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三七三十一是什么故事
宰予问孔子:“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听说有人掉入井里,这个仁者应不应该跟着跳进井里救人?”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井里跳呢?君子是有智慧的人,他应该前往井边,在井上设法救人,而不是不顾后果地纵身一跳。”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中期,纵横家苏秦为了实现联合楚、齐、赵、韩、魏、燕,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主张,受赵肃侯的委托,又来到齐国游说。他对齐宣王说:"齐国土地广阔,物产丰富,兵精粮足,可以与秦国抗争。"
苏秦又举例说:"临淄城中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统计,每户不会少于三个男子,这样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假如征兵的话,不用到别的县城去,单是一个临淄城中就可征到二十一万人了。"齐宣一带年了苏秦的一番开导后,很赞同他的"合纵"主张,愿意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抗秦。
扩展资料:
民间典故:
在很久以前,有个叫李元的老财主,雇了一个长的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这个财主非常抠门,他跟自己的老婆说,每天让长工吃三顿干饭,这样就不会借着去茅厕的借口偷懒了,谁知,这小伙子一顿要吃三碗干饭,老财主一算,这一天要吃九碗呀。
于是,老财主又对老婆说:“这小伙子是能卖力气,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只是太能吃了!从明天开始,就每天管他三顿稀饭吧!”谁知,小伙子每顿要喝掉七碗稀饭,虽然看着吃这么多,但是干起活来总是有气无力的。
眼看田中的杂草就要把粮食吃掉了,老财主就非常恼火,他很生气的问小伙子:“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怎么干活就不像个男子汉呢?”
小伙子便用筷子敲着碗边唱到:“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
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老财主听了,想了想,是这个理儿,于是又跟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于是从此以后,这个长工又可以一个人顶两个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看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参考资料来源:洞口党建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关于三七二十七的故事
“三七二十七”的故事:
清朝未期,某村,李秀才与某猛汉为“三七二十几”的事争吵。猛汉说:“三七二十七,我说三七二十七就是三七二十七。”秀才说:“是三七二十一,一定是三七二十一啦!”两人争得唾_横飞,后来,秀才被打得鼻青脸肿。
秀才击鼓鸣冤。
县太爷升堂。县太爷得知原委,也不向猛汉问话,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击惊堂木,大吼:“来人啊,将李秀才痛打三十大板!打,打,打!”
秀才被打得皮开肉绽。
秀才问:“明明是三七二十一,为何打我?”
县太爷说:“你是秀才吧,是读书人吧,是明理人吧,为何跟一猛汉胡搅乱缠?该打!该打!退堂——”
扩展资料故事显得滑稽可笑。反复推敲却生出许多思考来:
有一名古话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略微清醒的人都有几许印象。“三七二十一”的秀才跟“三七二十七”的猛汉搞起来,道理是在次要的。
“三七二十七”的错处,人人皆知,县太爷当然明白,偏偏要将板子落在秀才的屁股上,所有的人能感觉出秀才的冤枉。遵照县太爷的逻辑,读书人,明理人,都不该跟猛汉计较,吃亏之后再赏三十大板,算是给一个教训吧。
时至今日,“三七二十七”的人和事自然不在少数,或许三七二十七的自已还蒙在鼓里呢?
先说张三。上了几年学,回到家里。耕作太累,不耕;打工太苦,不打。于是外出闯世界。老爸老妈不管,也管不了。加上供烟、供酒、供饭者逼迫利诱,自然生出诸多“三七二十七”的事端来。这是第一种情况。
这时候,或许我们怀念起几十年前的生产队来了。那年代,不管是谁,生产队长是要管的;若不服管教,大队长是要管的;如果弄到支书那里,那可是“大祸临头”了。
再说李四。父母下岗,再就业比较难。早出晚归甚至不归的李四,整天泡在网吧茶吧酒吧里,父母无暇顾及,无奈放任自流。这是第二种情况。
三说王五。财大气粗,从嘴巴冲出来的气流比从屁股里出来的绝对响亮。这是第三种。
四是徐六。飞黄腾达之后,春风得意,无所不为,诸多事情自然不在话下。这是第四种情况。
凡此种种。有人痛恨,有人悲叹,亦有人幸灾乐祸!
我们常常看到:讲道理怕不讲道理的,不讲道理怕不要命的。所以公理不好说,婆理丢失了市场,恐怕三七二十一的秀才也想混到三七二十七的队伍中去了。
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像秀才那样执着,针尖对麦芒,吃亏的只有秀才自己。可否学一点阿Q的胜利精神法,避开锋芒,来一点自我安慰,去追求“好人一生平安”的美丽结局。
我不十分赞成县太爷的“打”法。如果将板子狠狠打在猛汉的屁股上,“三七二十七”的人或许要痛改前。少一个猛汉,多一份宁静,总不能“倒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一个什么世界”吧!
关键是每一个人都要有“痛打猛汉”的思想和行动!
其实,猛汉打道回府之后,或许若干年之后,偶尔良心发现,后悔自己对秀才的无知。
所以说,痛恨者多一点智慧,悲叹者多一点勇气,幸灾乐祸者多一点良知,“三七二十七”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甚至绝无。现在不是正在倡导和谐社会吗?到那时候,“三七二十一”就可以昂首阔步的出现在所有微笑者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