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长城的构造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长城的构造是什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
长城的构造是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
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长城的重点
自秦汉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长城的构造,急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⑥护城河.在城关四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有高约2米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八达岭处的敌台多分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镃望和射击.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
■烽火台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城、堡、障、堠
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这里所指的“城”,不是州、郡、县城,而是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建筑,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种小城.一些古代文献上说是山中小城.“障”与“城”的区别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内有居民居住,而“障”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较统一.也有城和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并称.明朝的“堡”城与汉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来驻防的,“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有些堡内还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明长城沿线的城多与关口相结合,以堵塞和抗击敌人入侵.
■防御体系
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秦始皇时期,在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
■历史意义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的结构是什么
楚长城遗址现有状况怎样?
楚长城是依地形修筑呈带状密集型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关城,形成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与以后的秦、汉、明时期的长城相比,比较原始、单调,但已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楚长城有以下几个特征:
楚长城系列建筑中以关城为主体工程。楚长城的关城数量巨大,仅南召县境内就有120多座,因而《水经注》称“故号此城为万城”。这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此地夏商之前三苗人遗留有数量颇多的防御华夏集团的古城堡,便加以借用,再增加一些连结工程,便形成了以关城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楚长城的关城规模不等,大体上可分为大城、中城、小城三类。大城均集中在要道处,中小城多作为卫星城,分布在高、险、隐处,不同的寨城应是驻军数量不等或军事长官级别不同所致。楚长城以大量相连结的关城形成多层城防,为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修长城所效仿。但楚长城的连结工程相对薄弱,较之秦、汉、明长城远不能相比,这正是楚长城相对落后的地方,而这一落后正是历史久远所造成的。但关城是屯兵警哨之所,为长城所必备,所以直到后来的秦、汉、明长城,也都继承和大量采用了修筑关城的形式。楚长城利用山河之险以为城。楚长城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在南阳盆地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伏牛山绵延千里沿线上,主峰蛤蟆石高2153.1米,汉水的支流白河、鸦河、湍河等都发源于此。这条山脉既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也是楚国与北方诸侯国的边境线。楚长城沿伏牛山脉依山势而筑,在古道隘口处筑关城、修边墙、设关门,以备屯兵打仗;在高山险阻和江河为堑难以通行的地段,不再修筑长城设施,省了许多工料,以能够达到防御目的为度,充分体现了“用险制塞”的原则。这些建在险关要塞上的长城,顺山脊十余里或数十里蜿蜒曲折,峰巅上的寨城依稀可见。
楚长城的石城墙均为干垒石建筑。《括地志》称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以固”,是与其遗迹完全吻合的。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现在发现的几处土筑墙城段,是因为无石才用土的,如南召县野牛岭城段等,有的还是土石并用,现在土筑墙基本上是残留的痕迹,土石并用城墙还留有一定高度。城墙石块大小配合得体,并根据地形的凹凸变化,有平垒、斜垒、斜立垒、立垒等不同砌筑形式,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刮缝之物。城墙断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使其稳固,不易倒塌。较大的城墙里外砌石,中间填入碎石与土的混合物,夯实以后颇为坚固,也使上部城道平坦易行。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砌有登城台阶,与墙内道路相通,交通颇为便利,然而对城外是全封闭的,除森严防守的城门外,外部的人难以入城。楚长城以干垒石筑墙,在火药没有作为武器使用之前的冷兵器时代,石块也可能起了补充箭矢不足的作用。
楚长城大体是方形的。史籍对楚长城多称方城。这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上边已经说明,楚长城的总体轮廓近于方形,同时从楚长城的许多座关城遗址形态看,也基本是方形或长方形,有些关城因受地势限制会出现一些不规则变化,但修建者还是刻意按照方形的模式建造的。这大概是因为古时人们崇信“天圆地方”的说法,因而在各种建筑物中注入了“方”的观念,如房屋、城池等基本都是方形的。
齐长城建筑结构有哪些特点?
