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作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87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春江花月夜 作者这个问题,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 作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

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江天”两句写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不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春江花月夜作者

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张若虚。yuwenmi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欢迎欣赏与借鉴。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月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你在哪里?

从北京到赤壁,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距离,最深刻的落差。繁华、现代、亮丽,朴质、传统、安宁,语言之外,有更多难以言说的深情。

已有14年未曾见过故乡的中秋明月,城非吾乡,吾乡难归,总从异乡走向异乡。

今夜,唤醒一天明月,青光遍彻,满川流水,不尽相思起。

夜阑人静,倚窗而立,我竟想起了张若虚,和他的那一轮月亮。

在唐初至明初这一漫长的岁月里,《春江花月夜》就像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人。所幸还有郭茂倩和他的《乐府诗集》,即使原本只是把她作为一篇普通的乐府文章收入,但是《春江花月夜》却因之得以流传。明初高棅《唐诗品汇》和后七子领袖人物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也都把她入选其中,但高棅《唐诗品汇》中也只是把它列入“旁流”,他的唐诗正声并没有收《春江花月夜》。而此后影响深远的《历代诗话》及其续编未有只言片语论及她的倩影。只有等到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才给与他足够的评价:“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清朝末年王闿运更是把她称之为“孤篇横绝”,而现代闻一多先生则赞叹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甚至把她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些东西注定是珠玉,掩埋于瓦砾之中,过去万年,依然无损自身的光彩,一旦获得机会,便会照耀千里,就成众星之月。诚如斯言:“天生丽质难自弃”,迟早一天会焕发出她耀眼的光芒,并且随着覆盖她的尘埃散去,她的光彩就会愈来愈明丽,终于升腾为一轮皎洁的月亮,长久的悬挂在我们的头顶、心中。

这是唐朝最初的那一枚月亮。高高悬挂在有江水有落花的夜里,俯瞰潮涨潮落,迎送人来人往。不喜不悲,不忧不惧。此前,“金陵王气黯然收”;此后,盛唐的喧嚣、热闹、繁华和气度,都在这枚月亮的沉静中如轻羽般散落。唯有这枚月亮朗照,那一夜,天地澄明。

他来了,她也来了。

张若虚迎着他的月亮走来。在夜里,在江边。

他选择了夜。这样的夜里,人才最真实,心才最宁静。这样的夜里,才不必在意身上层层的华衣,才会褪却心上层层的俗尘。这样,才可以和自己轻轻说话,才可以对着自己的灵魂低语。

他的灵魂一定是洁白的,就像他的那枚月亮。所以他自可以摒弃一切的虚妄和世俗,用心去描绘他理想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的是纯粹而美丽的自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远处,一轮明月;眼前,潮水拍岸,上下应和,彼此相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江水而海潮,潮水而明月,月出东山之上,潮水将月托升,潮水随月而起?潮水迅捷的推进,月光皎洁的铺展,江面,江岸都入其中,何等壮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何处才是,何处不是?潮水、春江、尽收月亮光照之下,月亮之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都会共对那一轮明月,都会涌起那一种相似的情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清音低唱,曼歌缠绕,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空似流霜,汀如迷沙。水天一色,因月明更见其朦胧;孤月一轮,因江阔更显其孑立。月亮是孤独的,然而她何曾孤独过?还未远去的六朝之水,还夹杂着丝竹妙语和鬼影舞姿,再往前那些被胭脂浸泡过的闺房之中不是还在薄帷之上写满明月的思念?此刻,在张若虚的笔下,他冲决而出,弃绝温柔的旧梦和浑醉的老酒,醒了过来,冷峻深刻的注视着这片疮痍的土地,以及之上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历史的风声里,思考生命的真谛。

