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哪次战斗(横扫千军比喻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150

今天给各位分享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哪次战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横扫千军比喻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什么战斗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虚李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

随着红军差唤迟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链核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哪里?全诗是什么?

出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原诗为: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2、译文:

白云山顶的浓云象是愤怒地站立起来,白云山下的冲杀声震天撼地,连那枯朽的树木也都齐心合力地迎战敌人。红军从山上猛冲下来,枪枝如林,直逼敌阵,如同飞将军降临。十五天长驱七百里,从苍茫的赣江边一直打到青翠的闽西山区,红军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嫌悔纤势无阻挡如同卷席。有人在那低声地哭起来了, “步步为营”已失败,悲叹又有什么用呢。

3、赏析

上阕前三句从前线指挥所的所见所闻所感总写战斗,前三句化用成语,说明敌人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后两句写短兵相接,红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从山上猛扑下来,奋力杀敌的情景,又形象概括了红军善于打运动战的特点。下阕前三句概括了红军五战五捷的史实,表现了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的特点和威力,歌颂了红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英雄气概。

下阙起始三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形象地描绘了工农红军长途进击、连战皆捷的雄伟气势。具体而言:红军在这次反“围剿”首战告捷后,“接着打郭、打孙、打朱、打刘。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里,打五仗,缴枪两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其中一、三句用豪言续写,中间夹一句触景生情,文笔摇曳多姿!相比之下,敌人又是怎样一个下场呢?“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反动派在伤心抽泣,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法屡遭失败,毛泽东以无比辛辣的笔调,极为传神地嘲讽了敌军,歌颂了胜利。

4、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创作背景:

“第一次围剿”结束还不到三个月,1931 年 4、5 月间,38 岁的毛泽东又经历了第二次大“围剿”。这次国民党投入的总兵力是二十万人,采取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代表王明路线的“四中全会”代表团来到了苏区,提出了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的主张,甚至要红军到四川去重新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在会议上严厉批判了这种逃跑主义的方针。前袭在中央局扩大会上,多数高级干部拥护毛泽东的主张,才把逃跑的声浪压下去了。

战役开始后,红军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从 4月20日开始后移,向龙冈地区集中。随后又移至东固一带隐蔽集结。三四万人挤在一个狭小地带,三面都有敌人,被称为“钻牛角”。5月14日,得悉王金钰、公秉藩的两个师分别向东固前进。从15日起,红军也分别前移,迂回包围敌人。毛泽东从第二天一早就登上白云山,与朱德一起指挥战斗。至中午时分,就从上次反“围剿”缴获的收报机里听到了公秉藩、王金钰两个师的呼救声。芹仿不久,呼救声听不见了,想来战斗已经结束,毛泽东这才从容下山。这次反“围剿”首战告捷,歼公秉藩的28师全部和47师一个旅的大部,缴枪五千余支。红军乘胜向东横扫过去,又接着歼灭了47师一个旅的残部和43师一部,缴枪四千余支。从5月16日开始到30日结束,十五天中,红军从江西赣江边上的固陂、富田打起,一直打到福建建宁,横扫七百里,打了五个胜仗,缴枪二万余支,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这次大“围剿”。蒋介石在南昌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在大骂部属无能时,不禁痛哭失声,确确实实地哭了!

七百里驱十五日是第几次反围剿?

反第兆握二次大“围剿”。

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原文: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译文:

白云山顶的云层像人一样要愤怒地站立起来,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自然界的草木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如天将神兵破空而下,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绝猜茄里,把来犯的敌人像卷席子似地一扫而光。有人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并察又有什么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横扫千军如席卷描述的是第几次围剿

横扫千军如席卷描述的是第二次围剿。

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毛 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描绘的是1931年5月16日,红1方面军按照预定部袜纳雹署在富田和东固地区,迅速将敌第5路军的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包围,经一昼夜激战,全歼敌第28师和第47一个旅的大部。

红1方面军初战大胜后,敌第19路军连忙由城岗、兴国向赣州撤退。红1方面军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乘胜向东横扫。5月19日,红1方面军又在白沙地区歼灭了准备向北逃跑的敌第5路军之第43师大部和第47师一个旅。

5月22日,红1方面军向敌第26路军孙连仲部发起进告帆攻,在中村歼敌一个旅。遭受我军打击后,敌第26路军余部纷纷向乐安、宜黄撤退。敌第6路军朱绍良由于怕遭我军打击,除留下第5师守广昌外,余部分别向南丰撤退。

红1方面军主力遂日夜兼程,向东追击。5月27日,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广昌,歼敌第5师一部。5月31日,红1方面军主力又出敌不意突袭建宁城,歼灭守敌三个多团。至此,红1方面军在十五天里横扫七百里,连续打了五个大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两万支,胜利地茄弯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场面。

700里驱15日描写的什么战斗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工农红则睁巧军长途进击、连战皆捷的雄伟气势。七百里驱十五日出自《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词六首》。

全诗为: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在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期孙键间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反第二早高次“围剿”的首次战斗东固之战的生动描绘和整个战役的艺术概括,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白云山战斗,重点的描绘,写整个第二次反“围剿”,重面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哪里,全诗是什么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 (1931·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基链霄入。 七百里驱山锋慧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逗答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哪次战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横扫千军比喻什么、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哪次战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