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图片(陕西人人皆知的“八大怪”)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14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陕西八大怪图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陕西人人皆知的“八大怪”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陕西八大怪是什么

陕西八大怪图片(陕西人人皆知的“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

百科名片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目录

简介

相应资料

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历史典故

关中“蹲景”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历史由来

锅盔的做法

名称由来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相关资料

陕西方言简介

相应资料

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历史典故

关中“蹲景”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历史由来

锅盔的做法

名称由来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相关资料陕西方言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习惯。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近年来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编辑本段相应资料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蹲在上面。二怪----房子半边盖:主要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话),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最后就是家家户户的厕所在屋子的最后面,以前没有化粪池,基本是人工把粪便积攒起来用“架子车”拉到地里上肥方面,也为了更好的通风。三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地区嫁娶讲究的是“知根知底”,旧俗认为自己的女儿嫁到外面会受欺负,而外面的媳妇娶到家里又怕丢失,所以一般情况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会在县内,或乡村一级的范围内结婚,这也和当时的娃娃亲有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岁左右就会相亲找对象)四怪----帕帕头上戴:夏天戴手帕,为了方便农耕作业,冬天戴手帕主要为了保暖,关中地区妇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二则是因为关中,特别在陕西武功、乾县、兴平、杨凌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结婚要给小叔子手帕的习惯。五怪----面条像腰带:关中地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地区喜爱吃辣椒,所有的面食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

编辑本段第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

历史典故

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典故二: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关中“蹲景”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现在“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凳子不坐蹲起来

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史记》中写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第二怪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编辑本段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明长大了,摇篮破损了。裸露的黄土地少了绿装,虽有南山秦岭,也无法满足千万居民的家住、厨房、储藏等需求用房。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房子半边盖

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现在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前一阵前往太平峪游玩,在一户农家院落里见到了半边盖的房子,心里居然有个恍如隔世的感觉。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但是关中人不用窖水,也没收集雨水的风俗,这种说法只是附托之词,不足为信。

编辑本段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姑娘不嫁外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在关中地面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何况从地理位置讲,四边没有匹敌帝王州的地方。东面出潼关就要过黄河,那边的中原虽然好,但过去是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河南的人都挑担子往陕西逃荒,这样的地方能嫁吗?关中流传着“少不过潼关”的谚语;往西就是阳关了,西出阳关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声咽,后面哪个瓜女子(傻姑娘)会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横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岭,历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饮食习惯迥异,不逃避战祸谁愿意进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陕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面更是沟大壑深山秃水缺的陕北,那里的信天游有一句经典的词“咱俩见面容易拉手手难!”是说一对青年男女在黄土高坡上见面,你深情地望着我,我甜蜜地凝视你。情浓意烈时想温柔地拉手,就惨凄凄了。中间一道深沟缺了座鹊桥,到对面翻越土沟需一天时间。这样的环境哪个姑娘喜欢?既然四周都不能去,当然嫁个关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谈。

编辑本段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帕帕头上戴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戏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伤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

编辑本段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道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汤面,酸汤面,热碗面、扯面等等。面条像裤带

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其中棍棍面最长。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来的就是说擀面了。关中道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陕西面条长的一个原因。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算个是甚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陕西的面条以武功、杨凌、乾县、扶风、岐山为最好,由于当地食醋酿造独特,先后有了武功县的长宁醋和岐山醋比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谓“酸面咸搅团”。

编辑本段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历史由来

传说一: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或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传说二:相传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的做法

锅盔像锅盖

1、将面粉加水,加入发酵粉,活均匀。有时还加入少量精盐和鸡蛋,以保证面质劲道,烙出的锅盔外黄里脆,以长久保存;2、将活好的面反复搓揉,直至劲道十足为止,并在“活面”器皿中放半天左右,带面体整理发酵好以后,加入胡椒粉、事先背好的(即炒熟的)芝麻,放到案板上反复搓揉,使得面体表面光滑有劲,用擀面杖擀成锅体大小的圆形;3、在擀好的面体上扎上若干个小眼,已备烙锅盔时里面能够充分熟透;4、给锅体文火加热,并用菜油反复碴拭锅体表面,待锅体发亮,并有余温时,将擀好的面体入锅,反复文火蒸烙,直到熟透为止

名称由来

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编辑本段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是道菜

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现在辣子仅仅作为调料而已。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面子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编辑本段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一、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边边(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biang”

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二、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三、辣子是道菜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四、板凳不坐蹲起来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吃饭、下棋、休息、聊天,即使有板凳椅子也不坐,最长的者可蹲3-5个小时。蹲起源于劳动过后的休息方式,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修身养性。五、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六、房子半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七、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八、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编辑本段陕西方言

圪蹴:蹲下的意思陕西流传顺口溜:面条宽的像裤带锅盔大的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座圪蹴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嫁外秦腔吼起来

陕西人人皆知的“八大怪”

