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南粤古驿道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南粤古驿道和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南粤古驿道简介 [福建省古驿道旅游价值探析]
摘要:古驿道承载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的厚重历史,同时自然旅游资源赋存丰厚,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福建省古驿道记载着福建从唐朝直至清代的交通、生态文明、宗教、民族交融等方面的悠久历史,如若能得到系统挖掘和整理,融于旅游产品之中,将是极具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旅游项目。
关键词:古驿道;旅游价值;文化线路
一.福建省古驿道概况
(一)历史沿革
驿道,是联络中央的专用交通线,即古代的官道。早在殷商时代,出于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为战争服务的驿道就已出现。唐代为宣传政令、收集边情、迎送官员、运输货物,在全国主要道路上设置驿站,驿道因而得名。
福建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自古以来与中原的交流只能依靠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中,出省古道屈指可数。《福建通志》称:“宋承唐制,三十里有驿,非通途大道则曰馆”。说明福建在唐朝已有驿馆的设置。五代中闽王王审知轻徭薄赋,与民休戚,交好邻国,奖励通商,驿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代,福建贸易兴盛,福州、泉州都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港口,与此相适应,陆上交通也得到大发展。以福州为总枢纽,南通粤,北抵浙江永嘉,西北入赣浙。元明清时代,继续沿袭邮驿制度。随着交通路线的逐渐增加,官方交通机构的邮驿网点亦随之不断扩充,清代较元代的驿铺总数,增长近14倍之多。
至1913年1月,北洋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将驿站全部裁撤,驿道主干线相继被修建的铁路和公路取代,千百年来“黄尘腾万丈,驿马如流星”的驿道繁荣景象,成为历史烟云,古驿道已渐渐埋没在深山中无人问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二)古驿道线路分布
福建因地形地势原因,自古交通不便。出闽道路历经各朝历代发展,几经更迭。驿道线路历朝皆有变化,直至清朝基本形成确定且完善的驿路系统,大致分为北、西、南三个方向。据《福建通志》记载:到了清代,由省会福州通往省外的邮驿路线共有5条。
第一条,自闽县三山驿经侯官县、古田县、延平府、建宁府、瓯宁县、建阳县、浦城县,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交界。该线路途经17个驿站,全程合计1085里,约合今625公里。这条越仙霞岭入浙江(再经江苏而入山东)的驿道在清朝是福建最重要的“官路”。
第二条,自三山驿经福清县、莆田县、仙游县、惠安县、晋江县、南安县、同安县、龙溪县、漳浦县、诏安县,至广东饶平县交界。全程合计1465里。
第三条,自三山驿起至延平府,由剑浦驿分路,经顺昌县、将乐县、归化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上杭县、永定县,至广东大埔县交界。全程合计1030里。
第四条,自三山驿起至延平府,由双峰驿分路,经邵武县、光泽县,至江西南城县交界。全程合计985里。
第五条,自三山驿起至建宁府,由建溪驿分路,经崇安县,至江西铅山县交界。全程合计835里。
自民国时期废弃以后,驿道失去其邮递作用,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福建省由于多山的地形,以及长期以来对林业的重视,因此古驿道虽不复从前的繁华,却仍然保留较为完整,有些铺设较为完整的驿道甚至成为了人们休闲锻炼的场所,如南平市郊的茫荡山“三千八百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宋朝古驿道等。
二.福建古驿道的旅游价值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驿道在古代不仅是官方传递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线路。古闽驿道史自唐朝建驿站起,绵延数千年,见证的不仅仅只是邮驿制度的发展,更有学子进京赶考、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与吟唱,民间茶盐木材等物资往来贸易的喧嚣热闹,甚至掠过铁马铮铮的战争烟云。蜿蜒盘旋在八闽大地上的古驿道,承载的是一份厚重的民族文化史。
除去各代地方史志记载的事件以外,也有无数诗人留下了对驿道的感喟。南宋时陆游曾沿着闽浙古驿道赴福建宁德上任,题下了《平阳驿舍梅花》和《卜算子·咏梅》,另有北宋苏轼的《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清朝诗人薛所蕴的《驿卒词》、唐朝诗人司空曙的《赋得的的帆向浦》等等诗词文献。
(二)可将徒步与漂游结合
闽地的驿道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太一样,一是道路崎岖,驿马难行,清代福建“一切公文俱藉人夫跑递”。另外闽江各支系在山间流淌,水路比陆路更方便。例如从福州三山驿到浦城小关驿这条线路,全程一千零八十五里,仅仙霞岭前后二百余里需要在陆地行走,其余路程皆可乘船而行。据乾隆《福州府志》载,芋原驿、白沙驿、水口驿三个驿站设有报船和水手,其中水口驿最为重要,“留设水口报船四只,水手二十四名”。白沙驿在今闽侯县白沙镇,水口驿在今古田县水口镇。
因此以闽驿道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既可以开展徒步旅游,也可以与水上漂游活动相结合,增强游客的体验。目前网络上有众多自发组织的驴友古道徒步活动,甚至有户外摄影爱好者花几年时间走遍福建省的古道,将摄影作品与古道行记集结成书出版。由此可见古驿道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三)古树名木众多,体现生态文明
古驿道大多分布于山区,加上自民国废弃驿道以来,少人问津,只有当地山民仍沿着铺设平整的驿道上山采药、砍柴、打猎或探访深山处的亲友,因此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众多古树名木深藏在这幽密所在,也免去了被伐之虞。如仙游县书峰乡古驿道两旁栽种马尾松400多株,民国三年勒石记载要保护的百年老松就有130多株。南平郊区的茫荡山古驿道,
同时古驿道大多集中于宗教朝圣地,古驿道本身也就是朝圣之道。福建民间信仰众多,信众虔诚,各地乡民都有自己信仰的本地神,逢节日诞辰便沿着古驿道前往祭拜。这也是一种非常原生态的文化形态。
(四)串连众多古镇
由于古驿道选址非常科学,往往大的驿站所在的地区会成为物资和人流集散的枢纽,渐渐地发展为大的村落、古镇,而这些古镇迄今仍然保存较为完好,例如从枫岭关通往浙江的古驿道上,沿途有清湖古镇、保安乡、二十八都等多个古镇,仍然保留着大量古民居和桥梁道路,吸引很多驴友前往访古。
(五)古驿道与现有交通线走向大致重合