春光总会流远,逝者还如斯夫,花落,月损。我来了,我在了,我走了,我没了。谁可以在自己之上俯视生命的光华?谁可以跳出自己的圆?谁可以想着你不过是另一个我,而我只是另一个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见证了月之初升,何处会是月之所终?屈原于《天问》之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追问,到了张若虚这里有了传承,而此后的李白和苏轼还会举杯叩问。在巫风盛炽的战国荆楚之地,屈原的追问显示出理性的萌芽;而其后李白更多的是一种身处鼎盛之际的豪放和睥睨一切的霸气;到了苏轼则是源于自然之律之后对人生缺憾的宽慰。张若虚的叩问,是历经乱世之后少得安宁的慨叹,而慨叹之后乃是诗人对一个盛世即将来临的出于意表的征兆。月亮是孤独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有这渺小的生命在孤独的月亮笼罩之下才能体察历史的深邃,才能明了诗人忧思的绵长。“所挟持者远,其忧必远;所瞻望者殷,其苦必殷。”于自然永恒之际觉察人生的短促,从广漠宇宙体会人类的渺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挥之不去的忧愁可能将人的心灵挤压的没有一丝反抗的勇气,只好任随生命的沉沦。而张若虚并未如此,他似乎更执着与生命的价值,他越发感受到自己作为历史链条中一份子所应担当的责任。

不知道第一人什么时候来,不知道最后一个什么时候离开。就如月亮,没有最初,没有最终。只是,不离不弃,照着江边的人。一个,再一个。一年,再一年。一代,再一代。

张若虚就像他的月亮。看着江潮,看着人世,也看着人间的爱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诗人停留于天际、海面、潮水、月亮的`思维一下子回到人间,那些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扁舟,白云,青枫浦,相思楼。“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屈原《楚辞招魂》)从此青枫一词就成为忧愁的象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扁舟也是孤舟,更加深了伤感之味。拂晓时分,梦中情境杳不可寻,北宋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落花飘零于幽静的深潭,平静的滑落直至生起无穷尽的波澜。一切就已成空?惘然的只是当时的感触,此情依然可供追忆?总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温暖爱意,唯有情能够恒久,能够永存于代代无穷已的人类的魂灵深处。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白云自去,浦上愁人,游子不归;帘却易卷,月华难收,捣衣砧上,拂去还来。愁人的月亮,无奈而固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是归人,而是过客,哒哒的马蹄一场江南的企盼。

爱情是纯洁的,月华亦如是。“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远在他方的人儿也如我一样此际情真,明月可鉴?那天际飞过的鸿雁是不是正带着锦书,又或者水中之鲤正衔着“迢迢一尺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然而……鸿雁自去,月光依旧;鱼龙潜跃,亦不过片刻之波,波静之后月华流照,归人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诗人一切的苦痛思索都在这被情所困的妇人身上,春已过半,情人不归,这怎能不令人顿生失望之情?月升月落,人来人去,情生情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江淹述说着爱人之间的相思别离,远不止这些,还有好梦难圆的落寞,和生命被阻隔之后的惆怅,在窄窄的诗句中把人生的苦难烛照的如此通彻,却又如此的明朗。即使悲伤也不哭泣,尽管伤感但无消极。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花落幽草,春光将老,人在天涯,情何以堪?碣石潇湘,天各一方,落月西斜,孤人扁舟。游子的凄苦之情正如这月一样寂寞,而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袅袅摇曳,令人心醉神迷,弥望不止。

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里面说“什么时代产生了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张若虚正逢其时,可是遍寻史料,也难以看到更多关于他的文字。所以,翻烂全唐诗,也再不能找到他的第三首诗歌。纵使寻到,我们又如何可以接近他明洁如月的心?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是那个月亮一样的背影和千年传唱的绝篇。

月光。潮水。花草遍生的芳甸。沙滩。天空。原野。莹洁如雪的花林。飞霜。白云。闲潭。落花。湛湛江畔的青枫。扁舟。高楼。镜台。玉帘。砧石。可寄相思的鱼雁。明月楼上。妆镜台边。是谁相思无眠,是谁长夜徘徊?而那月光,竟是要陪着还是要惹更深的愁情?卷了不去,拂了还来。恼它还是谢它?谢它还是恼它?扁舟子,青枫浦。梦里花落,春半了,归期却无尽头。山高水长,竭石潇湘,不能乘月归家。此情,何以堪?愿逐月华流照君。照他的她,照她的他……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年代:【唐】作者:【张若虚】体裁:【乐府】类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注释】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