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谁提出的,以及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01
梁启超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来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据考证,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来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并举例说:“如《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据考证,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方志学”这个科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从梁启超的一系列史学、方志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学应包括:方志的渊源、嬗变和发展;方志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方志的体例、篇目和章法;方志的主流和支流;方志作品的优劣和得失;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修志的方法和技巧;修志者应具备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等。
可以说,有关方志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梁启超都作了明确的回答或初步的探索。因而,“方志学”这个科学体系一经形成,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内忧外患,国乱民穷的民国初期,所以能够编纂数量可观的地方志书和诞生了数种方志学理论专著,是和梁启超在方志学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有密切关系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梁启超提出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古老的历史,其实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里面的方志,其实就是记载某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是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梁启超说这句话就是说最真实的历史就是当地记录的历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有题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清华学校讲义一册,现存第一至十二讲(第十二讲未完)内容;
经过与当时听讲者回忆的对照,应即为梁启超在清华学校的讲义原本。该书部分章节,在出版单行本前,曾在报刊上发表。叙述明清以来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
梁启超。
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起源于史
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扩展资料
据考,梁启超在1923年曾系统论述了我国地方志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实践,并冠以“方志学”的标目,作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之一,载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方志学才作为一种专门的科学,出现于学术之林。在这以前,还未曾见过方志学这个概念。
“方志学”这个科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从梁启超的一系列史学、方志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学应包括:
方志的渊源、嬗变和发展;方志的性质、意义和价值,方志的体例、篇目和章法;方志的主流和支流;方志作品的优劣和得失;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修志的方法和技巧;修志者应具备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等等。
可以说,有关方志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梁启超都作了明确的回答或初步的探索。因而,“方志学”这个科学体系一经形成,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内忧外患,国乱民穷的民国初期,所以能够编纂数量可观的地方志书和诞生了数种方志学理论专著,是和梁启超在方志学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有密切关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志
参考资料来源: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梁启超与方志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