面值也不同。在民国初期,一块现大洋购买力很惊人。到了民国中期就不如初期那么值钱,到了后期就更不值钱了。
民国初期的时候一块现大洋能租一套完整的大院,鲁迅曾花3500块大洋买了一套四合院,可见四合院在当时也价值不菲。
如果现在要租一套四合院,一年怎么也得一百多万,合着每个月差不多10几万。所以,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
但到了民国中期,现大洋就不那么值钱了。一块现大洋能买十斤猪肉、30斤白面和十斤大米。现在猪肉价格一斤要28块钱或者是30多块钱。那么10斤猪肉就是300块钱。另外30斤白面和10斤大米加起来的价格差不多也要100多块。
一块现大洋相当于现在的500块钱,虽然不能跟民国初期比,但也挺值钱的。
到了民国后期现大洋就不值钱了。1938年一块现大洋只能买十斤肉,或者是30斤杂粮。这个价值相当于比民国中期的时候缩水了一半,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块钱。
到了1945年一块现大洋只能买30斤玉米面。一斤玉米面也就三块钱,也就相当于现在几十块钱。
可见越到后期现大洋越不值钱,这跟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很大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现大洋就被取缔了,改用纸币交易。
民国时期的一文钱和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都有注意到,民国时期的银元是非常受欢迎的。小编第一次看到银元的时候,还以为它和我们今天的硬币差不多,但是在看到那些人面对银元时的反应,才明白过来那个时候的银元要今天的硬币值钱的多。那么,当时的银元如果放在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多少钱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大洋的由来。比较留心的小伙伴,在看电视的时候应该可以注意到,那时候的银元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说大洋和现洋,这两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先来说一下大洋。
大洋其实不是我国铸造的银币,而是从欧洲等地流传到我国的。那个时候我国正在积极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所以都决觉得欧洲的银币是一个稀罕物,价值也比较高;而现洋是后来我国在受到欧洲银币的启发之后,自己制作出来的银币。
在民国时期的银币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就属于袁大头了,也就是上面刻着袁世凯的头像的银币,它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统一发行的银币。因为这套银币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后来即使袁世凯已经死了,它依然在继续流行。
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一枚袁大头可以买到八斤猪肉,三十斤的大米以及十尺棉布,这要是放在现代的话,差不多就将近200块钱了。再来看当月平均的工资水平,中学的教师每个月月薪在七八十元上下,校长的月薪在一百到一百六十元之间不等。可见在那个时候,一枚袁大头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除了在当时有不小的购买力之外,那民国时期的银元到底有没有收藏的价值呢?还是以袁大头来举例,袁大头在当时发行的数量非常多,估计不少朋友在自己家里都见过,所以它目前的收藏价值还不是很高,如果要卖的话,也只能按照银价折算。但是也有例外,不同版本的发行量也不同,有一些版本的发行量极少,所以价钱非常高,有些袁大头现在已经可以卖到上百万了。
这些银元虽然现在已经不流通了,但是它们到底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可以在它们身上捕捉到一丝历史的痕迹。所以说,比起它们到底值多少钱,它们自身的文化以及历史意义还是更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