齐长城西起平阴、钜防,东经长清,沿泰山北麓入泰安、历城、莱芜、章邱、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越大岘山,过莒、五莲、诸城、胶南诸县直达海滨。全长500多公里。
从现存于莱芜、泰山等地的遗迹来看,齐长城的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凡高崖陡壁难以攀登处,仅用石块砌筑起宽2米左右的矮石墙或干脆借助山势不设城,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宽近7米,石块多系毛石,未加工成条石或方石,未用灰浆凝固,但结构十分讲究。一般地段,则为土石结合。其基础由粗加工的大小石块砌成,宽达8米至12米。上面夯土起筑,每层厚约10至15厘米,整齐划一,层次分明,夯窝均匀,清晰可辨。土里曾掺有盐水。有些地段的城墙,有腐朽木头痕迹,可能当年在墙中间有圆木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整个齐长城,南面陡峭,北面平缓。北坡每隔5米到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如磨盘,小者若米碓,是当年为守城御敌所备之擂石。
战国秦、赵、燕三国北部长城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规模、构筑方法及防御设施等,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共同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在构筑方法上,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取土夯筑,或采石砌筑,或利用天然障碍稍加修整。其二,在地形选择上,都是尽可能利用山、河。其三,在防御设施上,都筑有烽台、障城,特别在交通要道及易于接近的地段,建造的规模都较大。其四,依托长城的墙体防御作战,对小部队可以起到防止其袭扰的作用,用以保护长城内的居民;对大的骑兵集团,则主要起障碍作用,以阻滞敌骑兵集团的长驱直入,用以争取时间,集中和机动兵力,将来犯之敌歼灭于边境地区。
魏国长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魏国长城从渭南到韩城之间,如今尚有两个相距很近的长城和两个烽火台的遗迹,这两道长城位于韩城县县城南15公里处,西达济川,东到黄河边。
长城内外分为两处,当地人称北面为外长城,南面为内长城,两城相距160米。城墙已塌
落,残存高度只有4米左右,底部最宽为19米。内长城往南约270米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的平面为方形,每边长为7米,台高约10米,上下收分很大。从烽火台底部到中间的木角梁头的高度约有4.5米。
长城城墙和烽火台全部用夯土筑成,历经两千多年,夯层还非常清楚。夯层厚度为7—8厘米。
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万里长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纪以来,这道延绵万余里的古长城饱受北方严酷气候的侵袭,大都已经湮灭无闻或破败不堪。近年国家文物局计划拨巨款对内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长城进行维修。这是中国首次对秦长城进行部分维修。该工程从1999年春开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总计维修好断墙300多米,砌筑石料1万立方米。这段秦长城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个名叫小奈太的阴山深处,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长200多公里,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大约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个烽火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近几年地震的破坏,使这段长城多处残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此段长城进行维修,并有选择地对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进一步了解秦长城的构造及其当年建造时的人文历史情况。地方有关部门也期望在维修之后,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秦汉长城的组成及构筑有何特点?
城墙是组成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部分,它是把阻止、据守及掩蔽等功能集中于一体的线式防御工程建筑物。它越山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蜿蜒绵亘于秦、汉北部的边防线上。由于敌情、地形和任务等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段的构筑情况也大不相同。
在骑兵便于机动、进攻的主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厚、较高,顶部稍宽,能容战士在城墙上机动和战斗,并筑有较密的敌台。
骑兵机动困难的山地或有天然障碍、不便敌军展开大量兵力进攻的次要防御地段,墙体一般较窄、较矮,城墙顶部极窄,战士不能在顶部机动或战斗,城墙本身仅起障碍及屏蔽作用。
汉西河长城玉门关及今安西县一带的城墙,所用材料比较特别,是用流沙、碎石及芦苇或红柳枝筑成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全系流沙小石子,但却适宜红柳生长。附近水泊一带,还盛产芦苇,用这些植物和沙石筑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它的修筑方法,从现存实物遗迹看,是在沙漠中选定了墙体位置以后,先挖一不深的基础槽,内铺芦苇或红柳枝,然后铺一层沙粒石子,在此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如此层层上铺,高达数米。每层芦苇或红柳枝,平均厚度为4—5厘米,沙粒石子厚度为20厘米。层层压实之后,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已粘结一起,经过碱性盐卤渗透后,芦苇不易腐烂,墙体相当坚固,而且柳枝及芦苇等可以承受较大拉力,可防止城墙在风力作用下裂缝。因而迄今仍屹立于沙漠之中,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城墙修在山地陡坡时,坡下外侧一面,垒石较高,坡上内侧一面,则垒石较低,有时甚至没有。在陡峭崖壁处,往往利用崖壁作墙体,稍加修筑而成。在两山夹峙的山口,则采用土石混合构筑。
城墙修筑在深山密林、山脊北侧或戈壁滩上时,也有以壕为主、以墙为辅的样式,如河北围场西北的一段长城,当地称之为“长壕”或“万里长壕”,均为低于地面的壕沟,仅在壕沟南岸,以挖壕之土或采石堆积成墙。壕宽一般为5—8米,深1米以上,墙高1米以上,壕墙总宽在10—12米左右。修筑在河岸、森林边缘或地势险峻等地区的城墙,有的也用木栅或鹿砦,即汉元帝时郎中侯应所说的“木柴僵落”。但这种墙体极易朽坏,现在已无遗迹可寻。
金界壕的组成结构情况是怎样的?
界壕由濠沟、主墙(堤)、副墙(堤)、边堡、壕堡组成。以壕和主墙为防御战斗的主体,城堡和边堡是防守士兵屯住的地方。
濠沟和主墙,是界壕的主要部分。在主墙外面有长方形深沟,主墙的宽为8—10米,高为6—8米。它的顶部平坦,向敌的一方筑有女墙,主墙用黄土夯筑,但在沙地、山谷和石头多的地方,则用石块包砌,以增大厚度。
濠沟的深约为4—5米,由濠沟底部到顶部就有11—12米,相当于一般城墙的高度。壕沟是骑兵的主要障碍。
在主墙上构筑有女墙、马面、瓮门等设施。
马面(敌台),在主墙上每隔130—150米即构筑一个马面,它比主墙稍高,突出部分的宽为10—12米,长约为12—15米。在马面顶上盖有板屋,是守卫人员休息的地方。马面的作用是增强主墙的稳定性,并能居高临下掩护主堤,使敌不易接近。
长城的构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长城的构造是什么、长城的构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