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满天下 知己能几人下一句是什么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下一句是什么,相识满天下知己无几人尴尬接下句,相识满天下相知能几人你我是知己?
词句出自《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新增这首曲子是在一个偶然的午后,午饭后正在办公室里静静的批改学生作业,突然听到芳的电脑里传出一首极美的旋律,听不到一半,兀自醉了。清凌凌的音调在耳边柔柔地滑过,似乎是流水在经过心田,淙淙的韵律轻轻敲打着心扉的某一个空间,不急不缓,刚刚好。询问芳后,得知曲子的名字是《云水禅心》,便立即下载,收藏存在了自己的部落格中,美好的音乐总是荡涤人的心灵,如云似水的天籁之音轻轻淌过内心深处,空灵悠远,沁人心脾。今晚就在这样的旋律中,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静谧的夜晚里,整理著自己一天的生活,敲打着属于自己的文字。“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挺喜欢冯梦龙的这句话,高山流水,千古知音最难觅。什么是知己?当你伤心落泪时、当你孤独无助时、当你踌躇无措时首先想起的那个人,他就是你的知己。不论同性还是异性,知己者会适时出现在你面前,用春风般的话语拂去你心头的阴霾。下午的传统文化课,给孩子们讲完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当讲到子期病死,伯牙毁琴相祭,并发誓终身不再抚琴时,我跟学生一样唏嘘不已。突然决定跟孩子们即兴做一个游戏,让全班同学不假思索的写下班内哪个同学是你的知己,如果没有可以不选。然后同时举起,宣布结果,对于这个游戏事先学生都没有准备,我的猜测也就是两三组的同学能达成默契,会同时选择对方,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班内有九组同学选择了对方,称对方为自己的最好的朋友,称对方为自己的知己。当时的情景很让人感动,当九组知己同时选择了对方后,先是开心的望着对方笑,然后经过我的允许后她们离开座位紧紧相拥在了一起……真没想到短短两个多月的相处,孩子们结下了这么深厚的情谊,成了最知心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友情,对知己会有自己新的认识,会不断拥有自己的新朋友,但这段友谊一定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一幕她们一生都会铭记于心。其间听到有个男同学小声说:“老师,你的知己是谁?”是啊,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经过了这么多岁月的轮回,经历了太多的喜怒哀乐之后,感觉自己为人处事已经从容了许多,但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一个人承受诸多的事情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生活中需要这么一个人在精神上帮自己一把,期盼有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回首这么多年,在人生每个站点,都有好多好朋友给予了我无私的关爱与帮助,一路走来,总有几个好友不离不弃,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彼此可以敞开心扉,坦诚以对,一起哭过,笑过,一起走过。“伯牙子期抚琴泪,弦断为谁听?”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只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生活,对待朋友,生活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知己一定会常伴左右……
相识满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相识满天下的下一句是知心能几人。
语出《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相识满天下…?后一句是什么?后一句是:知心能几人。
本句出自《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下一句是什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原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释义: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扩展资料: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泽东对少年儿童的题词。
词语信息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曾经多次就儿童事业题词,发出倡导。1942年4月,毛泽东为纪念当时的儿童节这样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北京出版《中国儿童》(现名《中国少年儿童报》)创刊号,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
为了让新中国的广大少年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更健康地成长,毛泽东于1949年9月29日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这一年的6月1日,我国将6月1日国际儿童节确定为新中国儿童节,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毛泽东欣然挥毫为《人民日报》题词:“庆祝儿童节。”
扩展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由来