但凡陕西人都知道我们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陕西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关中平原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去过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游玩的人都知道,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摆放着黄铜铸造的栩栩如生“八大怪”形象像人们介绍,游客们都忍不住在这里与铜像合影留念。

一、房子半边盖:

讲的是关中平原的房子,过去的厦子房,就是屋顶坡向一个方向,高高的屋脊下是房子的背山墙。

“半边房,半边盖,雨水半边流”,北方地区不像南方水多,在农村特别是山区或旱塬上,很缺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很多家都会在自家院子挖一个存水的地窖,来收集下雨的雨水。还有一个寓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

二、面条像裤带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话说面条像裤带,说的是面条的宽度和长度。熟悉关中地区面馆的朋友都知道,一根面条就是一碗面,撒些青菜,配上油泼辣子,那真是色香味俱全!。

三、板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过去在关中农村,到了饭点,随处可见吃饭的人端着饭碗往门口太阳底下一蹲,吃的那叫一个香,吃的那叫一个舒坦。

四、姑娘不对外

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陕西的姑娘心灵手巧,勤劳顾家,那名声是响当当的“天府之国”最早指的就是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这里因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所以,在过去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

陕西的姑娘会做女红会做饭,会绣花来会剪纸,还会下地把活干!

现在新时代关中地区的姑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网络随着高铁和飞机,相互间的距离越来越短,陕西姑娘已经走向全国各地。所以这个也不再属八大怪了。

五、帕帕头上戴

上点年纪的朋友一定还有印象,过去村里的老奶奶们都喜欢在头顶顶一面“帕帕”。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合情合理。

六、锅盔像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有句谚语,“乾县的锅盔拿秤秤,蒲城的杠馍拿杠压”。相传古时士兵打仗为了方便携带干粮,就把用锅烙好的饼穿个孔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身子前后,饿了的时候就吃几口,既不耽误时间又不会挨饿,因为挂的时间长了,饼又干又硬,敌人射过来的箭刚好被饼给挡住了,所以就被称“锅盔”。

七、油泼辣子一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特别是用刚出锅的蒸馍夹刚刚泼好的油泼辣子再沙点盐真是好吃。大家有时间都尝尝,特别是古华原今耀州城的咸汤面流传至今,每天早上咥一碗红红的咸汤面,美哉香哉!

八、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

秦腔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著名的剧本有《三滴血》《周仁回府》《辕门斩子》《梁秋艳》等等

碗盆不分(真正的怪)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再看看南方江浙及两广地区,吃饭都用小碗小蝶,陕西人看了不解馋!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陕西“八大怪”处处透露着西北汉子的豪爽、热情、干脆的性格,不做作,不扭捏!所以来到陕西做客大家就要像回到家里面一样,不要拘俗。

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西侧就专门有铜铸雕塑介绍陕西“八大怪”,凡是来西安游玩的朋友,必会到大雁塔去玩,必会去“八大怪”处照相。

来西安必去景点:1、大雁塔;2、大唐不夜城;3、大唐芙蓉园;4、小雁塔;5、世园会;6、赛格商场;7、诗经里;8、钟鼓楼;9、回民街;10、大明宫;11、陕西历史博物馆;12、汉阳陵;13、南门广场;14、城墙;15、书院门;16、汉城湖;17、永和坊;18、唐苑;19、植物园;20、秦岭动物园;21、华山;22、兵马俑;23、华清池;24、昆明池。

欢迎大家来西安游玩

说说陕西八大怪

   去陕西的这几天,我看到关于“八大怪”的事儿,随处可见,有时在餐厅的墙壁上,有时在卖东西的商店,看看内容还真有意思呀!还配了图片呢。

  说说八大怪的第一怪,是帕帕头上带,陕西人男的头上都戴着白毛巾,还系个扣。爸爸妈妈在那里拍了照片留念,爸爸穿个带毛边的坎肩,头上系着白手帕。妈妈穿上花衣服,戴着红头巾。在陕西,男的叫肉蛋蛋,女的叫兰花花。真好玩呀!第二怪,板凳不坐蹲起来,陕西人吃饭的时候,不喜欢坐着,喜欢蹲着吃饭,说蹲着吃饱了,站起来感觉正合适。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说明他们爱吃辣子,炒菜的锅里全是红红的辣椒。第四怪,面条像裤带。这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个biangbiang面,又宽又长。第五怪,碗盆不分开,他们都用盆子吃饭,用碗也会很大,和盆子差不多。第六怪,锅盔像锅盖,锅盔是那里的面食小吃,干干巴巴的。第七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和我们天津不一样,他们那里大山特别多,房子盖在山脚下或者是半山腰,靠着山只盖一半。我还看到了他们之前住过的窑洞。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我们观看了皮影戏和老爷爷奶奶们唱的秦腔,声音老么大了,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是他们很高兴很热情。

  这就是陕西八大怪,有趣吗?

关于陕西八大怪图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