古代驿道的选取,受到山势和江河走向的限制,大多选取便利之道。尤其在福建这样“闽道更比蜀道难”的崇山峻岭中,驿站的选取实际上巩固了当地在交通枢纽中的作用,并进而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驿站虽早已废弃,但驿站所在地仍然多为村镇要枢,而驿路走向则奠定了近现代交通路线的雏形。从清代福建驿站布局的概貌上,我们可以发现古驿道与现代很多交通要道走向基本是一致的,如福厦高速、由福州经莆田、泉州、漳州至诏安往广东的324国道,由福州经南平往光泽的316国道,由南平经建阳往浦城的205国道等等。
驿路与现代交通线走向重合意味着游客较易进入,尤其利于自驾车游客逐段游览。
三.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光式的浅层次旅游,深度文化游的受青睐度日益提升。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旅游的重要性,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道游,结合了文化、休闲与康体多重功能,于是日渐受到“驴友”甚至大众游客的重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唐诗之路、重走霞客路等等。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状况较佳,因此古时的大量驿道仍然保存良好,不失为开发徒步古道游的一个好载体。
参考文献:
[1]福建交通志.方志出版社[Z].1998.
[2]李跃军.试论中国古道旅游线开发思路[J].前沿.2003(11):79~81.
[3]李金凤.白陉古道风景区详细规划浅谈[J].山西建筑.2006(6):16~17.
[4]林双毅.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风景区古道旅游资源保护初探——以福建省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2011(12):5~8.
[5]张燕清.清代福建邮驿制度考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94~98.
[6]胡一鸣.徒步旅游开发初步研究——以安徽省徽杭古道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2):75~76.
作者简介:尹芳(1984.7-),女,湖南岳阳,,硕士,助教,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南粤古驿道的前世今生
一、南粤古驿道的前世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指古代经由驿站传送公文的交通路线,多设于通衢大道。驿道上每隔若干里设置一个驿站,驿驿相接,纵横网络,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再以地方首府为重点,逐级扩展,星罗棋布,形成网络;沟通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之间的联系,使政令通达,军报快捷,民情流畅。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的湖广驿道、杭徽驿道、青蒿驿道、梅关古驿道等。
古代南粤拥有众多古驿道,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皆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
粤东西北地区山高水长,古道纵横,历史久远,许多条古道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前,伴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规划,传统村落因其文化独特性及其作为岭南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显著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二、南粤古驿道的足迹
1、千年记忆——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大概是广东人最熟悉的一条古驿道,在韶关南雄县以北的大庾岭,古称“台岭”,是广东与江西两省的分界,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梅岭。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后来关楼为战争所毁,所以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才有梅关古道之称。战国时期,6000个为了逃避战乱的越国人迁徙到此定居。他们在岭上遍植梅树,并将自己的姓氏也改作了“梅”。从此后大庾岭又有了新名字——“梅岭”。他们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岭南移民。后来,南越王赵佗修筑了一条从梅岭北上江西、南下广东的通道,从此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这便是“梅关古道”雏形。唐开元年间,古韶关人宰相张九龄辞官返乡,他不忍岭南民众穿越大庾岭之苦,加之考虑南北经济交流需要,便向朝廷状请开拓梅关古道。前后两年时间,宽一丈、长30华里的新道就此建成。
开通后,梅关古道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孔道。而今它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曾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古道”,是广东唯一入选的古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元帅著名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个地方写下的。这条由唐朝名相张九龄主持修建的千年古道,现在成为了广东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山顶上那座古老的关楼就是梅关。梅关是江西与广东的交汇点,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梅关两侧分别留影,这边拍照是在广东,而另一边拍照就是在江西了。梅关隘口遍植梅树,每至寒冬,梅花盛开,花香袭人。
2、民生干线——梅关古盐道
岭南多山地少平原,产粮能力有限。清朝至民国期间,广东多盐少粮,江西少盐多粮,而两省大山横亘,水路不通,想要通商,便只能走陆路。为了一日三餐,粤赣两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脚步和肩膀,踩出一条条盐粮贸易通道,“挑盐上江西”已成为了许多客家人当时的最大副业。挑百斤盐担上江西,再从江西挑米回梅,往返数十日。
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从盐布潭至八尺香田坳一段保还留了近6公里长的古道,印证了那些年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为了一家老小,而经历过的艰难险阻。在诸多村庄、城镇内,梅州玉水村以“盐道古镇”闻名。村子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当铺“松柏楼”。三百年过去,如今这当铺已没了屋顶,只有四面高墙,和一块刻着“松柏楼”的牌匾。村子里古屋错落有致,古亭、古桥比比皆是,青山环抱,绿水环绕。
3、政治遗存——西京古道
比起声名远播的梅关古道,西京古道少了漫山遍野的梅花,少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但多了份静谧,多了份灵性。