毛泽东早期题写的“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是分开的,而且题写“好好学习”多于“天天向上”。新中国成立前,陕甘宁边区沿袭国民政府1931年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1940年儿童节时,毛泽东特地题词“天天向上”,发表在当年4月12日延安《新中华报》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儿童》杂志在北平创刊,毛泽东题词“好好学习”。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1949年住进中南海不久,毛泽东就为她题写过“好好学习”。195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创刊,毛泽东也题词“好好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5月,毛泽东曾赠送给中直育英小学“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题词,作为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礼物。根据当时教职员工的细致回忆以及包括笔者在内的育英校友会同仁的论证,毛泽东题写“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1952年5月,学校领导对老师们说,六一国际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号召全校同学以实际行动向节日献礼。
中直育英小学最高年级五(2)班高而恮老师传达了学校的决定,在班会上做了动员,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可以同学们自己制作,也可以结合成小组共同制作,还可以请家长帮助,但是一定不要花钱,不然就失去了意义。星期六下午,住校的同学纷纷回家度周末。李讷同学回到家里,和毛泽东主席谈起向六一儿童节献礼的事,毛主席很高兴,题写了条幅。育英小学每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是周会。先是校领导通过广播布置全校工作,然后班主任主持自己的班会。
高老师很自然地问起大家向节日献礼做得怎样了。李讷同学说:我让爸爸写了几个字。同时拿出了一张条幅,交给班主任。高老师把纸展开,全班同学都看见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好好学习”8个字。高而恮老师清楚地记得毛主席手书宣纸的尺寸是35cm×11cm。全班同学为得到毛主席的题词而异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该怎么办。高老师说:“应该做一个镜框把它镶起来保护好,而且要高高地悬挂起来,让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它。”
这个提议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拥护,大家顾不得正在上课,簇拥着高老师走出教室找到教劳作课的潘仲贤老师,请求他精心制作一个玻璃镜框。潘老师当然也是激动不已,格外用心。下课了,潘老师的玻璃镜框也做好了。同学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举着镶嵌着毛主席题词的镜框,涌向韩作黎校长的办公室。韩校长代表校领导收下了这个珍贵的礼物。后来这个相框高高悬挂在校部外大厅的墙上。
那么,传遍全国、影响深远的毛泽东主席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怎样诞生的呢?
1951年5月3日下午,在苏州市金阊小学,因为学校老师政治学习,学生放假。8岁的陈永康正与同学在学校外边玩耍。一个打扮入时的青年拿出一包糖给他吃,又给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说是精制的面粉,要他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陈永康想起老师曾多次讲过,刚刚解放,天下还不太平,面前的人鬼鬼祟祟,肯定不是好人,便假意答应带他一起去。迎面走来巡逻的解放军,他一下子抱住青年的腿大声喊道:“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
青年急于逃跑,用拳头猛打陈永康的头和脸。他鲜血直流,仍然死不放手。解放军迅速赶到制服了青年,并将受伤的陈永康送往医院。事后查验那包黄粉是炸药,证明青年是一个特务。陈永康的英雄事迹在当地迅速传开。5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获悉小学生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的事迹后,亲笔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小朋友。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发表了这个题词。这是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最早的公开报道。
同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那时她才15岁,排行老三,她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女英雄刘四姐的原型。毛泽东亲切地对她说:“你姓马,我姓毛,你就叫马毛姐吧。”小英雄激动地向毛泽东深深鞠了一躬。接着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这一题词的第二次公开报道。
2007年,中直育英同学会编辑的《在育英,我们走过童年》问世。其中第二篇文章是丁力老师撰写的《师生之间》。文章在第二节中首次披露,1950年至1951年间,毛泽东主席曾经为李讷同学题写过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条幅,原件在丁老师手中保存了大约一年,后被上级单位收走。如果把丁力老师为李讷同学保存的题词也算进去,毛泽东主席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有三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主席是1950年至1951年5月之间把“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融合在一起的。丁力老师文章证明这个融合比两次公开报道的更早,但是融合并不等于定型。因为以后毛泽东主席又两次题写过“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公开报道以后,每年国庆节和劳动节举行盛大群众游行,少年儿童方阵都以毛主席赠送陈永康锦旗上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前导成为惯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他们挥手致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融合也就固定下来。
参考资料人民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