西京古道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城“西京”(今陕西西安市)的必经之道,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唐玄宗为博得杨贵妃欢心,穿越西京古道,不惜人力物力、千里迢迢地从岭南运来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诗人韩愈因进谏而被贬潮州,途经西京古道乳源段时风雪弥天。如今,西京古道上还保留了纪念韩愈的“心韩亭”与“仰止亭”,以及韩文公衣冠石冢、韩文公祠等,作为这位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好官吏的纪念。
历经两千年,乳源梯云岭至今仍较完整地保存着约三千米的西京古道遗存,一路上古亭、古碑无数,甚至还依稀存有当年留下的马足印。
三、南粤古驿道的今生
1、南粤古驿道的保护
为对南粤古驿道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真实、完整地保存、修缮、恢复古驿道历史信息及价值,2016年10月26日广东省出台《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和《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
文件明确了古驿道的分类以及保护与修复的原则,还通过制定规范的标识系统,促进古驿道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人文和生态需求。专家指出,要利用古驿道的载体,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体育健身相结合,构建综合文化体育旅游线路,推动改善古驿道沿线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精准扶贫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保护与修复指引》明确了古驿道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分别是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原则。其中,鉴于南粤古驿道是呈线状、链状分布的,线路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其各部分的价值之和,因此要体现各个要素的完整保护,包括驿道、附属设施、水工设施、赋存环境、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保护与修复应当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审慎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方可使用。已经完全损毁的,不得在原址重建。保持古驿道的原真性。
同时,《保护与修复指引》还将驿道分为山地型驿道、平原型驿道、滨水型驿道、村镇型驿道和古水道五种类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据分类和现状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保护修复策略,并对保护与修复的材质选择、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措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摸清广东省的古驿道家底,广东省文物局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中进行筛选,通过名称筛选出88处古驿道,整理出《广东省驿站古道遗址名单》,其中包含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驿道80处。
2、南粤古驿道的传承
因为有了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为懂得传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传承,就在远离世俗的繁杂喧嚣的古镇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宁静祥和的场所了。古道里的“静”是其特有的,虽然没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但是,你会发现古道的“静”是在城市中无法比拟的。在古道上,没有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没有建筑工地的尘土飞扬和机械的吵闹。而这样的一种“静”中不正显示出了我们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谦逊与恭让。的确,安静,是心灵的宁静,是美的本质。安静是理想的状态,是劳动者的安居经验。古道安静,华夏美丽。
“2016·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寻求将体育与古驿道保护利用、古村落保护开发,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体育等老少皆宜的载体去挖掘和弘扬古驿道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场地选定了特色古村落8个,囊括了广府、潮汕、客家、粤北地区,不仅可以感受欣赏美丽的古镇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更好地提高我们对古驿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下一步,广东省的文化文物部门还将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来,并加大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文物活化利用先进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在明年推出《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组织优秀南粤古驿道展览、讲座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提高全社会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意识,努力构建起其全社会共同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的良好环境。
可以说,南粤古驿道不止有光辉的前世、更有璀璨的今生、以及源远流长的未来。
责任编辑:江家敏
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南粤古驿道位于哪里
香山古驿道包括长南迳古道、岐澳古道、凤凰山古道和金星门水道4条古径,因类型丰富而成为南粤古驿道示范段。这些古径不仅曾是广州等地通向珠海、澳门的必经之路,还是近代广东民众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印证。
长南迳古道是从唐家湾镇官塘村出发,穿越凤凰山,到达前山街道东坑村,是古时官塘往来香洲的重要通道,全长约5公里,现状遗存约3.5公里。作为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最精华路段之一,古驿道串联起长南三孔桥、来仪亭、水库涵洞遗址、摩崖石刻、“琴台观瀑”等美妙景观。
关于南粤古驿道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